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有的关于西藏人口流动的研究多使用局部调查或统计资料,难以反映西藏人口流动的全貌。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西藏与全国比较的角度,较全貌地分析了西藏流动人口的规模、地区分布、流动目的、受教育程度、性别结构、生育状况等。研究发现,西藏呈现人口净流入,但流动人口规模不大;流入人口来源地比较集中,带有明显的"地缘性"特点;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净流入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流动人口生育水平低于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2.
四川是一个流动人口大省。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从多个层面对四川的流动人口规模、流向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江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江苏统计年鉴》数据,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江苏人口的基本状况,探讨江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总量过多、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2年的流动人口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对城乡移民人口的市民身份获得和社会经济地位流动进行了系统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会的流动人口的城乡移民模式,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城乡移民过程相比较,具有一些特殊性,不过,尽管城乡移民的市民化遭遇了制度性和社会性的阻碍,但移民们仍然通过移民过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流动。  相似文献   

5.
超大城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与动力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的重要体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成都市为例,对中国超大城市人口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超大城市人口发展呈现出人口规模不再急剧扩张,人口发展动力由"内"而"外",人口地理空间向都市圈方向重塑等趋势,并且存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不适配等问题,需要采取人口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并举等措施,推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2年至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各民族跨省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各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变化特征具有差异性,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多有所下降,人力资源禀赋持续升级;多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向较为稳定,并且多从所属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地向相邻省份或东部地区省份流动;多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整体有所扩大,城-城流动比例明显上升,流动原因呈现经济化态势,流动时间趋于长期化。各民族日趋频繁的跨省人口流动使得民族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各民族全方位的互嵌更加成为可能。今后应把握机遇,在促进民族团结、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与构建民族全方位互嵌格局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对新疆七地州市人口专题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流动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流动迁移和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并对该地区流动人口的工作、生活及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改善流动人口民生;加大教育培训,提高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加强卫生计生和健康服务力度,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等。  相似文献   

8.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我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口城镇化水平也将会有较大的提高。现根据广东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材料,对我省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一分析,设想到本世纪末我省城镇人口的规模和分布,以及探讨提高我省城镇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回溯1953-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数据,根据年龄推移可知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低年龄组人口漏报。漏报的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并且漏报情况愈演愈烈。尽管人口普查数据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大部分问题是能够得到修正的。对于统计误差,应该抱着“允许错误,但要修正错误”的态度,才能在社会上树立统计数据的威信。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文章在考察苏南地区太仓市外来流动人口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与探讨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对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依据人口经济理论,从人口的自然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3个维度选取8个前因条件变量,运用fsQCA和NCA方法,探究实现城市高绿色创新的人口组态与路径。结果显示:单一人口结构指标均不构成城市高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实现城市高绿色创新存在5条路径,即全面提升驱动型、科教驱动型,城镇化-科技驱动型、城市集聚-科教驱动型和科教-老龄化驱动型;科技研发人口是所有组态的核心条件,对实现城市高绿色创新具有普适性作用;七普时,人口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效应更大,且老龄化作用显化,组态和路径更丰富。  相似文献   

12.
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市数据为依据,对该市人口构成、分布等变动与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对上海市公共资源现有配置产生了较大冲击,使之出现了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同时,公共资源配置的差异也导致郊区大型社区人口入住率不高、跨区域择校等问题,引发了人口小规模长期或短期的分布与流动。据此建议,把握区域内人口变动状况,以人口需求为基础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薄弱区域公共服务的投入,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公平与效用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7利用人口普查资料间接估算平均预期未婚、有配偶、丧偶、离婚寿命的方法,并把它引入到对婚姻状态与婚龄男女平衡问题的研究之中。利用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与1990年男女人口生命表数据。对1990年中国两性人口的婚姻状态与婚龄男女平衡状态及其所造成的婚姻后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人口集聚与人口城镇化存在紧密联系。通过构造28个国家1991—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探讨了对外贸易与人口集聚这两大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外贸易的加强能显著地促进城镇化,人口集聚的提高则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之间呈现倒"U"型的作用关系。由此表明,应扩大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水平,以此加快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同时,合理控制东部地区的人口集聚规模,以免其规模超过"转折点"而对城镇化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论广东省人口城镇化的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自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以来,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基础上,政府进行了以市带县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工作,增加了建制市和建制镇。因此,近年来,市、镇人口有了快速增长。本文就广东省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某些特点和变动趋势作些分析,并对未来人口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一、市、镇人口变动特征 1.市镇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近几年来,广东省的市镇人口增长迅速。从1982年7月1日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至1985年底止,市镇人口从1104万人增至1877万人,三年半期间增长70%,平均每年递增16.37%。这是广东省解放以来市镇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例如,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到2020年瑶族人口发展的高、中、低三个方案,并根据此方案预测的结果对瑶族未来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中方案预测的数据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瑶族人口的实际数据非常吻合,因此可以将中方案作为制定未来瑶族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实际城镇人口的分析表明,1989年以来,建制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大于市,建制镇对全国城镇化水平上升的贡献也大于市.小城镇是目前我国新增城镇人口的最大吸纳者.1989年以后我国走了一条分散型的人口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据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资料,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97,249,780人,占全国总人口8.59%。预计到2000年,老年人口将达1.3亿、占全国人口10%,从而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在欧美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开始的,中国的老龄化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宁波市的数据,分析宁波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社会、政策和技术视角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产生的根源,并建议从营造性别平等和关爱女性的社会氛围、政府政策要注意“去性别化”和“去区域化”、稳步放宽二胎的生育政策、开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地方立法、加强对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监控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