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美学“意象”论是一个文化与哲学意蕴的范畴,经历了“物象”、“法象”、“形象”、“意象”、“兴象”、“气象”、“境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其本体是“道”,构成形态是“天人合一”,认知基础是“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审美心理与观照方式是“玄鉴”、“神思”。  相似文献   

2.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相对性。“意象”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意-象-言,是易道之全体大用,贯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未发已发、本末源流、有无显微、性相体用,以同观之,莫非“意象”,故曰“意象哲学”。与此相应,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为特质的诠释,既非“本体诠释”,亦非“现象诠释”,而是“意象诠释”。返之,意象哲学便是以易、道、心三者为本体之一贯的哲学,具有思维圆融性、结构整体性与形态意象性三特质的哲学。以史观之,意象哲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诠释,是“无我”的、“史学” 的、主客二分的“照着讲”,是思维方式与诠释方法;以论观之,意象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重构与发展,是“有我” 的、“哲学”的、主客一体的“接着讲”,是哲学观与本体论。简而言之,意象哲学是以“意-象-言”这一思维-结构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意在揭示传统哲学固有之特质性,从而确立其主体性,彰显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整体思维方式、“意象”结构、天人合一”精神)制约和决定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原始初民头脑中反映和创造出来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就是最初的文字。现行汉字与古汉字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发展至今符号的基本类型没有改变。在汉字的未来发展中,将在传统文化的“意象”结构上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语言对人类精神发展起决定作用,是民族精神的外显。通过不同语言中相同能指对应的所指之对比,映射出相应民族的文化精神。即通过语言世界图景与现实世界图景之间存在的像似性,推论出不同语言词汇语义蕴涵的文化意象之异质性,其理据是: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观念→不同文化意象。文章通过俄、英、汉三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显性形式-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数字意象、彩色意象等对比分析,证明地理环境决定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7.
意象作为诗的本体,在其组合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结构性空白。这种意象空白,有四种形态:一是意象内的空白,表现为象显而意隐;二是意象间的空白,表现为象断而意连;三是意象外的空白,表现为象止而意生;四是“直白诗”的空白,通过主体内心冲突的展示,表现为以某种情绪性或者意绪性情结存在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新中式家具的意象形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中式家具形态的意象研究及对现代家具形态意象的多元分析,发现传统家具具有以线塑形、对称排列、虚实结合、外柔内刚的形态特点,新中式家具则注重功能、情感以及美感意象的创新设计。现代家具意象形态的创造既要努力超越传统之“象”,又要匹配现代之“意”,从而设计出既具有中国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新中式家具,使消费者立象见意,进而体验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为三"哲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之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道家之无为无所不为的守中精神和佛家取中道之不偏不执非有非无的境界 ,以及儒佛道三位一体所构成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 ,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至此得知 ,“一分为三”的关系式包括三种 :一是“一生二 ,二生三”式 ;二是“天人合一”或对立统一式 ;三是“一而三 ,三而一”式。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毛泽东诗词英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行为.要传播毛泽东诗词文化的精髓就要对其文化意象进行有效传递.在合成空间理论框架下,通过“意”与“象”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在合成空间内的运演,文化意象得到构建.在英译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将原诗中的“意”与“象”的映射空间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的“象”进行还原,使文化意象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11.
试论徽州谱牒的体与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谱牒是中国谱牒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欧阳修、苏洵创立的五世图式体例,构成徽州谱牒的基本框架,可谓之徽州谱牒之体;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徽州谱牒的精神支柱,可谓之徽州谱牒之魂。深入解剖徽州谱牒这一基本模式,有助于整理、开发、研究数以万计的中国谐牒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在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对促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为接续儒家学说道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而产生的东方文化意识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科学与民主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浪潮下 ,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做出了独特而又深邃的诠释 ,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体用观”。这种“体用观”因其明显失衡而多遭非难 ,但亦因其丰富而瑰丽的人文思致而倍受学界瞩目。  相似文献   

13.
《周易》对于人生行为的教化意义,是《周易》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核。以"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人生的敦淳启喻的教化作用,是这种哲理思想的生动的社会显现,也是《周易》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周易》还进一步从道德教化的范畴,提供了一个"圣人"教化的遵循模式。《周易》中的"圣人"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所决定的,"圣人"与"天"的和谐一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此外,《周易》还提出了个人自我道德约束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4.
大力开发我国"节庆"和"节文化"旅游资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节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节文化"则是市场经济催生下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与创新精神.我国有丰富的"节庆"和"节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必将促进我国的旅游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狼企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狼性的挖掘和升华来表达企业文化是一种仿生学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华为公司倡导狼性企业精神,七匹狼公司以狼性塑造品牌个性,联想集团以狼性重塑企业文化,体现了狼文化在中国企业发展中丰富的实践内涵,是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画"是理解石涛绘画美学思性与根据性,但更强调根据性."一画"也是画家创作的原动力和根本规律,它虽与具体的艺术技巧有关,但不再是对具体的法则与规律的描述."一画"还是在本体与画家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它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而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天人合一",与画家的淡化功利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黄帝"其称,拥有非常悠久、丰厚的历史底蕴。黄帝既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文明始祖",亦堪称"中华民族祖先"。他开创的"黄帝精神",具有"容、实、创、持"等基本特征。汇入当代"文化自觉"大潮的甲申(2004年)"中华大祭祖",是古今"公祭黄帝"史册中由"政治功利"复归"精神功能"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绘画将不成其为中国绘画;无视中国绘画固有的创造法则,对中国绘画的任何触摸和探讨,无异于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如果说西方绘画的哲学源头是"本体论",那么,中国绘画的哲学源头则是"和谐论"。"本体论"催生了西方绘画的"摹仿论","和谐论"催生了中国绘画的经典论题"意象论"。正是通过"意象",中国绘画的形象创造才实现了物我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形与神等诸多方面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该文在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最后指出了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