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传媒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报纸和网络,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上形成了电视第一、网络第二、报纸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对所在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态度的满意程度较低,对其所在媒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创新能力满意度评价不高,同时认为多头、多层管理对新闻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他们期望新闻媒介以全面、客观、平衡的报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预警功能,提供决策参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微博为例,阐述媒体进入社交网络后,新闻开始出现社交化的性质,且因为用户公民意识的提升和社交化新闻的易得性和及时性,社交化的新闻更易得到用户们的肯定与接受.在社交化过程中,新闻和媒体都在发生着变化.媒体与用户开始平等、传播网络出现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再建构、新闻的传播生产运营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化,新闻内容也更加平易...  相似文献   

3.
PX项目这个颇具争议的风险事件曾接连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交媒体在整个风险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从社交媒体使用的角度建构了受众对PX项目风险感知模型。研究发现:(1)在选择性机制影响下,受众选择性关注注意理解的信息类型是社交媒体的媒介接触程度与信息满足度对风险感知影响中的调节变量。(2)当受众选择缓解风险信息时,媒介接触程度与信息满足度均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同时通过媒介信任度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风险感知。(3)当受众选择风险相关信息时,媒介接触程度正向影响风险感知,而信息满足度除了直接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外,还通过媒介信任度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风险感知。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丰富了用户自我呈现的策略和手段,其中社交媒体头像在用户形象形成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用户的头像选择千差万别。为分析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用户头像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分析法具体探究大学生微信应用中头像选择现状,以及其使用动机与头像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微信用户在头像选择上不愿透露过多真实信息,同时倾向于对照片进行修饰;娱乐性动机、扩新动机和从众动机在不同方面均对用户头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国际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发生改变,获取信息的渠道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社交媒体,主流媒体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阵地也相应从传统媒体平台转移到社交媒体平台上来。在新的传播平台上,对外传播特点、新闻生产方式、用户访问习惯、媒体与用户关系都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国家形象的塑造机制随之发生改变。从新闻生产看,用户参与是社交媒体新闻生产的核心,体现出迭代增殖的特点。从用户关系看,社交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仍是以媒体为主导的用户参与模式。我们应在充分了解用户的角色和作用基础上,结合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各自优势,协同塑造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类形式多样的社交网站激增,社交媒体用户也达到了前所未用的规模,新兴的社交媒体正以风驰电掣的速度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了一场社交变革.本文正是以互联网用户的传播诱因作为出发点深度解析用户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进而对企业的社交营销给予建议.通过研究表明,用户的社交传播动机可分为:自我表达,身份认同;信息易感,资源分享;利益驱动,行使传播权三种类型.以用户的心理动机为理论基础,结合微博、微信等给媒介平台的属性为企业的社会化营销提出了三大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尽管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政府(公共部门)不可缺少的工作工具之一,并且关于社交媒体对政府(公共部门)影响的研究也很多,但从个人层面上看,很少有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使用对于公职人员(公务员)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市公务员为样本,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探析了公务员社交媒体使用和需求满意度及内在工作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务员出于工作目的使用社交媒体与需求满意度(胜任感、关系感和自主感)呈正相关;与内在工作动机也呈正相关.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过多使用社交媒体会产生消极影响,公务员出于工作目的使用社交媒体与需求满意度和内在工作动机都呈倒U形关系;且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产生的效应相同(作用力不同).本文是将电子政务与自我决定理论结合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尝试研究,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者如何管理公务员有效使用社交媒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是目前实现内容病毒式传播效果的最佳平台,而用户的分享行为则是实现这一效果的核心要素,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及对大学生的观察访谈后得知:用户印象管理、个体价值认同与构建、社交关系维护、群体荣誉及群体认同等内在动机,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内容分享的核心动机。而物质奖励等外在动机的介入,反而可能会对用户的内在动机造成干扰,形成驱逐效应。文章由此提出驱动社交媒体用户分享动机的营销策略:提升用户参与感、构建优质社群以及重视情感链接。以此来提升对于用户个人价值、印象管理、社交成本、情感链接等要素的关注。同时要将不同动机的驱动策略组合运用,才能提升用户的分享意愿,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电话焦虑”指的是对电话沟通的回避,行为上降低接打电话的频率或直接拒绝接打电话,心理上对接打电话产生焦虑、排斥等负面情绪。本研究采用探索性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三级编码,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电话焦虑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电话焦虑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媒介因素、个体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情境因素是社交媒体时代导致青年群体电话焦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疫情期间,以企业网络信息平台为代表的企业社交媒体在防疫安全、信息交流、组织协同、生产运营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员工参与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网络平台发挥应有的效果。国内外有关员工的企业社交媒体使用方面的研究目前存在不足,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受何种动机影响尚不清晰,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对企业社交媒体使用产生调节作用的显著区间仍缺乏量化数据支撑。因此,基于使用满足理论(UGT),该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企业社交媒体使用程度、使用动机以及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三者间作用机理的模型框架与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发现:信息共享和自我记录是员工使用企业社交媒体的动机;只有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达到中等偏上或更高水平,才会在信息共享与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娱乐与企业社交媒体使用之间产生正向调节效应。此外,通过Johnson-Neyman方法分析,获得了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产生调节作用显著区间的量化结果。