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使国门洞开后,科学教育应运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科学精神的失落始终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症结。封建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强大的儒学正宗文化,科技发展的落后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科学教育发展的政治、经济、教育传统、文化传统、科技发展等社会制约性。  相似文献   

2.
运河区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 ,也是近代企业集中的地区之一。运河区域近代企业的创办使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对近代观念转换和近代民主制度汲纳等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凭借其鲜明的科学理性在中国备受推崇,而中国传统中医则一度面临严峻的合法性危机.西医的冲击,固然是导致这个现象产生的深刻原因,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形成的崇洋贬中、科学至上以及救亡图存的文化语境,也是构成中医渐趋边缘化的重要思想根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中医命运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和延伸加速了新文化的传播以及旧文化的革新,促进了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由封闭向着开放、由舒缓向着快速转变,消费观念由本土化向着西方化转变,生计方式由一元向着多元转变,社会关系由简单向着复杂、由等级观念向着平等观念转变,社会习俗由旧习向着文明转变等等.铁路虽然没有很快将中国带入文明发达的社会,但它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气象,并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传统社会文化的转型,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近代科学技术结合到生产力中,形成科学化的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把中国从一个不可溶的社会结构向可溶性的社会结构转变,这是近代科学技术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社会效应,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和科学精神的人文展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充实丰富的内涵,这对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的侧面被忽视了,所以建议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应补充上这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道清铁路对焦作近代社会经济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路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件大事,冲击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改变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探讨了道清铁路对推动近代焦作区域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与作用,得出了道清欠路的修建与营运是加速焦作社会经济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经历了起步、物质文化传播、制度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民族化等五个阶段,凸显了文化即传播、循序渐进、民族化、时代化等基本规律,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14至1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封建经济结构趋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长。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急剧变革,西欧文化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近代化转型。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层进行的宗教改革使德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它奠定了德国近代社会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基础,使德国远离了中世纪的封建时代,朝着近代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和近代文化伦理的方向大踏步迈进,是德国近代社会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的崛起是中国城市近代化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象征。构成近代市民社会主体的市民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由臣民向国民过渡的人群,而其一经形成就对文化产生影响。他们不仅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更是所在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国家政体的改造者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进入近代以来,壮族地区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部分地区仍旧保留土司统治或土司旧制,这些情况使得近代壮族社会的结构具有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壮族社会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家庭、宗族和村社的基本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阶级形态的转化,造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步解体.这种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无疑对壮族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经历调查”(JSNET2009)的数据,将教育程度、性别、年龄、户籍、党员身份、就业单位性质、单位主管部门以及职业类别作为解释变量,以社会资本及其各指标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回归模型,由此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拜年网络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结构因素对个人关系网络的影响,研究发现,党员身份、个人就业单位性质以及职业类别对关系网络有显著影响.虽然经济改革促使了体制外经济的发展,但行政权利对个人关系网络的影响依然超过经济权利,成为影响个人关系网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风格",标志着一种成熟体系的形成,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当代实践对被选择了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的理论成果进行重新解释的创新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本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必将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风格"的主旋律.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SSCI收录中国基金论文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多重基金资助状况进行分析,构建了多重资助加权网络,计算了该网络的整体属性,对其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多重基金资助网络的度分布特征、中心性和集聚性。研究证明,多重基金资助加权网络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特性,也即少数基金对多重基金资助网络结构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基金与其他基金共同资助众多,应进一步提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社科类基金的资助力度,更应重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产出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缺乏沟通 ,是造成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东西方有关这个问题观念上的比较分析 ,对如何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信息网络时代我国社会和谐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网络化模式冲击下,对我国社会和谐治理产生多元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共存,诸如对治理目标的统一、治理方式的选择、治理结构的调整等。研究信息网络时代我国社会和谐治理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通过对信息网络对社会和谐治理的多重挑战和原因分析,探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和谐治理的价值目标,形成信息网络社会背景下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审查在欧美等国已有相对成熟的制度。为适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国际合作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需要,需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目前首先要从理论上确立价值正向、保护弱者、学术独立与尊重权利等四个原则,以便为进一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伦理审查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协商民主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折开始,又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轨而发展,进一步随着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而走向成熟。由此推进了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形态实现了三次重要转变,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政策制定为重心的自上而下开展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自下而上推动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发展,以及21世纪以来以公共治理为重心的政府与社会上下合力推进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成熟。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历史形态的三次演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展开和中国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以近代科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为线索,在理清各阶段发展的特征基础上,着重从近代科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学说和思想,特别是形成的研究方法,概括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阐明近代科学的发展与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试论17-18世纪的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 17-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东渐的过程及影响 ,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缺乏以欧氏几何为范式的古希腊原始科学结构 ,以及不适应近代科学发展的封建社会结构是阻碍西学东渐和在中国建立近代科学结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社会技术是指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的方法.它比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作用.社会技术构成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的状况、财政税收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社会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在中古晚期,社会技术进步是科技突破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英国社会技术提高很快,比中国的社会技术更具有促进效率的秉性.正是社会技术水平的差异,才导致中英在18 世纪发展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