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也就是使这个价值越来越迅速地增加)”。恩格斯更明确地说:“资本主义生产是不能停下来的,它必须继续增长和扩大,否则必定灭亡。”列宁也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理论规定,不仅包含着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信念:现代社会既然负有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的历史使命,它也必将随着这种历史使命的终结而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而且体现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态度:只有从社会发展、社会批判与社会革命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角度,才能科学地认识现代社会是如何"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资本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生成与发展路径,由此把资本主义的伟大文明性与其历史狭隘性区分开来,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时代的必然性与作为民族社会形态的局限性区分开来,把人类物化历程在商品经济阶段的客观规律与人类制度历程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缺陷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是从个别资本的角度分析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一般规律,着重从流通过程进一步揭露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撇开资本主义的形式和特点,马克思的达一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无疑也是适用的。因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时,也涉及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因而马克思也就揭示了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斯大林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很好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没有很好地掌握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  相似文献   

4.
博尔坦斯基和希亚佩洛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积累资本和价值增值的制度系统,它总是会包含剥削.为此,资本主义会受到各种批判,面对着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就需要不断地为自己辩护,提出新的资本主义精神.不断更新的资本主义精神会使人们自愿地把自己纳入资本主义制度系统中,从而使资本主义充满活力,这是资本主义维持自身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不应该被看作是仅仅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而应该看作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时并存于资本主义社会,二者之间不存在一种替代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不仅仅来源于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也来源于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特别低的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流动资本中属于劳动力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并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划分根据也并不是资本不同部分"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而是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的鸿篇巨制是围绕资本而展开的,它也可视为关于资本及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马克思通过"资本之思"为我们呈现了资本的历史发生及其真意、资本逻辑的布展及其宰制、资本效力的敞显及其影响,资本的全貌也得以本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以"批判"为武器介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历史"的方式洞察资本主义世界,力图完成"实践变革"。当然,《资本论》的最终旨归还是在于确证自由王国出场的必然性及其通达之路。从马克思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体会《资本论》中蕴含着的革命话语。这也是《资本论》之于当代的重大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受到"无阶级的神话"的质疑与挑战。而考量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关键在于对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的考察,即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之为人的存在状态的整体考察。马克思不仅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这一客观事实,而且包含着个人在历史观维度上所生成的"意义",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之所以与交往、价值、商品、货币和资本等概念联系起来,是因为个人是以阶级的身份而存在的。阶级这一概念呈现出的正是个人在历史观维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历史生产过程、资本批判的视角把需要界定为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象化实践活动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是价值范畴、实践范畴和关系范畴的统一。赫勒在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书中将马克思的需要范畴主要作为价值范畴来理解,在需要的内涵、需要的分类及需要的意义中都包含着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这是因为赫勒的人道主义追求使她过于注重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这也使她陷入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9.
广松涉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属性,并由此使它的所有者“经济人”以商品为中介实现着人与自然界以及他与人类社会他人的经济联系,因此商品世界的构造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社会的整体构造,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契机和线索.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即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所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中凝结为非感性的商品价值实体,并且必然要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等各种价值形式来表现.一般价值形式或货币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是具有整体性的商品世界内在包含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商品使用价值和其价值、商品所有者和消费者之间一系列矛盾运动的结果和体现,这个矛盾过程体现着人类社会一系列的历史发展和过程.而随着劳动力商品的出现,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整个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货币被转化为资本和资本在其运动中其价值和统治不断扩张、无处不在,人们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且扩展到世界的每一角落,广松涉认为这时的整个世界历史也就都可以被纳入到人们对商品世界的考察中来认识.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生产目的,作为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垄断统治的不断加强,生产和  相似文献   

