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外空核动力源安全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联合国外层空间委员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外层空间核动力源应用的安全框架》为各国利用核动力源提供技术指引。美国在与该安全框架保持一致的同时,形成了包括《国家环境政策法案》《总统发射核安全批准程序》《美国宇航局程序性要求》以及《国家反应框架》等法律规范构筑的国家外空核动力源安全机制。美国具备相对成熟的外空核动力源安全应用的技术和法律体系,涉及评估、审批、责任分配、反应机制等方面。中国在构筑国家外空核安全机制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专门法规、建立国家核安全评估制度、提高政府核安全管理能力以及主导国际核动力源论坛等途径来构筑一个类似美国的国家级核动力源安全框架。  相似文献   

2.
外层空间活动许可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外层空间商业化与外层空间私营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非政府实体)将涉足外层空间商业领域。由于目前的《外空条约》所调整的对象是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私营企业的外层空间活动被视为相关国家的行为,由该国家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为此,各国为监督管理本国管辖范围内的私营企业从事的外层空间活动,在适用有关国际公约内容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本国的外层空间法律制度,其中外层空间许可制度基本上构成了各国外层空间立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外层空间专利的国际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层空间专利的国际保护关键在于国内法上对外层空间专利的承认与保护,而国际法上并不妨碍各国对于外层空间专利的保护,而且为外层空间专利的国际保护提供了现成的机制。文章认为,外空法一些具体的制度为外层空间专利的国际保护提供了更为专门而明确的帮助。但一些不具备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能力的国家依据是外空法中的"共同利益原则",否认外层空间专利权,是外层空间专利国际保护的最大障碍。不过共同利益原则高度抽象,并没有明确否定外层空间的私人财产权,它们对该法律原则解释的出发点是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空间活动已对外层空间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1967年《外空条约》要求缔约国对本国的空间活动承担责任,非政府实体的空间活动应受缔约国批准并受其不断的监督。该条约还要求各缔约国从事空间活动时,应避免使外层空间受到有害污染。为履行这一义务,许多国家通过其国内立法规定了空间活动(主要是发射活动)的许可制度,其中往往包含保护外层空间环境的要求,作为获取许可证的一个必要条件或实施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论外层空间活动争端的解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制定的有关外空条约及原则宣言对和平解决外层空间争端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如何构建外层空间活动争端的解决机制存在着不同的构想。各国应当共同努力,在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对外层空间活动争端 的解决做出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有能力进入外层空间的行为体数量增多,外层空间开发利益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外层空间军事实力保护自身外层空间利益的做法,成为美国、欧盟等主要空间行为体的优先选择,外层空间军备竞赛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国际社会为抑制空间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积极推进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分别探讨运用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思考外层空间安全互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应用现实建构主义分析外空军控问题的适用性,接着进一步阐述了目前外层空间军控的现实困境,最后尝试用以现实建构主义的四种权力类型积极推进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进程。  相似文献   

7.
外层空间法确立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原则,确立了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机制以限制外空军事化,对空天作战起到约束和遏制的作用。但由于外层空间法自身的缺陷及漏洞,难以有效控制外空军事化的进程。中国要重视参与国际立法,加强国内立法,加快"空天一体"建设进程,提高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地位,主动灵活运用外层空间法,把握空天作战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空间核动力源的使用是满足人类深远太空探索任务动力源需求的必然选择。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安全风险因素以及空间活动对地球的广泛影响,如何安全使用核动力源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目前,直接规范空间核动力源的国际文件只有1992年通过的《关于在外层空间使用核动力源的原则》以及2009年制定的《外层空间核动力源应用安全框架》。该两文件为空间核动力源的应用提供了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具体的技术性规范,对于备受关注的安全问题也提供了相应的安全标准。但是,它们都属于软法,即该两文件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在适用上缺乏强制性。从空间立法的发展模式来看,短时期内在空间核动力源领域缔结专门的国际条约不太现实,通过各类软法为各国提供自愿遵循的规范指引并由各国根据实际需求逐渐将其纳入到其国内法律规则体系中,逐步实现空间核动力源国际规则的统一不失为较好的折衷办法。  相似文献   

