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理念与法治进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我们承认法治有“良法”和“守法”两个因素 ,但绝对的“良法”和“守法”的“法治”只能是法治的理想 ,法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 ,即法治理想的实现具有进化性。法理念的进化促进了法律进化和普遍守法 ,推动了观念法治和现实法治的进化 ,因而社会普遍的法理念的变迁是法治进化的基础。法治社会的真正权威是正义的司法 ,法官的正义判决使“纸上的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因而法律工作者的正义信仰是实现法治的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2.
社会整合,就是通过调整、沟通和化解社会各组成部分和因素的分化、冲突,达成一种协调、均衡的状态。法治行政,就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牢固的法治价值观,行政执法过程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法治行政所依之法必须是良法。法治行政对实现社会整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当代中国社会整合与法治行政的发展表现出曲折与艰辛。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应当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应当反映国情、社情、民情,具备科学、合理的体系。善治是法治的目标,善治包括民主治理、依法治理、贤能治理、社会共治以及礼法合治等内容。建设法治体系,必须以良法推进善治。善治本身是规则之治,需要贯彻实施良法,同时需要以良法促善治、保善治。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人类自身理性关怀的方式和手段,只有良法才能体现人文价值。能够反映公平正义原则,逻辑结构和内容合理并保障人权的法律,才是良法。在法治社会,人人都崇尚法律,信仰法律是最高的办事原则,法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公信力,才具有最高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成为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在于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如明确性、可预期性、科学性、稳定性、社会凝聚力。因此,法治不仅是西方社会的治理模式,同样也是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这种转型国家中实现法治,必须依据法治本身的规律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加以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从邓小平首提"法治"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背景下,社会对法治的表层认同和深层怀疑心理并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信仰法律文化传统的缺乏导致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运行中宪法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司法审判受各方面干扰严重以及公众"忽视"自身的权利。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追求社会对法治的心理认同;制定"良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而构建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确保司法公正独立;推进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最终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法治心理。  相似文献   

7.
法治实践之路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法治的实现在于法治实践路径之确立,包括:建构良法体系;实现司法公正;落实法律监督;完善律师制度;型构农村法治;更新法律教育,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一国两制三法的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法治国家对法律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国家所依之法须具备四大要素,即法律的完备性、法律的公正性、法律的权威性和法律的可操作性.四者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共同形成治国之良法,促成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法治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明确其标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应将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法律平等、司法独立作为其评价标准。具言之,良法之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至上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法律平等要求权利义务一致、平等保护、反对特权,司法独立要求司法权只服从于法律。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两大基本方针.在寻求法治化的过程中,民主对法治的基础性作用逐渐清晰地凸现出来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民主为良法提供了保障,为守法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法治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因此实现法治必须要先发展民主.特别是在中国语境下,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更要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为法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法治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法治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社会需要法治人格.自尊与尊他相统一的道德观念,法至上与人至尊相统一的精神理念,强烈的权利意识和深刻的权利本位观念,自觉的法治代价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是法治人格的构成要素;在法治人格的培养方面,实行良法之治是法治人格培养的法律启动,塑造守法精神是法治人格培养的基础工作,唤起权利意识是法治人格培养的核心工程,培养法治主体观念是法治人格培养的主体要件.  相似文献   

12.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法治内涵"良法",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法治的正向功能是不容置疑的。但法治的局限也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法律语言的有限性、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法律规则的滞后性、法律作用的有限性、法律手段的单一性和法律适用的条件性等方面。要克服其局限,需要采取科学立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等多条路径。  相似文献   

14.
法律评价活动在法治时代的位置是法治时代特征的重要表现.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法律评价活动的位置却极为尴尬.只有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法律评价活动在法治时代的重要位置.法治时代法律评价活动的主题是实现法律评价活动的现代化.即把法律评价活动从政治统治工具转变为约束政府权力的利器,实现从对政治权力的依赖型向约束型转化,从而能使法律评价活动成为人们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观念领域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坚实保护力量.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和谐社会中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中要求人们在公平与正义的理念指导下构建维护和谐社会发展的法律制度,从而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回归.因此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上,同时法治保障和谐社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善治是当今时代治国理政的目标和主题,其民主政治的前提基础、国家善政的核心内容、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国家善治的实现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通过发挥其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为国家善治的实现创造条件;以法治方式实现国家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它要求以法治思维引领治国理政、以良法之治化解社会矛盾、以综合治理助力法治在实现国家善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乡土社会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中西法律文化矛盾冲突最为剧烈的地带.从乡土社会法治实践经验看,中国社会法治之路必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根本上摒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因素,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文化;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利基础,建设合乎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8.
法治信仰是指主体对于法治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法治不同于法制,也不只是依法治国,是一种法律的理想体系.实现法治的精神要件在于法治信仰.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人们信仰法治.法治信仰的内容既包括主体对法律价值的感受、体认与认同,也包括主体的权利意识、理想意识及守法精神.从而强调了法治必须被信仰,主体才能奉法而行.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法治是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法治国家追求的是国家有良好制度;全体社会公民有良好的认同法律、遵守法律的思想条件。和谐社会与法治之间即有价值目标的同质性,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法治视野的缺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现代法治为基础,道德规范不断进入法治领域并成为法律规范,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法治文明时代,法律与道德互动的一种趋势。但是,推动法治实现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道德降低为法律,也是道德建设重要的价值取向甚至是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