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生命个体的欲望、灵魂以及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是市场化年代小说欲望书写的重要内容。市场化年代小说的欲望书写,有的致力于表现生命个体被欲望漩涡吞没的生命情境,有的表现了个体在灵魂与欲望二元冲突中的生命煎熬,还有的则尝试跳出灵魂与欲望二元冲突的模式,来探寻灵魂与欲望之间更复杂、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在建筑与历史记忆、代际与伦理承变、人性幽微与世情采写之间进行叙事架构,历史、伦理与世情构成小说的核心元素。其历史书写,以建筑群为记忆主体,呈现时代变迁轨迹,揭示阶层差异;其伦理书写,以公共秩序和家庭关系的代际叙事,描摹出民间伦理的具体样态;其世情采写,直面社会痼疾与人性之恶,弘扬传统伦理与民间温情。小说既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历史的”深度,又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高度,堪称现实主义范式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3.
五四前后,现代大学在社会动荡和文化转型中呈现出诸多芜杂气象。大学作为一个“有意味”的叙事空间,一开始便进入了现代作家的文学视野。以现代大学及其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大学叙事小说,在新文学草创时期的各类题材中独树一帜。五四作家在描写大学人物、叙述大学经验时,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寒门学子的生活艰辛、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以及教授们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生动地书写了校园内情投意合的友谊、青春萌动的爱情乃至惺惺相惜的同性恋情。新旧转型时期大学的艰窘现实和浪漫诗意,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因素,既肇因于民生多艰的社会现实,也不乏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正面“师者”形象,几乎缺席于启蒙文化语境下的大学叙事,而勤学、善思、正直的青年学生则更多地表征了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旅题材小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军旅日常生活成为作家创作的又一焦点。辽宁作家曾剑的小说以军旅底层人物日常生活为背景,揭示了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的情感历程。特别是曾剑小说的情感叙事打破了传统军旅小说的叙事模式,他以单一与多重的情感叙事、两极化情感叙事、显性与隐性情感叙事来深刻揭示了军队底层人物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观:一是对新世纪文化语境、研究方法的探究;二是从性别、身体与女性自觉的视角切入婚恋叙事研究,凸显新世纪婚恋叙事的政治意义;三是观照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的"欲望化"的研究及其伦理、道德考量。研究视角的进一步丰富、婚姻伦理的探究以及不同地域、空间文学的婚恋叙事研究,是当下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研究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综观德莱塞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德莱塞对人性及生命意义的观点与他的机械论创作思想产生矛盾,并由此形成了德莱塞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互为关照的双重叙事特征。德莱塞的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其小说的内在张力。作为一个有主体性和伦理意识的艺术家,德莱塞追求人生信仰和道德完善的人文精神是其借助小说创作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道德主题的内在动因。德莱塞创作观与道德观的多重矛盾及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展示了德莱塞书写真实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A.S. 拜雅特的《隐之书》是一部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后现代小说,但小说叙事连贯完整,显示出作者拜雅特想要重新捕捉维多利亚时代之精神的渴望,也显示出她“占有”过去的欲望,而并置的故事情节使得她能够保持其叙事欲望。小说呈现出基本的不确定意识,同时又反复强调我们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两者之间形成巨大张力。拜雅特坚信其叙事能够重新建构过去,也相信作家能够通过连贯一致的叙事讲述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8.
叙事伦理将对作品伦理观念的分析约束在文本自身范围之内,它既充分给予那些在传统伦理批评中被忽视的叙事盲点以关切,又以理性逻辑为感性伦理分析的支撑,使自身成为伦理批评的可能之一。《山本》中贾平凹以叙事的错位展开文本书写,并通过人物的个人经验叙事进行伦理观念的建构,在种种法则与关系的异动中呈现伦理冲突,重置伦理秩序。文章认为,隐含于文本之中的齐物视角下"天我合一"的作家伦理观念是作品《山本》跳脱出历史革命叙事的窠臼,获取超越性精神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叶永胜 《东方论坛》2011,(6):83-86,101
小说《在悬崖上》以一个婚外恋故事进行政治隐喻,表现了知识分子摆脱小资情趣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以情感叙事的形式完成政治规训。小说主题虽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在微观叙述层面却以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表达了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话语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10.
先锋小说落潮以来,仍然有部分作家恪守先锋精神,在叙事学的层面致力于前卫性质的艺术探索,代表中原写作中坚力量的墨白即隶属其中。他的系列长篇小说集中反映了其先锋叙事的探索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人自身存在的多维度透视。"欲望三部曲"系列基于身体叙事的基本伦理以及精神现象学的观照,一方面透视出个体欲望发生学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再现并审视了城乡二元格局逐渐松动下底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生长史。出于作家的自觉意识,系列长篇小说在叙事学层面形成跨度和超越,从而建构了纵深有序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1.
