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要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化,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从研究大学生个体道德内化的过程和规律着手。本文试就大学生个体道德内化过程作一探讨。一、大学生个体道德内化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个体道德内化,就是指个体将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得干己”“外施放人”。“内得于己”是说一个人能够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将它根植在内心之中,身心互得其益。“外施放人”是说一个人把得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施给别人,让众人得益。“人类道德的运行和发展,就是一个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是培养其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根本途径。它具有目的性、多样性、层次性、内化性的特点;它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角色的发展,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内容的道德实践;它在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目标的过程中具有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完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谐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模糊不清,这迫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和谐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我们既要承认道德多元化,也要弘扬主旋律;既要对他们进行理性教育,也要研究他们的非理性的现象;既要反对道德理性主义,也要反对道德虚无主义;要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依据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诚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对我国传统优良道德成果的继承。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健全诚信教育的机制,把诚信理论教育和社会制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标准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深刻认识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道德内化的实际表现,思想品德测评标准三者的关系,才能使测评标准的设计更科学、更有效、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思想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艺术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都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品德教育中 ,导之以美育 ,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性 ,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原理认为 ,知识不是道德 ,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不等于具有高尚的道德 ;关于道德的知识也不是道德 ,道德的知识只能提醒人们对道德的注意。因此 ,德育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化教育过程 ,不是单纯的道德知识传授 ,而是通过一定的层次性教育和实践 ,即外部教化和自身内化 ,进而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青年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历史,总结每一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分析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与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提出今后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应结合时代发展,围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政治、法律基础等课程。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一些学生中反映出来的荣辱不分的现象,值得重视。这说明胡锦涛同志最近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非常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十分必要。要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知与行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13.
强制的含义是用政治、经济等外部力量来约束和强迫。就此含义而言,道德也具有强制性。道德的强制性是由道德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推行道德规范的通行做法。道德与法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具有强制性,而在于强制的力量、强制的程序和强制的效力不同。承认道德具有强制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对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对应关系中,强制性对应关系是基本内容,以道德权利为主导,共同维护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非强制性对应关系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是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直接同一,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道义力量。  相似文献   

15.
从道德关系重释角度研究科技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加强科技道德建设,促进科技时代道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重释道德关系。重释道德关系的前提是转换道德价值观,给自然界及其他对象物赋予道德价值;重释道德关系的内核是拓展道德关系的主体,把自然和操作对象纳入道德关系主体的范围;最后,要加强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并注重评价的社会历史性,通过完善道德评价方式给道德关系的重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创办道德讲堂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和新平台,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要正确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处理好道德讲堂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寓德入教的道德教育须先行.道德教育并非是简单的道德说教,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则是道德践行的现实根基.道德教育必须瞄准道德践行之目标展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切实得以践行.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与深层道德结构--择偶、性的道德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男女在择偶和性的道德模式上存在着完全不对等的规范,男女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这些被长久地视为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现象。文章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究隐藏在择偶和性风俗习惯背后的不平等的道德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人际德育本身存在的缺陷及其低效度,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加强生态德育的渗透。它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忧患与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学会感受自然美、在自然中陶冶情操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提升人际道德境界,培养学生个体卓越精神与能力。生态德育要面向实际生活,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实践活动,使其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德育课程持续低效的现状,德育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具有现代德育课程意识,即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生活意识、对话意识、反思意识等五种课程意识,并应以此为指导,使德育课堂成为和谐的、激动人心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