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为探讨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规律及趋势预测问题,采用配分函数方法,判定了1949年以来粮食总产量时间序列的单分形特征,并利用分析方法确定一个代表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的时间序列的幂,从而得到预测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的分形方法。根据历史资料,用此方法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短期预测,得到了变化方向上的一个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农业基础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9年为研究时间序列,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对粮食总产量、谷物总产量、稻谷总产量、小麦总产量和玉米总产量的双对数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业科技仍然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第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增加有显著性影响,但我国稻谷产量对农业机械化要求不显著;第三,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显著,尤其是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第四,我国加入WTO对粮食产量具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然条件、政策环境、经济因素、技术进步等因素都会影响粮食产量。选取安徽省1990-2012年影响粮食生产的7个因素,最初,使用前向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粮食成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3个变量。其次,Johansen协整检验阐释了这3个变量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构造脉冲响应函数及进行方差分解得出这3个变量对总产量的贡献度为:粮食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所以,增强农业工程的防灾减灾效果,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科学控制化肥施用量对提高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国1978-2008年粮食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及粮食总产量变化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粮食购销体制、粮食价格、粮食投入、粮食生产技术等政策对全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实证表明,影响中国粮食总产量波动以粮食生产投入政策为主,其均值达0.833 4,粮食生产技术政策次之,均值关联度为0.833 9;而从各项政策的关联度来看,财政支农、粮食收购量、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粮食产量波动关联度较大,其中财政支农投入关联度值达0.879 7.据此,提出应从财政支农、粮食科技投入、粮食价格支持体系、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粮食供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1978~2006年的粮食总产量的数据为基础,建立粮食产量的动态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进行动态预测,为我国今后粮食的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的上篇中,我们考察了清代四川人口的发展状况。在传统农业社会,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传统社会的人口压力问题,说到底就是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问题。因此,在这里将对清代四川耕地的具体数量,粮食亩产和总产量,粮食提供率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人口压力程度作一总体估计。  相似文献   

7.
粮食产量水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着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在现代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时间趋势分解法对辽宁省粮食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辽宁省粮食产量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进一步系统地分析粮食结构波动对辽宁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水稻,其他粮食作物对粮食总产量波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由于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定县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土地收益率较高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矛盾非常尖锐,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也非同步增长,30年代与20年代前后相比,粮食产量的增加快于人口总数的增长,与清末相比,粮食产量的提高慢于人口熟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湖北省江陵县粮食产量的预测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江陵县粮食总产量对亩产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陕西省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之下,保证一定数量耕地面积对保障粮食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趋势分析及结构分析法对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粮食生产的特征为:粮食总产量波动增长;尽管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结构基本稳定,但各农作物之间的绝对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对产量增长贡献最大。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可以明确土地利用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识别和防范粮食产业链风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中国粮食产业链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风险集中体现在供需紧平衡基础上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粮食产品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完全匹配,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对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呈现差异化的需求。中国粮食产业链在流通环节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流通体系的脆弱以及流通效率过低。我国粮食进口的历史与现状表明,粮食进口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而且也有利于粮食产业链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郑州粮食批发市场128个粮食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粮食加工企业的粮食采购渠道、竞价交易行为和竞价平台使用满意度。研究发现,调查样本中的多数企业采用3种以上的粮食采购渠道,传统粮食采购渠道对于网上竞价交易表现出较强的替代效应;粮食加工企业使用竞价交易的主要原因是保障交易资金安全、一次性采购大量粮食和容易找到竞价标的;企业基本经营特征、粮食采购特征和竞价决策特征是影响竞价交易的三类主要变量。为了推动粮食网上竞价交易发展,仍需建立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广泛的统一粮油交易平台,政策上营造接近于自由市场的宽松交易环境,提供更多特色粮食品种的竞价机会,批发市场交易平台也要面向粮食加工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在分析国内外粮食产业化经营动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就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与政策取向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南北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 ,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面对干旱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的压力 ,从我国未来对粮食需求的角度 ,审视了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得失 ,提出调整南北农业结构和重新发挥我国南方粮食生产优势的认识 ,并就粮食面积、粮食安全、粮食加工、粮食进口等关乎农业二、三非农产业结构发展 ,农民收益增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粮食大省的产粮优势转变为区域综合经济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粮食主产区产粮优势在向区域综合经济优势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如政策激励、人地矛盾、农业弱质性、结构调整滞后性、优势转化平台等方面。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应加强将粮食主产区产粮优势转变为区域综合经济优势,这就需要从利益调节机制、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和构建农业生产要素平台等多种视角,寻求一系列富有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重庆市商品粮基地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难点,记述了重庆的粮食流通与贸易政策,分别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粮食生产两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有着根本的政治经济战略意义。应当认真定位粮食市场的"决定性地位",推进全面依法治粮,通过"从监管到治理"的市场转型实行监管理念革新,通过"全过程"监管促进监管流程再造。必须制定《粮食法》,从基本法律层面规范粮食市场监管问题,通过市场准入监管、市场运行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把粮食市场监管规范于《粮食法》的法治框架中,真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进行适当修正与完善。中央与地方、主产区与主销区、粮农与其他农民之间都应进行粮食安全的分工与合作。在粮食禁运问题上,粮食武器是存在的;全面的粮食禁运是极端的;中国有遭受国际粮食禁运的风险。我国应培植与保护生产能力,控制粮食产量,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和集中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补贴的力度,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粮食物流通道指粮食流入和流出的渠道,它对于实现粮食产销地区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粮食物流通道涉及到粮食生产基地、粮食购销、储运企业及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粮食物流组织、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等要素。顺畅的粮食物流通道需要在稳定粮食供给水平的同时,加强节点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粮食交易市场,壮大粮食物流组织,创建信息平台,实现粮食流动中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