11.
资本是资本主义制度中起支配、决定和驱动作用的要素,资本寻求自身增值的本性和动机决定了资本的行动逻辑。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结构性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结构和机制制度建设。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性作用,驱动资本主义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驱动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推进全球化进程。资本的背后隐藏着对劳动的奴役和剥削,资本的存在也不断制造着矛盾和对立,但资本在客观上也通过驱动劳动带动了财富的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深刻认识资本的"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资本的"价值",推动构建超越传统资本逻辑的新的资本文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以资本命名"现代",其现代性批判就其理论性质而言乃是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性质,它体现为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和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的内在统一,统一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上展开的资本现代性批判,突出地体现为一种现代性的辨证批判,这种辨证的批判蕴含着一种资本的"边界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理念来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理念构建的关键在于坚持对资本现代性的辩证批判。  相似文献   

13.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的新价值源泉,数字资本是参与和支配数字劳动生产的新资本形态。从形式逻辑上看,数字资本是数字技术革命全方位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形态、商品形式、资本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性结果,作为数字资本价值载体的数字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元辩证统一的价值结构。数字资本兼具作为智能化人工化生产要素形态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载体的二重属性,数字资本运动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数字生产和数字流通循环往复的持续运动,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复合叠加的双重运动过程。数字资本运动依然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数字资本运动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化数字大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数字异化程度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自我毁灭宿命做出了历史性铺垫。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是在遵循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所以,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可以看作是从一般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资本生产过  相似文献   

15.
教育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教育投资是不是生产性投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它不仅是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也是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劳动的学说,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学说。这里我只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曾给予了明确的定义,他说:“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固有的产物是剩余价值,所以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能力使用者是生产的劳动者,就是说,只有直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而消费的劳动才是  相似文献   

16.
股份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或公有)的实现形式,而不是存在形式,资本主义可用,社会主义也可用。股份制的实现以"四个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权与产权的分离、资本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的分离、股票的面值与市场价格的分离——为其特征。这些特征常常被一些人弄混淆而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层层迷雾:把股权和企业产权混为一谈;把所有制(私有或公有)的实现形式跟存在形式混为一谈;有人把一般股民称为"资本家";又有人把股份制企业因"公众持股"而认为是"公有制"企业。上述认识的最主要原因是把股份制下的股权跟企业产权混为一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法则,细心考察就会发现,股份制萌发、成长于私有制经济中,"公有"因素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已开始萌发,并且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外围"部分向"核心"部分渗透。这表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不仅造就出公有制经济可用来作为其"实现形式"的股份制,而且孕育出具有公有制性质的经济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所谓公有制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的传统理论观点重新审议。  相似文献   

17.
树立资本营运观念 盘活国有存量资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既体现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特殊,也包含有垫付货币额要求保值增殖的一般。正是后者,使资本这一范畴超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在社会主义仍具有其科学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再生产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上,都表现为资本的周转和增殖。而资本营运是将企业所有资产变为可增殖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营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殖。实行资本营运,有助于拓宽、盘活国有资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价值增殖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再停留在资本主义观念层面对绝对精神的"外在"批判,转而深入"市民社会"对"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进行"内在"批判。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出发,有机地将劳动与工资、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一步一步地将隐藏在其背后的物化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价值颠倒的虚幻面纱揭开。他深刻地揭露了所谓"等价交换"的工资实质上的不平等不自由、货币对工人统治的权力不平等、资本对人的价值的颠倒,向世人展示了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面貌,戳穿了资产阶级"公道、正义、民主、平等、和谐"等虚伪的空话,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从而促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危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与“两个必然”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表明 ,资本主义开始了它在历史上起最后作用的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正表现出主导历史舞台的假象。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这是它在历史上的最后登场。不论资本主义有了什么样的发展 ,也不管现实社会主义遭受到怎样的挫折 ,历史发展的总方向不会改变。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 ,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其丰富的财富思想,不仅从"劳动"和"资本"这两个核心范畴出发对资产阶级"财富生产"的实质进行了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中的三种拜物教观念及其实质,而且从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上论述了财富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历史作用、资本的文明意义以及财富生产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意义与社会价值.对这些思想进行哲学解读,有助于我们从经济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双重视野领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