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法律系国家和法的理论教研室以“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性质和作用”为题举行科学讨论会,与会者就以下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一、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反映哪个阶级的意志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是我国工人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根据是:(1)法是通过国家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这种国家性质相适应,我国的法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意志;(2)工人阶级要求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和剥削,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国家政权制定的法,是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而服务的。农民或其他劳动人民没有这样远大的和统一的目标。所以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只能是工人阶级意志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在俄国,由于十月革命,资产阶级和地主的国家被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力量的国家所代替。于是,工人阶级面临着两个政治任务:同企图复辟的剥削阶级作斗争;不仅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而且在保卫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工人阶级都必须巩固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盟。因此必须由工人阶级掌握权力,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者赋予“专政”以阶级内  相似文献   

3.
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这对  相似文献   

4.
关于苏东剧变十年来的一些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 80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是一次根本性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转向了多党议会制 ,由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向了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由意识形态一元化转向了多元化。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是苏东各国没有一个自觉的工人阶级。也就是说 ,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还不成熟 ,对本阶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理性的自觉 ,没有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 ,使他们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历史主体。对苏东剧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但是 ,从“阶级问题”入手分析 ,是理解苏东这个“历史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从诞生那天起,就以“立党为公”作为自己的鲜明旗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党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同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6.
一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按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发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阶级社会,还由于阶级的限制),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两个根本的缺陷,这就是:“第一,……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因而,虽然也曾有一些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本质上完全一致 ,密不可分。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高度统一 ,不可或缺。“两个先锋队”与“两个基础”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我们党的力量在于保持党和千百万群众之间的活的联系。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党的生命,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党才能保证自己的领导作用。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党的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就生气蓬勃、兴旺发达,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紧密地…  相似文献   

9.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精髓,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党建实践的主题。党七十年的历史证明,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党生存、发展、壮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人类社会从阶级社会必然走向无阶级社会,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能够领导这种社会变革的力量,惟有工人阶级。因为他同现代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因为他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工人阶级的这种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别的阶  相似文献   

10.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一开始就把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j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刮后,为建成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党作过巨大的努力,并…  相似文献   

1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关系到能否把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的一件大事。本文仅就此发表一点意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改善党的政治领导。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的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负着带领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的历史重任。在实践这个伟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分析每个阶段的形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地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社会主义事  相似文献   

12.
史学论著提及1906年萍浏醴起义,多说:“起义群众以安源六千工人为主”;“在这次起义中,安源矿工六千余人成为斗争的主力,他们参加起义虽然还是自发的,并没有阶级的自觉,但却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史揭开了光荣的首页”;这次起义的“另一特点是,史称六千安源工人参加了这次起义,这是目前所见中国工人阶级参加大规模武装起义的最早记录”;“在萍浏醴起义过程中,安源矿工六千余人成为斗争的主力。……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13.
人们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大的基本思想。文章试从贯穿于唯物史观中的“现实性的个人”和“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意志合力”和“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的历史自觉能动性等重要命题出发 ,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并联系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有人提出要用“帝王将相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来代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旧”提法,愚期期以为不可。理由是:一、所谓“创造历史”,是指创造财富,创造文明,发展生产,推动历史前进。反动阶级浪费财富,毁灭文明,使历史倒退,这不叫创造历史。二、帝王有的或有时属于人民,当他们带领人民或同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或保卫祖国的时候;有的属于反动阶级;有的虽不属于人民,但他们的改革和其他政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表面上看,进行改革、写出历史新篇章的是不属于人民群众(不但不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报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坚持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一点不能动摇.但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坚持党性原则,也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原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求是》1990年第5期)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特征,最根本的就是体现在“群众”二字上,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任务就是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人民群众中间,使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反映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动员、组织和激励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高校的主体是教职工和大学生,高校…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是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相对而言的。其判断标准有以下方面:是否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是否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否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否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人类认识历史运动的主要内容,要正确地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成果,就应分析它的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以东欧国家为例,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結构的关系;分析了存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陈述了阶级与社会集团的变化、均一化和分化;指出了阶级的矛盾、利益和冲突,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作了扼要的提示。  相似文献   

18.
“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人民”作为一个“范畴”被提出来,并被赋予科学的内涵,是随着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之后才逐渐明朗、清晰和凸显出来的。马克思以历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阶级分析为方法,将“人民”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之中,强调了人民的现实性、阶级性、进步性和整体性。“人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以推动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为标准,在本体层面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政治层面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在历史层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在阶级层面是革命阶级和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并创新了马克思“人民”范畴的科学内涵,在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依靠人民力量,推进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精辟论断,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历史任务作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概括,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其历史使命和最高利益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份,因而也是先进生产力代表者,更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阶级矛盾运动,这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