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医院管理立足于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开展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文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康复医院志愿服务现状,阐述康复医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制度、管理模式等特征,更进一步探索康复医院人文医学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志愿服务教育的系统传播。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服务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其服务潜质的有效环节。欧美等发迭国家已经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并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实践环节。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研究具有“后发外生型”特质。而志愿服务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市部分高校1 45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意愿和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养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措施?共发放问卷1 4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3.9%?大学生对养老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较高,了解途径主要为志愿服务团队;大学生养老志愿活动的参与意愿较高,不愿意参与的原因包括“活动内容枯燥?类型单一”?“缺乏专业指导”?“经费不足”以及年级?性别;实际参与到养老志愿服务中的大学生未过半,并且存在多种影响服务者活动满意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8月29日至31日“,2006年两岸青年人文交流”在我校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台湾慈济基金会和我校联合主办,来自台湾多所高校的慈济大专青年及慈济志工共120多人同我校的16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3天的文化交流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弘扬人文和感恩精神,交流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采风、感恩教育、人文交流、社区服务等。此次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江苏中华文化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在3天的活动的中,我校学生同台湾慈济大专青年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沟通,共同感悟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感恩教育深入人心。“2006年两岸青年人文交流”在我校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研某医学高校医学生志愿者活动现状,从组成特点、组织形式、参与动机、服务频率、成就感和收获等方面分析医学生志愿者的价值观、伦理思维和行为抉择倾向等问题,发现医学生志愿活动的组织形式依赖集体、志愿活动的目的正当、志愿服务行为被固化、志愿服务责任担当和行为选择需要引导等特点,进而结合医学生志愿者伦理素养分析其培育需求和必要性,并提出创新志愿服务宣传和组织形式、强化人文关怀意识与技能培训、端正行为动机并引导持续志愿活动、升华成果与持续激励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6.
社区新闻     
《社区》2006,(11)
共青团中央拟统揽社区各类志愿活动日前,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并以此统揽社区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将建设以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服务型志愿者为主体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注册社区志愿者队伍,提供种类多、质量高的社区志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水平。新媒体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不仅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便利,而且对其提出巨大的挑战。利用新媒体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是目前大学组织中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项研究以新媒体时代志愿服务的机遇和挑战为基础,从建设治理的角度深入分析新媒体支持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牟洁  缪传患 《社区》2001,(11):42-43
2001年10月21日,“北京市第八次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日”活动在全市各个社区隆重开展。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迎接新奥运,建设新社区——志愿者社区行动”。主要内容有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登记、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社区内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和社区环境卫生大扫除等。 北京市民政局社区处温庆云处长介绍说:“今年的活动较以往有所不同,今年开始实行社区志愿者登记制度并发放志愿者登记证书,要求全年志愿服务12小时以上,还将出台社区志愿者法规,以规范社区志  相似文献   

9.
紫,是一种神秘的色彩,也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色彩。喜欢紫色的人总在努力地比现在做得更好。正如正在开展的“迎青奥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开展“三学一推广活动”,让志愿服务迎接盛会、服务盛会的热情更加澎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分析,指出“感恩”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大学生中以活动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责任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支持力量,在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则实现了自我教育,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日常化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完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相融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魏雪梅 《社区》2012,(33):19-19
近年来,山东省垦利县振兴社区巾帼志愿服务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内容,进一步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志愿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代表的助人和自助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但在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动机不纯,导向作用不清晰;活动内涵待深化,育人功能不到位;活动持续性差,载体作用发挥缺乏稳定性等.文章从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和激励、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服务基地、搭建活动平台、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品牌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感恩教育活动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思想品质,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以当下感恩教育活动的常见形式为例,分析利弊,从而提出可行性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筱婧  万军 《社区》2009,(25):13-14
以1983年开展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为起点,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的志愿服务事业已经走过了26年的光辉历程。26年来,天桥街道的志愿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内容、更新形式、提高水平。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天桥街道乃至宣武区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相似文献   

16.
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兼相爱”的志愿服务伦理理念、“交相利”的志愿服务伦理实践路径和“志功统一”的志愿服务伦理评价观等方面。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倡导具有平等性、普遍性的“仁爱”理念。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神秘的宗教色彩、具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价值和意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总体上是有序、有效和可持续的,但也存在问题。部分大学生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了解,参加志愿意服务呈短期性、参加的途径和场所较为集中、涉及范围较小,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盲目和具有功利性。可以通过拓宽大学生了解和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和加强高校与残联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联动,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管理,推动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东西方文化传统无不彰显着感恩思想的底蕴。我国自古就以知恩图报为做人的美德,视感恩为做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教育”是我们道德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然而在以往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弱化了“感恩教育”,使本应成为弘扬和践行感恩道德先行的大学生却成了“冷漠一代”,“学会感恩”成了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最强烈的呼吁和要求。高校要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推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从弘扬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氛围和开展感恩活动等途径入手,不遗余力地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9.
社区长者教育与服务越来越被社会和政府所重视,社区长者的需求呈多元趋势,社区长者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多样灵活。本案例拟依托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系学生志愿服务社,通过社区老年教育和服务试点,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与服务活动,在活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社区老年教育与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1993年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成立至今,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载体,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了将近十年。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间断性。很多学者从志愿组织的问题,或是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入手分析。本文则试图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强化大学生的志愿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