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乡镇政府的积极作用。而乡镇政府改革的首要环节在于准确界定其职能并且及时转换,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2.
论新农村社区建设视野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大背景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与基层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基于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平和效率以及治理与统治关系的理论来解析农村社会变迁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进而明确在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服务化、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透明化的价值取向,把乡镇政府打造成适应新农村社区发展的服务型、节约型、掌舵型、创新型及阳光型的基层政府。  相似文献   

3.
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使乡镇政府的存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乡镇政府到底是撤销还是进一步改革,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及观点,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借鉴专家观点的基础上,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具体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乡镇政府职能的探索和转变,针对当前乡镇政府行使职能的缺憾,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探索乡镇政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和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既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结果和动力,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首要因素之一,但乡镇政府机构改革20多年来效果仍不尽人意。从行政生态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实现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作为“政权末梢”的乡镇政府也开始思考自身的职能定位: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侧重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纵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轨迹,乡镇政府集权式的制度安排并没有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服务;而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又对乡镇政府提出了挑战。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逻辑语境,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出现的新情况,并在这一语境下对乡镇政府职能作进一步考量。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我国乡镇政府组织重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税费改革后,现行的乡镇政府职能和组织机构与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乡镇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二是职能没有准确定位。因此,乡镇政府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撤乡并镇,精简人员,合理设置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其职能行使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围绕着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理论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分别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城镇化作为乡镇政府职能研究的新背景、把城镇化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联系起来予以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确很鲜见。有鉴于此,我们利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有的资源优势,动员和集结本学科有专长的教师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河南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立项资助。我们认为,把农村城镇化作为乡镇政府职能重构研究的新背景,是完成人口与资源优化组合的重要条件,这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期刊出的系列文章,正是我们对这一课题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其职能行使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围绕着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理论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分别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农村零税费时代的到来,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新要求,乡镇政府角色该如何定位、职能该如何转变、作用该如何发挥,本文试图从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层面上作一些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能乡镇行政区域是我国的一个最基本的独立行政单元,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的执行机关,是我国行政体制的…  相似文献   

11.
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目前一个重大的发展决策,而"新村庄"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首要路径,因此已经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新村庄建设"不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更不能仅仅看作是"村容村貌"的改造,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适合人居为宗旨,并要在"村庄"自有特色的基础上,以城镇的生产生活水平为指向,走一条"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也即"新村庄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定位,让政府与农民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这对于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但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是有利有序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着政府管理职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当进一步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我国政府已经把民生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给予农民公平的教育机会,保证农民平等的政治权利,向农民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中国的农村建设的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政策全面调整,新的政策方向是: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农业补贴,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在新的农村政策指导下,最近10年来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条件改善、产出增加,农村居民进入全面保障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经验是:中央财政支持是主导力量,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是关键,改善农村环境条件是突破口,帮助农民做好规划是基础,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保障。目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是:尚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支持机制,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础环境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不平衡;这些也正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进一步减轻与规范农民负担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农民负担问题实质上是农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农民财产权与政府征收权的关系问题。深化农村政府改革既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既要深化农村政府机构改革,又要加快农村政府职能调整与重构农村政府行为范式,还要改善农村政府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20世纪20~40年代的乡村建设、1953—1978年“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2005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清末民初的乡村建设,中央权力日益式微,“乡村自治”成为主要路径,并延续了传统的士绅治理模式,但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使传统的以地方精英为中心的社会整合秩序遭到破坏。20世纪20~40年代,国家和社会均弱,主要靠外部资源输入进行乡村建设,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知识分子领导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农村复兴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乡村建设运动,则被整合进各自的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强势推进“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传统的国家、士绅和农民三角关系变成国家和农民的双边关系,由于资源输入城市,乡村建设基本停滞。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社会自由发展空间增大。为破解“三农”困境,国家在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政府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乡村建设获得大量政府资源。未来乡村建设应正确摆正政府角色和职能,充分发育“乡村社会”以制衡政府扩张;应与文化建设相为表里,进行包括制度改革、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18.
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归纳为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且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把子女、配偶和老人留在了农村,形成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多正处于劳动力年龄的黄金阶段,她们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这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服务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的生活服务性设施普遍不足,农村生产生活设施落后,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地方财政建设,发挥县级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搞好新农村建设仅依靠农民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作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与问题。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