叙事伦理相对于理性伦理而言,指具体叙事过程文本内部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它既包括形式安排对作者、叙述人、人物和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影响,也包括文本叙事溢出的不同于时代或作者本人理性伦理的个体伦理.鲁迅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人称安排充分体现了叙事形式所蕴涵的伦理意蕴,折射出叙述人以及隐含作者的个体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逐渐褪敛了形式探索的锋芒,从虚构的修辞性现实到对存在境遇的深度探测,先锋作家在叙事转型中重新出发。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在偶然、荒诞与反讽的叙事情境里,刻绘了文明暮色中的知识人画像,以及飘扬在文化废墟上的欲望旗帜。格非对存在的考证不仅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危机提供了精神备忘录,而且点燃了文化灰烬里未熄犹生的薪火余温。  相似文献   

13.
在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亲情伦理叙事、婚姻伦理叙事和门第伦理叙事是其所要着力呈现的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3个维度。上述伦理叙事皆呈现出非常规性的叙事特征。小说中的伦理叙事又暗含着具有作家主体性的叙事伦理,也就是说"无根的无奈与寻根坚守的追问"和"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庸俗"这对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14.
女主人公汉娜的身体是贯穿小说《朗读者》的一条主轴,也成为其叙述中的关键符号.它既凝聚了米夏和汉娜的个体隐秘情感,又承担了历史反思与当代主体建构的宏观叙事.作品充分发挥文学虚构的自由空间,以欲望身体的延展,指涉德国战后历史反思中的痛苦与挣扎,宣告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贬黜,是对一种长久统领战后的所谓反思理性的颠覆.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小说引发文坛关注的一个因素是其独特的欲望叙事方式。传统历史小说中,历史的叙事是受控于意识形态的。新历史小说家不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表现出质疑和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大胆地呈现个人化的生存、情感、权力、暴力等方面的叙事。新历史小说的欲望化叙事迎合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也与西方一些后现代文艺思潮的涌入有关。新历史小说欲望书写多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反映了人性解放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也窥见了历史的脉搏和精神,但也存在着与传统艺术精神背离,显得较为低俗和肤浅。新历史小说欲望化的叙事方式是短命的,当读者对这种欲望化叙事厌倦的时候,其叙事也自然纷纷转型,新历史小说家们只得寻找新的适合文学创作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6.
香港作家梁凤仪的小说《我们的故事之乱世佳人》在家国情怀、女性成长、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小说以宏阔的历史为骨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融合起来展开叙事,发掘和展示了当代香港人个体文化精神品格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小说中对于女性的书写,展现了作者对当代女性的成长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既肯定了女性独立自强的现代精神,也容纳了部分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书写,不仅承担了推动小说叙事发展和勾勒叙事空间位移的功能,也在文化审美上使作品更富有地域特色,体现了作者对地域乡土的眷恋与依赖。  相似文献   

17.
情爱叙事在“十七年”文学文本中一直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而鲁彦周话剧《归来》却较好地平衡了革命叙事与情爱叙事之间的关系。在话剧中,作家从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与觉醒、传统婚恋观的解构以及对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等角度揭示着他的婚恋书写,从中渗透着作家对两性关系及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盖斯凯尔夫人的《克兰福镇》往往因其对女性主导社会的建构和女性愿望与诉求的表达被归为女性乌托邦小说之列,但小说中女性主导世界的不够完美和作者讲述故事的小心翼翼又使其在故事与话语层面与女性乌托邦小说传统存在张力.女性主义叙事学致力于整合叙事与伦理,因此将《克兰福镇》置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可以透视出作者如何利用叙事结构暗示将"女性气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借用叙述声音表达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诉求,通过建构女性情感提供女性乌托邦的情感净化之旅,从而完成笔下的女性乌托邦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万宁的小说集《麻将》摒除了零度情感的叙事,以平等的视角和富有挑战性的心灵叙事,对现代都市作了深层书写.作者将笔触切入到都市人的心灵,淋漓尽致地描摹了都市人在欲望冲击下的婚悉病症以及他们在时代转型期心理的渴望与焦灼,从而使她的小说显现出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第三部小说《家园》是描写父子关系与伦理救赎的作品。小说以鲍顿牧师与儿子杰克的边界交往为主线,再现家园权力关系的流动和多重身份话语的对话,勾勒文学人物的文化认同路线和文化异质性所推动的叙事进程,以个体的微观现实书写美国历史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