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教文学是近年日本中国学的一大研究热点,呈现出不同文体、不同学科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的交叉研究趋势。京都中国学对以《真诰》为首的道教上清经系的释读,成为近20年讨论六朝唐代文学和文人精神生活的新起点,唐诗与道教的关系研究也因此获得突破。神仙传记研究逐渐深入宗教文学本质,志怪小说更加注重考察道教故事母题的流变,明清小说多结合道教善书、搜神类书,元杂剧研究则出现"英灵镇魂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2.
道教文学是近年日本中国学的一大研究热点,呈现出不同文体、不同学科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的交叉研究趋势。京都中国学对以《真诰》为首的道教上清经系的释读,成为近20年讨论六朝唐代文学和文人精神生活的新起点,唐诗与道教的关系研究也因此获得突破。神仙传记研究逐渐深入宗教文学本质,志怪小说更加注重考察道教故事母题的流变,明清小说多结合道教善书、搜神类书,元杂剧研究则出现"英灵镇魂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3.
自从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神与仙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古代神话、古代宗教所崇拜的诸神,又容纳了民间信奉的众神,吸收并发展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因道教诸神来源于民间,对信仰者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道教在长江流域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崇奉。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古代小说影响深远.近30年来,不少学者从文化学、宗教学的角度对《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文章对近30年《水浒传》与道教研究的成果从小说的道教文化语境、对待道教的态度、道教在小说艺术方面的作用以及九天玄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相似文献   

6.
柯素芝(Suzanne Cahill)《宗教超越与神圣激情——中国中古时代的西王母》一书总结了过去近百年来海外汉学界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神话学、考古学、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的成果.体现了对西王母研究的多元化方向。该书以晚唐道教仙传《墉城集仙录》和大约500首唐诗为讨论材料,对于同一主题的宗教文本与世俗文本进行对读,发现六朝。以来道教上清派道经对于西王母的改造,已渗透到了世俗文学之中,并使得唐诗中的西王母题材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激情。  相似文献   

7.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道教在唐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其丰富的宗教幻想被运用到侠义小说中,使唐代武侠小说产生了新的质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道教对唐代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建构意义重大,唐女侠人格结构、思想性格、精神价值观、行侠方式等无一不深受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国古典神话的道教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神话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在现今流传的宗教中,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古典神话在其发展流变中出现了与道教的杂糅现象,神话流传日久,便使得故事的内容复杂化、系统化,同时也成为后世道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神话的道教化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教养生是以与生命过程相反的程序使人复归于“朴”,而道教的审美则注重让人认识俗世生活之丑而感受超现实的神仙生活的“真—美”;道教养生经历了从“养生”到“长生”、从肉体的养护到精神的超脱变化,而道教审美也经历了从追求“道—美”的绝对,到借鉴现实美甚至引领现实美的过程。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12.
当代道教宫观经济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是对于华东某大都市(A市)的青年宫观道士--即经由该市道教协会所属道教学院训练出身、目前供职于道协下属宫观的道士--的主要经济活动模式的人类学研究报告.以一种认知、学习的视角,探讨了青年宫观道士如何在A市的整个道教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通过对道教经济体中其他重要参照群体如"领导"、"散居道士"、"香头"之经济模式的试误学习,逐步地认清自己的生存空间(niche),从而形成他们目前融"公共供给经济"、"市场经济"、"礼物经济"和"贡赋经济"四种不同的交易逻辑及伦理道德为一体的特殊经济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13.
江南园林建筑的命名与道家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江南园林的命名为线索,从清高自守,寻道采真,外师造化,托物言志四个方面,分析了江南园林建筑命名中蕴含的道家思想,意在给人们于园林游览的过程中一个提纲挈领而又通一知万的审美欣赏的带动。   相似文献   

14.
在《天青石雕》的艺术呈现中,20世纪30年代欧洲人的焦虑与空虚同中国道家圣人的超然与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悲剧中英雄的呐喊与无助,一边是“石雕”上道家隐者的悠然自得;“呐喊”源自诗人对于迷茫现实的抗争,“悠然”源自诗人对于道家境界的渴求;《天青石雕》作为诗人晚年追求不朽艺术与人生的成功之作,中国的道家情怀被赋予了西方视角下的重读,并揭示出:人间的不尽苦难和悲剧在于得道修行的缺失、在于永恒恩泽的缺失、在于灵魂回归之路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宋末元初文人郑思肖留下了许多吟咏“醉乡”的诗作,他的醉乡之境初看起来是一种神仙式的漫游世界,但其背后则深深寄托着坚定心志、廓清环宇的远大理想。此外,他还根据道教神仙故事创作了许多题图诗,此类作品实际上是他“醉乡”梦景的继续,除了“磨砺”心志的意义之外,他力图创造一种清醇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家思想在罗兰·巴尔特营建中性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巴尔特认为禅宗语言是一种中性语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表现了中性不可为的尴尬处境;无为而无不为实现了中性以退隐的姿态对抗西方文明的梦想。道家思想在巴尔特眼中只是一个参照性的乌托邦,他将道家文化视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同时,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巴尔特误解了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上博楚简《恒先》篇的思想内容,并与《太一生水》、《老子》进行了比较,指出三者分别以“恒”、“太一”、“道”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论。三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并立关系。《恒先》的成书时间最晚必须是战国前期。  相似文献   

18.
上博楚简(三)中《彭祖》篇,主要记述了彭祖与耈老关于为人之道的谈论,明显地具有道家抱朴守素、知足不争的思想。故此,《彭祖》应是一篇黄老道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汉代道家十分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们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强调对水土资源与生物资源的保护,从而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许多考古材料都与古蜀人的太阳崇拜和历法有关,而作为典型器物之一的青铜“太阳神树”,就是古蜀人太阳崇拜和使用太阳历法的最佳体现。它不仅具有“日、鸟、天、龙、树”等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又是古蜀时期历法等科学知识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中辩证、和谐的思维和审美意识,内涵极为丰富,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