研究发现有助于企业社交媒体使用程度、使用动机以及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三者间作用机理的认识,为国内企业解决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智媒体时代新闻价值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闻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四个层面。新闻价值主要通过用户需求体现出来,把握好新闻价值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适应智媒体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根据新闻价值与受众反馈信息数量呈正比这一关系建立价值关系模型,以用户需求关系来反映新闻价值。通过Matlab技术抓取2019年7月1-31日封面新闻APP中“推荐”栏目中的新闻信息,从用户需求时间、需求内容和需求偏好三个层面分析了新闻信息推送的价值和把握策略,促进智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大众媒介接触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 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均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杂志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通过电视、广播和新闻网站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此外,虽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负面倾向,但美国民众通过各类媒介接触中国新闻的总频率却与其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这是由于美国民众通过其他渠道接触到的有关中国信息相比媒体的新闻报道更为负面。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新媒体对新闻采写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媒介融合的加速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媒介融合要求新闻采写课必须打破过去课程设置过窄、教学方法单一的困境,培养学生跨媒介的思维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报道技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要求新闻采写课在培养学生政治敏感、宣传意识的同时,应加大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方面的训练,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公信力;此外采写课还应培养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创作"微"新闻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新闻报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新闻话语方式对投资者股票交易行为及股价的影响,挑战在于话语方式不容易刻画。鉴于新闻报道的话语权主体即媒体均有鲜明的立场意图,尝试通过财经媒体类型刻画新闻话语方式,结合沪深300指数样本,利用网络爬虫、汉语分词系统及情感分析软件等工具,对新闻话语方式对股价的影响展开探索性的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背景财经媒体、专业财经媒体及互联网财经媒体这3类媒体类型在报道数量、信息简洁度、情感得分及情感分歧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并通过投资者关注度及投资者情绪对股价波动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多类型媒介输入和输出的交叉环境中,非物质文化传播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通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 省级、市级非遗网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收集整理。通过新旧网络媒体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效果分析,认为相对于PC端 网站,移动端更具有传播优势和更能满足网民需求偏好;新媒体的移动性、碎片化,灵活性的特点对非物质文化传播效果更明 显。此外,新闻媒体的关注、运营主体、文化主题也会影响非物质文化的新旧网络传播效果,认为市场化运营,个性化需求和强 关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和人类观念的深刻变革,新媒体在社会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对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提出了新要求。重庆新闻文化资源的使用正朝着数字化方向迈进,但存在着信息整合度不高、检索有效性不强、技术运用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技术攻关,有效整合资源,尤其应当依托"云计算"平台提高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2016年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将2016年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归纳为9个方面。研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系列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和定位,深刻回答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是指导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重塑和改变着中国新闻业,“媒体+直播”的模式成为众多媒体突出新闻现场感的报道模式,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始变革新闻生产方式,VR技术进入媒体领域并不断深入,社交化媒体成为重要的舆情场域,在社交化和数字化变革发展中的新闻业呈现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媒体融合从业界的媒体创新实践上升到国家战略,媒体融合成为传媒集团创新实践的重要手段,学界也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解析,反思了目前媒介融合的难点和发展瓶颈,认为亟需从业态的媒介融合转向社会形态的媒介融合;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通过媒体平台间优势资源的互补、重组与整合,通过组织融合和机构创新实现战略化转型;数据新闻成为新闻业重要的创新实践,在改变新闻生产方式的同时衍生了出其他社会现象,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同质化阅读普遍,数据新闻缺乏深度和人文思考的问题突出,应以政府为核心实施“大数据战略”,增加数据新闻的新闻温度;新媒体产品创新的理念和产品重构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发展进入了社交基因全面渗透时期,新媒体从业者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片面追求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应促进社会化媒体的舆论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多种意见的集散地和多元价值观的呈现场所,应从政策法规方面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明确各行为主体要担负的互联网治理责任,优化互联网治理模式,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让网络生态逐渐好转;在“互联网+”环境下,当前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做的却是“+互联网”,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应在对西方理论的过度倚重中反思新的理论面向和学科范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入认知传播视角思考传播学研究的本土转换,反思新闻学的规范性研究;新闻传播院校应推行适应新闻业变化的新闻传播教育,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内部整合两个特质“参与性”与“一致性”对于工作满意度存在积极影响。相比传统员工,新生代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内部整合感知对于工作满意度表现出更强的预测作用。管理者应注重新生代员工的参与性激励、团队凝聚力塑造,与其建立民主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推动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5G技术的应用为推动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以增强型移动宽带、低功耗大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为特征的5G技术对媒体融合会产生革命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流程重塑、呈现方式升维、用户需求预知、媒介场域扩张四个方面。在5G时代,专业化、互联化和平台化将成为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实现此“三化”发展,县级融媒体建设应该解决好思维转型、破圈融合和平台治理三个关键问题,即要避免智能技术与专业理念的脱钩,打破连接至上与技术壁垒的迷关以及规制权利博弈与隐私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