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是在特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进而能动地表现其独特个性的存在物。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群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个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试图从种间视角去考察人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类本质。但人类天生不是孤栖动物,而是社会存在物。因而,马克思又从人际视角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综合两个视角,则可以说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劳动存在物,人的劳动类本质预示了"我"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目的和第一需要: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人的本质不能是归结为社会关系总和所规定的东西,人除了有社会本质以外,也还有自然本质和理性本质。这种观点实际是把存在和本质混同起来了。人作为存在来说,是肉体存在物,是理性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但存在不等于本质。本质只是存在中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对人的存在来说,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即人的本质,不是单纯的肉体,不是纯粹的理性,也不是上述观点所认为的,是肉体、理性、社会性的三者合一,而只能是人的社会特质。人如何获得自己的社会特质,是通过劳动。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真理。马克思对这一真理的获得正是因为他超越了关于人的自然本质、理性本质等等的不正确见解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化和创新了费尔巴哈的“人是类存在物”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公妻制观念的批判,阐述了他在妇女问题上的人本主义伦理学思想,即性别关系包含“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者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人作为“类存在物”具有的“意识”能够帮助实现由差异性过渡到统一,最终实现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马克思的这些阐述,隐含了妇女解放的伦理文化条件,也提示了妇女解放的基本路向,是马克思妇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哲学以其知识总汇的特点包融了人类童年对世界的一切看法。哲学家在寻找世界的本质过程中也寻找了人的本质。赫拉克利特以“寻找我自己”开启了从人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考察人的先河;苏格拉底从人的内在入手寻找人的根本,将人视为理性的存在物;柏拉图在将人的理性价值加以拓展时却潜藏着人本化倾向;亚里士多德坚持从自然与理性统一的角度规定人,并关注人的社会性质。人类自我意识的理性自觉在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后,达到一个相对全面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6.
人作为对象性的自由存在物,在个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人生命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分裂,这些分裂具体展现为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以及个体生命活动与生命本质关系的异化,人的解放正是克服这些异化关系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因此,人的解放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解而实现人的类本质,建立理想社会作为个人本质与类本质真实关联的现实机制,克服个人存在与本质的矛盾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中人的解放就是其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语言运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已成为共识。性别语言的差异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语音语调、用词、用语习惯等方面介绍了男女因其性别在语言上的差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了解性别语言差异,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构建男女之间平等、和谐的交际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8.
对物种的道德考问是一种现代话语方式,它已成为当今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在自然界中,只有人是有道德的存在物。人把同情、善心给予非人存在物是人性之必须,并非出于非人存在物的内在价值或人的功利。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基于自身生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正是由于在自身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这样,马克思就从具体人性的视角规定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人是什么--对当代人体技术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脑驱动科技和基因重组等当代高科技摧毁的不是人的自身本质 ,而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人是创造性存在物 ,人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我们不应该试图让科技适应传统观念 ,而是应该积极构建能够引导科技发展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1.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首先从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其次从个人自身和谐、社会内部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大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最后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两个关键内容,官民和谐观和价值和谐观。  相似文献   

12.
“和谐就是力量”是一个具有广延普适性的命题,和谐之于人类社会、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神奇:人类和谐聚生文明发展的力量——和谐为文明助力,而冲突使文明蒙垢;生物和谐孕育生命繁衍的力量——和谐使生生相依,而失衡令生命枯萎;大自然万有存在和谐涵养化生万物的力量——万物各得其位以生,而各失其和而终。这样,致中和,使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各循其理,激活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的最高价值目标:与己和,激发身心和谐的力量;与人和,诠释政通人和的力量;与物和,演绎和谐万有的力量。心和、人和、天和的“三和”境界,彰显了和谐的魅力、美力与威力。  相似文献   

13.
船山之礼和合哲学价值彰显为四个基本维度:和合之源是“礼乃正己率物之教”;和合之基是“循礼以居正”;和合之策是“以礼立身而立和”;和合之鉴是“动之不以礼非尽善之道而失和”。船山之礼和合哲学价值的四个基本维度,彰显了礼为人类安身立命之道,修道成性之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和谐生产力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力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亦即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亦即民主法制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亦即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准则,人自身的和谐亦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统一.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人权观在中国是人权理念历史演进的承载,它不同于西方,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人权理念的价值诉求相契合,要求将人权价值诉诸实践,是人权观在现时代的表达。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包括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两方面主体都在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人权观对自身的塑造。和谐社会自身又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方面内容同样承载着人权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周易》六十四卦居首者为乾卦和坤卦,是古人对自然、对社会最基本的认识。乾卦和坤卦的共同特征是“元、亨、利、贞”,即原始、相通、和谐、坚固,“和谐”最为重要。必须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乾坤一于气,至行于圆;圆满而勿损,乃天地之真。同时也要重视人和人的和谐。男女的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极其重要的交往,阴阳一于善,至交于性;性交而勿伤,乃人寰之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人们会受到金钱和情色的诱惑而破坏“和谐”,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贤贤易色。  相似文献   

17.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和谐校园基本内涵概括为学校内部与社会和谐、高校内部人与环境的和谐、高校内部人与人的和谐、高校科学发展的和谐;主要特征为科学发展、关系融洽、民主法制、充满活力的校园;实现途径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的四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重视人际道德关系对改造自然的作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健全法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少数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领导上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少数地方党委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信息未能及时公开等因素造成的。正确分析这些原因,对于构建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庸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认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核心范畴的中庸,蕴涵有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中庸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庸的社会和谐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社会和谐之间的差异性研究,需要从多学科角度对中庸思想与和谐社会关系作深入探讨,需要加强对中庸方法论及其实践价值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