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五位一体"视角下,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环境文明5个层面,选取47个要素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5个层面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文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和文明具体成果形式两个角度剖析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同时认为区域生态文明评价需要关注区域内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交换关系,由此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1+3+1"阐释。基于生态文明内涵得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构建了包括系统层、目标层、准则层以及35项具体表征指标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通过在已有文献研究和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生产文明、生活文明和制度文明3个维度和15个具体的基础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评价法,对陕西省2000-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处于上升状态,这一结果符合陕西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废气排放量、万元GDP能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总面积和人均GDP等5个指标的影响率超过50%.因此,推进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环境保护投资、继续退耕护林制度建设、节约能源消耗、减少荇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讨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初步概括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生态保障等5个层面,选取20个要素指标,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5.
借鉴已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构建起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五大系统,涵盖增长性、可持续性、和谐性、自觉性四个维度,兼顾积极成果和进步过程两个标准的共计53个具体指标的省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针对四川的实证分析,增强省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性还应结合省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和全国生态功能区中的定位,相应调整指标或指标权重。  相似文献   

6.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走出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引入绿色GDP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县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生态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评价中国石油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现有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废处理、资源利用效果、环保管理和环保投入等多角度构建中国石油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语言变量计量石油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值,在去模糊化的基础上采用加权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某石油开发企业为例阐释具体的计算分析过程,为评价中国石油开发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能源问题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能源流动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影响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分析能源问题区域差异影响和形成原因基础上介绍了能源问题区域差异情形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和形成的基本原则,从生态资源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生态社会经济要素等方面构建了能源问题区域差异情形下的我国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模糊隶属度函数等方法建立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兰州市为例,定量估算兰州市2008-2012年生态、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而探讨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类型总体上属于中级协调水平,协调度的动态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严守生态红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将为兰州市及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县域经济竞争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县域生态经济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建设最基本的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选取土地整治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选取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等8项指标作为三级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九江市星子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在增加耕地面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生态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所做的工作还较少.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6年的实际数据和2020年的目标数据,构建了以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为目标层,以生态经济、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为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加权指数法构建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定量模型,实证分析北海市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整体情况较好,但生态文明建设子体系差异较大,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据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观念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以加强环保执行力度等对策,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建立城市生态文明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程度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在生态经济、民生改善、生态治理、生态文化等四个一级指标方面都排名居首,而生态环境指标排在末位,长沙市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任重道远.株洲与湘潭两市生态文明程度差别不是很大,湘潭市略呈优势,但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城市,株洲、湘潭两市在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很重.  相似文献   

14.
县域生态环境是辽宁省生态环境的基础,推进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分析当前辽宁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化、合理化建议。于是,在探索改变辽宁省县域生态文明的方法和途径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县域生态文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为蓝本,结合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从"三个发展",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论视角提出了一个由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所得出的量化评估结果做了比较与理论分析,得出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呈现为不同的阶段性模式或阶段性,即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或不均衡逐渐向一种较高水平的不均衡或均衡方向发展,但也非常明显的是,即便在同一个集团内部,更多的个例属于一种3个主要指标表现不一致的非均衡状况,且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少同样重要的2个维度是共同性与多样性。而从可获得的数据及其比较结果来看,并不明朗或乐观的是,经济社会生态化方面的努力,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人们所期望的生态健康和环境宜居改善。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是世界各国、各民族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不仅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化解全球生态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引.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新格局、建设全球生态环境新秩序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借鉴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生态位、社会生态位和生态环境生态位等3个功能维度共22个指标的区域生态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各地区的生态位进行了测算.针对宁德市经济生态位、社会生态位、生态环境生态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定位的差异化、产业发展的定向演进、生态单元的外部引进、生态位效能的整合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生态位挖掘等区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影响下,中国县域治理结构出现了全面转型.县域治理结构的全面转型包括目标转型、事务转型、关系转型和治理限度,县域治理的总体目标从追求经济GDP转向追求绿色GDP;县域治理的事务类型从专门型事务转向整体型事务;县域治理主体中的部门关系从分立到互信,政企关系从合谋到合作,政社关系从悬浮到嵌入.然而,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是一时能够完成的临时性任务,财政约束、高标要求和企业瓶颈构成了县域治理的限度.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要着重考虑县级政府的任务承接压力和地区发展压力,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缓冲空间和过度地带.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为支撑,构建一个包含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的生态湖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分析各市的生态建设状况。进一步利用协调耦合模型对湖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生态建设存在差距,但近年来呈明显的缩小趋势;湖北省生态建设呈"西强东弱"局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倒U形关系;总体上,湖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其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结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当前,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实行绿色设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加强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立绿色GDP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