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仅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应当认真抓好"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崇尚医德、献身卫生事业,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敬业精神,才能认真抓好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卫生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总结我校"两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两课"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搞好"两课"建设应该抓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教育途径主要是"五个课堂",即以"两课"教育为主体的基础课堂,党团活动为主体的辅导课堂,专业教育为主体的渗透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体的熏陶课堂和以"三育人"为主体的育人课堂.本文阐述了如何抓好五个课堂的教育,并形成教育合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必须抓住关键与重心.通过对领导干部及其思想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官德"的现状等问题的分析,论证了"官德"建设就是当前我国在实施"德治"战略的进程中,必须抓住抓好的关键与重心.  相似文献   

5.
关于"以德治国"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以德治国"就是要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治理国家.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抓好政治道德建设,坚持以德治政,从严治政,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的舆论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文章还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要以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抓好党的建设.本文从政治、思想作风、组织建设等方面就抓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效性,学校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教育目标,就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作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好.建设好校园文化,应该在组织上、内容上、方法上努力创新,并注意发挥网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怎样进一步落实"请进来"与"走出去"发展思路的问题,文章认为,进一步搞好制度创新,加快建好微观经济基础,提高"请进来"与"走出去"的质量,建好社会保障体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两课"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着重从教育过程的诸要素入手,分析制约"两课"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增强高校"两课"的吸引力,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课桌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课桌文化"作为大学的一种亚文化形态由来以久."课桌文化"是展示、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心灵的一扇窗口.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对"课桌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大学"课桌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出应主要在加强公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好课堂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对"课桌文化"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7.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