9.
外层空间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重点,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太空大国无疑将成为先行者。当下的外层空间法律制度没有否定外层空间的财产权,这为外层空间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共同财产"原则却潜在的阻碍着投资外层空间自然资源开发的热情。若要为外层空间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制定建立在明确外层空间财产权基础上的相关法律制度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空间技术蓬勃发展,外层空间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航天大国争夺的重要场所,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研究外层空间领域的国际关系意义重大,构建全面的研究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福岛核事故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形成的核安全国际法框架构成严重的挑战。国际法没有及时反映核安全变化的形势,对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没有自我更新,无法保障核安全。因此福岛核事故之后,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核安全国际法的改革,但如何对核安全条约进行实质性修改没有达成一致,只是形成了一些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国际核安全法仍需在吸取福岛核安全事故教训的基础上,顺应国际核安全最新要求,寻求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新军事联盟作为美、日重构亚太安全格局的危险举动,由于利益的博弈,正面临着难解的“囚徒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国家寻求部分共同安全利益,这种囿于冷战思维下的霸权主义心态在军事上的反映是严重背离国际制度原则的。只有坚持强调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才可能真正重构亚太地区安全格局所需国际制度。  相似文献   

13.
已于2011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了以往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体系分散、法律规定不明确、相关制度规定不科学的状况,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无论在立法体系,还是在编排体例、相关制度方面该法都体现了“两点论”的指导原则和影响,既充分借鉴了当今世界国际私法制度的先进理念,同时又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三角地区目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科教文卫最发达因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长三角地区之所以经济发达,固然在于城市经济活力充沛,但同时得力于县域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开放30年来,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通过强烈的"极化效应"支撑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锻铸了宝贵经验,对全国产生了重大的"扩散效应"。然而,当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第二个30年之后,当我国进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后危机时代",长三角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审时度势,厉行变革,锐意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5.
航天员,又叫宇航员,在载人航天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我国航天员的健康权保护急需加强。我国不仅缺乏航天员健康权保护的专项立法,而且长期以生理健康为主心理健康为辅。随着载人航天的迅速发展,我国不仅要在失重防护、保证太空行走安全以及女航天员的特殊措施等方面加强航天员生理健康的保障,而且要建立针对航天员的专项保险体系,解决航天员的后顾之忧。同时要着重加强航天员心理健康保护,以保障航天任务安全可靠。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更需要完善航天立法以加强对航天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和平共处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政治原则,它由列宁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外交交往原则。和平共处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政治理论作出的贡献。在国际政治的实践过程中,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大。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经过中国的外交实践和世界各国的认同,已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相似文献   

17.
作为核武使用者的军方长期被排除在核问题决策之外,是印度核政策制定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独特的历史悖论背后有其自身演进的逻辑与动因。并非军方长期对于印度的核武开发无动于衷,国际战略格局的急剧变化与各自的军种利益促使印度三军领导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积极鼓吹核计划的军事化。但由于政治领导人不信任军方的历史传统、长时期基于象征性威慑而非实战运用的核武认知、国防科学家垄断核事务的强烈企图等多重合力的作用,使得印度的核开发长期停留在象征性威慑层面,不仅制约了印度核武开发走向实战化的力度与强度,而且必然导致作为核战略重要谋划者的军方无法深入参与事关核武开发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8.
在福岛核泄漏事件中,各种各样的社会行动者纷纷建构自身以应对核风险,这些建构自身的活动产生了行动主体间的交互影响。福岛核泄漏事件产生的风险互动成为重塑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激发了富裕社会以及自反性现代化对安全的强烈需求。福岛核泄漏事件表明,风险事件既是人类安全需求的对立物,也是安全建构的重要机遇,风险事件的反思和治理会使未来社会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