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美学研究要想在本世纪创出中国的特色、实现本土化的学术建构,显然不能固守西方的传统,但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美学研究更不能固守汉族美学的传统,而应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视野,必须加紧研究少数民族的审美理论与实践,使汉族美学与少数民族美学相结合,使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多民族、多元审美文化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对于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学科,完善中国美学学科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彝族学者型诗人阿库乌雾的彝、汉双语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诗人凭藉对彝民族诚挚深厚的情感源泉 ,极力破译并升华古老而神圣的民族精神 ;以迥异的文化质素对汉语渗透并与现代诗艺溶合追求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美学建构 ;在现代语境中以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完成叛逆回归后的再度超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分支交叉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本学科的基本话语体系、学科建构等方面尚待深入和取得共识。中国美学本土化学科建设的困境与研究误区、民族美学研究力量的分散和后继研究队伍培养的部分断层,是影响民族美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要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视角,既要建立各民族审美文化的主位意识,避免在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整体中"缺席",又要避免"自说自话"而忽视人类审美的共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提要]学习借鉴美国慕课发展先进经验推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性发展很有必要。本研究在对美国慕课发展趋势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彝族传统文化慕课的发展为切入点,对部分民族高校及大学生在彝族文化慕课方面的感知程度与学习意愿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进而对互联网时代彝族传统文化慕课的发展方向与建设路径加以思考:从其具有的基本规律与特殊规律出发,探索彝族文化慕课发展与普通慕课发展的同与异;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彝族文化教学资源进行清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彝族文化慕课发展规划;提升彝族文化专家的数字化意识,推动彝族文化慕课的市场化运作,以此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慕课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审美个性。它包括两个层次结构:一是外在样态或表层结构,即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表层样态;二是深层结构或内在意义,即表现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性格是其存在的核心,表层结构是表现深层审美结构的象征符号。从文化类型学以及少数民族审美实践出发可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的审美模式三大类。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植根于中国北方文化的土壤,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代表着一种自然的和超功利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念在弥漫着以剽悍的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完善。她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
彝族享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史诗是熔彝族历史、生产、习俗、信仰于一炉的彝族文化模因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梳理文献,分析彝族史诗在语言文本特征、社会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译介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评述和展望,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在研究对象上,除了四大创世史诗和三大英雄史诗外,未来研究还需关注其它彝族史诗;在研究方法上,既挖掘史诗语言文本内部因素又分析社会文化语境外部因素的全面、系统研究还有待增加.同时,根植于彝族本土文化的史诗研究理论和方法还亟需开拓;在研究内容上,对于彝族史诗传承与外译方面的研究还须加强.追溯研究脉络,总结经验,以期拓宽彝族史诗研究的横向和纵向维度,从而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中国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生态构建.  相似文献   

8.
何谓少数民族审美学?我个人理解为研究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特点、审美规律、审美心理、审美能力、审美方法、审美历史,审美理论的运用的科学。本文拟对少数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服装、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工农牧业产  相似文献   

9.
彝族是西南地区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彝族也像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面临着文化的流失,但是从大凉山的彝族人办的彝族服饰文化节,也看出了彝族人在努力地为自己的文化做宣传和发展。民族间的矛盾总会有,但是希望我们可以去除文化间的隔阂,与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来维护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希望今后可以使世界都了解中国的56各民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等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础,而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关键,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并得以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土壤。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观念逐渐从宗教的、伦理的、功利的、认知的等观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分离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在明晰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基础上建构和完善其审美模式的蒸馏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吉狄马加作为当代著名彝族诗人,是较早具有族性意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其创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归属感和对本民族的爱,当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包围和消解的命运时,他把传承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使少数民族文学彰显出其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春秋》在汉代公羊家的视阈中是一部蕴涵微言大义的经学宝典。公羊家通过《春秋》之辞、笔削和书法阐释的《春秋》之义具有表层与深层两层含义。其中蕴含的体现于春秋《公羊传》中的儒家民族伦理思想集中于夷、夏可以互变、两者同样可以进化的夷夏观,它反映了古代中华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和统一的发展趋势.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儒家民族伦理学的精华。春秋《公羊传》的民族伦理思想来源于孔子,发端于《春秋》,由于其本质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道德自觉问题,因而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莺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彝族古文献《玛牧特依》是彝族历史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通过梳理其基本内容,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流传形式,揭示 其文献史料性、哲学思维、教育性、语言学元素、民族习惯法、廉政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当代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 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彝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民间故事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至今还具有积 极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彝族民间故事是提升大众道德素质的思想宝库、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经典教材、陶冶大众 情操的精神养分、提高艺术创作水平的可贵参考、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作为具有不可再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彝族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盛恩 《南都学坛》2003,23(5):26-30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它成为排斥落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思想武器。因此,“‘华夷之辨’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之说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些民族地区民族特征淡薄的状况,第一次提出了"亚民族地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解决一些学术和现实问题有重大的意义.以重庆"亚民族地区"为例,探讨其经济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民族旅游资源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以下思路:加强"亚民族教育"研究、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形式多样化、处理好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加强"亚民族地区"特殊民族教育立法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彝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民间故事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至今还具有积 极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彝族民间故事是提升大众道德素质的思想宝库、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经典教材、陶冶大众 情操的精神养分、提高艺术创作水平的可贵参考、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作为具有不可再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彝族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古彝文与“巴蜀图语”的渊源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彝文与"巴蜀图语"有怎样的渊源关系,能否从古彝文揭开三星堆文明的神秘面纱,国内文字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对其作了初步探究,提出了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经济与民族生存、民族个体发展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民族传统经济既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特点,还要走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市场化,才能有效促进民族成员形成多元文化素养与跨文化生存能力,成为民族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从而促进民族经济、民族个体以及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了解彝族医药,开展对彝族医药的调查与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当前“彝医学”面临着“名医消逝、名方流失、名药消失、医 术丧失”的局面,有必要对彝族医药知识理论和卫生保健的作用进行回顾和民间调查收集,在继续坚持“土洋结合,中西并重,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下, 如何让彝族的医药更好地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和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范围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