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十五”期间,太仓市通过实施综合改革,建立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管理”的新机制,推动了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发展。该市着力加强了两项“体系”的建设:1.推进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太仓市是独生子女家庭积累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老人护理和赡养经济能力问题凸现。由过去的控制人口转向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保障和服务,是当前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市计生委通过市政府出台了独生子女家庭和特困家庭的奖励和救助政策,开始建立并形成…  相似文献   

2.
农村独生子女政策是激励农村家庭主动实行计划生育的一种利益导向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利益导向机制与新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相结合的产物。在落实的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的过程中要克服困难,从独生子女家庭的利益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独生子女政策是激励农村家庭主动实行计划生育的一种利益导向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利益导向机制和新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结合的产物.在落实的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的过程中要克服困难,从独生子女家庭的利益出发,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4.
失独家庭是指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一个子女,而唯一的子女因故早于父母离世的家庭。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阶段,失独家庭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关涉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法制层面建立和完善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制度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也只有立法才能维护失独父母的正当权益,保障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父母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响应者,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在一个高风险的现代社会,失独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本文从政府责任的视角,分析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中政府责任的法律基础以及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扶助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在失独家庭扶助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迎来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时代,一个新概念也应运而生——独生父母。在人类的生育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极富民族个性和时代特征的专用名词——上海是中国独生父母比例最高的城市。时间回到1979年,这一年,这座中国最早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开始颁发独生子女证,3年之后,全市独生子女占出生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81.82%。20多年过去,昔日的独生子女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如一片生命的绿野袒露在我们面前。这一代人的年龄大都在25岁上下,有的已经结婚,生儿育女,有的尚未成家,但也到了婚育年龄。未来10年,将是第二代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7.
推行计划生育造就了独生子女家庭这个特殊而光荣的群体,他们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政府应当对他们损失的利益进行补偿。河南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利益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从制度层面上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长效机制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保障制度,把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魏宇娜 《社区》2013,(15):32-3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将陆续进入退休年龄,而儿女养老既是中国传统孝道观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家庭文化的情感载体。如今,儿女们想尽孝,冰冷的政策却横在了面前。日前,大连日报记者就此做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9.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避免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但也带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失独"问题。一胎政策、当今社会的高风险性、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失独"老人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原因使得"失独"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社会问题的缓解,需要国家在宏观方面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也需要独生子女家庭改变家庭教养模式提高独生子女的抗压能力,另外还离不开"失独"老人之间的互助。  相似文献   

10.
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对传统家庭结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作者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研究着眼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分析.主要探讨"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作者对现有观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对比分析了各家学说,认为应当尽快构建与新的家庭结构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十分普遍.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的问题日益凸显,独生子女所承担的养老任务更为艰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国家支持、老人以及独生子女积极参与和配合的新型城市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河南省部分地区的调查显示,农村计划生育保障制度总体上仍处于供给不足状态,现行试点和实施的保障制度和政策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据此认为,建立和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以养老保险为核心,同时应包括医疗保险、其他计划生育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多层次的制度建设。在制度的构建和实施中,还要考虑不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与整合。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成员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在城镇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主体。他们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仍属于弱势群体,因而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科学应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理念,建立健康的心灵家园,使心理科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农村地区隔代养育承担者的群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农村隔代养育情况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农村隔代养育的承担者以60~70岁老年人为主要群体,老年人深度参与孙辈抚养,且呈现性别差异逐步缩小、性别结构趋向均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农村隔代养育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与农村出现的新的育儿观念、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儿童养育模式将从完全由祖辈养育演变为祖辈只承担一部分养育职责甚至退出养育任务的新模式。据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分式家庭结构带来了代际反哺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家为现代家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成为改善隔代养育、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隔代养育逐渐成为主要家庭抚养模式。 聚焦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的隔 代养育问题,通过田野工作,梳理出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隔代养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本地的彝式教育情况,彝族隔代养育涉及 的各主体情况。 发现彝族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养育者,即家支系统,也发现彝族农村隔代养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养育者 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和社会文化适应程度低;被养育者自理能力、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存在问题;大量老年人和儿童留 守凉山,他们各有现实需要且面临各种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本地隔代养育家庭层面,家支、学校、社区层面,凉山彝 族整体社会系统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阻碍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为探讨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境)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农民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亲生子女数量的影响和亲生子女数量对农民后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两个角度,构建了理论模型,在2015、2016年分别对湘中和豫东农村1418、1416个户主家庭进行了调查,以各个家庭的子女数量为因变量,自变量分别为各个家庭当前社会经济地位、户主父亲以前的家庭成分、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序probit回归和研究。研究发现,无论在湖南农村还是河南农村,家境较好的家庭子女数量也较多,反之,家境较差的家庭子女数较少;假定子女数量真的影响当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回归分析表明,子女数量对当前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着正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农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农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的代际转移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再生产转型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功效,然而由于政策本身及社会风险的加大,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异常脆弱,随时有可能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如何?怎样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文章在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对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立法与制度层面明确国家责任、建立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健全失独家庭的政策补偿机制;探索失独老人的养老途径等多角度切实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为其构建一道安全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五普”资料,从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妇女数、终身独生子女数、按政策生育独生子女数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同时分析了独生子女的年龄、性别结构及其地区分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