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传统媒体的政治新闻使用(中央电视台的政治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政治新闻)对于中国青年女性国家认同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网络的政治新闻使用对于中国青年女性国家认同的影响存在不同效应,即新浪等网站的政治新闻和微信发布的政治类新闻使用对中国青年女性具有强化效应,而微博和网络社区的政治新闻使用则呈现负向影响。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任在媒体政治新闻使用对于中国青年女性国家认同的影响中起明显的中介效应,而民主观念则没有起到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以城市居民为例,定量分析了网络政治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政治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政民互动意识和网络信息公开意识对网民参与网络政治意见交流表达和网络政治行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网络化政治参与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但网络背景下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它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提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加速公民政治社会化进程,而且也可能因为无序、非理性的参与导致网络舆论失范、降低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功效,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及其基础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关注并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相似文献   

4.
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交机器人具有自动性、社交性、功能性和中介性等特点,可通过干预政治事件对政治传播产生影响,既服务于政治传播速度和广度也破坏了政治传播环境。社交机器人具有激发民众参与政治事件,加快政治传播的互动和加速信息传播速度等正面影响,也具有监视规训民众、塑造个体威权人格、滋生民粹主义、破坏政治认同等负面影响。但对技术进行管控能够加强对社交机器人行为的治理,机器人自身对信息的筛查作用可以应用到敏感信息的智能把关,预防信息二次传播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平台对算法技术的管控能预防机器人抓取用户态度和意见,国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底蕴能够加强制度自信和政治自信,从技术上切断外部的舆论侵略、从意识形态上加强巩固,能够从根源防止机器人煽动民众极化。未来可通过强化算法管制、升级政治传播把关、加强意识形态治理、提升全球治理水平等规避社交机器人风险。  相似文献   

5.
网络为青年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途径,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起到积极作用,也能起到消极作用.要解决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问题,这就应保障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权力,引导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加强网络管理,提高青年网民的信息素质,提供准确的政治信息,提高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网络为青年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途径,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起到积极作用,也能起到消极作用。要解决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问题,这就应保障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权力,引导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加强网络管理,提高青年网民的信息素质,提供准确的政治信息,提高青年网络化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呈现出积极态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削弱、政治认同具有暂时性与易变性、政治实践参与不足等问题。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坚持以“四个自信”引领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创新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方式方法;加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网络阵地建设,才能使新时代青年学生以奋斗姿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舆论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舆论现象,它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同时,也可能对政治认同、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面对网络政治舆论中存在的情绪化表达突出、网络民意的偏颇性、群体极化倾向严重和传播信息失真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完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以正确引导网络政治舆论、加强伦理道德与网络立法相结合以规范民众的网络行为、增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以扩大主流政治舆论的影响力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治理,推动网络政治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数字空间成为当前关注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不可逾越的重要场域。它具有承载和传播政治信息的先天优势,引发了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私有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数字空间的政治参与行为。网络数字空间通过延展政治生活场域来淡化现实政治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通过自发、分散的同辈群体规模来化解现实政治压力,对大学生更具政治亲和力。适度规制网络数字空间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培育理性平和的大学生网络文化,是当前在大学生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认同危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政治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怎样使学生在政治上由一般服从上升到认同.从理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角度契入政治认同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建设,鼓励青年的政治沟通,扩大青年的政治参与,促进青年了解国情,既要青年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包括政治理想,也要他们看到目前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网络时代的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日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思维方式。它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影响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活动。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参与协作、去中心化,有助于政治主体平等交往。在互联网上,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提高了普通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互联网思维使民众学会理性温和地处理问题,促使公民的政治情感日益趋向温和。互联网思维使政治过程走向平等开放和随机互动,使政治活动日益增大透明度,推动政治主体理性温和地评价政治事务。互联网思维有助于增强自主理念,巩固参与意识,塑造互动文化,深化法治思维,建设开放透明的中国政治文化。互联网思维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进而促进公平法治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沟通为民族地区民众与政府之间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模式,有效推动了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为了增强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性,民族地区政府应努力提升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丰富信息资源,让民众获取直接、真实的政治信息。规范网络政治沟通行为和秩序,不断提升网络政治沟通的制度化水平。还应该重视网络的政治社会化作用,通过政治文化表征使民众主动寻求政治认同,推进民族地区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公众政治参与,相关研究充满了混杂的观点和证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可以验证互联网使用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使用内容偏好,互联网的用户使用差异比技术效应更能解释个体的政治行为。这也证实了政治价值观是互联网使用影响个体政治参与的有效中介变量。其中,互联网娱乐性使用推动了公众从威权向民主的价值转型,并导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增长,而信息性使用显示出积极的政治认同效应,即政府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政治动员,推动了更满意、更信任的政府—民众关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和威权主义和民主主义,进而消解或减少个体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显示出我国政府互联网治理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维护和实现政治安全,是当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然而,网络社会的发展则给政治安全增加了新的变数,特别是网络技术变革促进网络政治传播自由不断扩展,在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挑战,所以对其施以有效规制是应对这种挑战并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现实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任何网络政治传播活动都进行严格规制,就国家政治安全来说,这种规制有其特定的对象和内容,也需要确定合理的规制边界,而这尤其需要法治的作用。其要旨,就在于通过完备的法律来保障和规范网络空间政治信息有序自由流动,并使各行为主体在网络空间的权利范围和法律责任都有明确界定,以便在公民自由表达和参与与政府规制之间实现适度平衡。将网络政治传播自由规制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样有助于逐步走出网络安全治理中自由与规制的困境,从而既能保障公民权利,又能巩固政治秩序、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对提升基层民主质量、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价值.新生代农民工"微生活"常态化、网络抗争意识增强和"城市化"意识强劲但过程艰辛制约着其政治认同.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属地官方微媒公众号关注度越高且上网时间越长,其政治认同度就越高;制度认同在政治素养与政治认同中具有中介效应,制度认同对政治认同具有直接价值传导作用,制度认同有助于涵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素养;优质的微媒资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效的制度实践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公民自愿模型视角,以城市居民为例,定量分析了政治动机、政治资源和社会网络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动机、政治资源和社会网络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均影响显著,其中作为政治资源的政治技能和作为社会网络的社团参与程度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在政治动机包含的两个变量政治兴趣和政治效能感中,则政治兴趣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网络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的组成部分,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政治技术是网络政治认同的最终决定力量。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社交机器人异化使网络政治认同发生变异。网络技术带来的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碎片性、互动性和乌合之众性造成了网络政治认同的复杂性和易变性,给网络政治认同带来困局。增强网络政治认同,需在技术、资本、权力、权利四者之间形成互动平衡的合力,加强科技伦理建设、法治建设和制度规则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从网络论坛、博客到微博,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使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的趋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形式越来越新颖。网络政治参与,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青年政治社会化,培养了青年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青年政治行为失范,引发青年非理性政治参与。因此,应当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加以合理引导,为青年营造良好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和政府信任是影响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作为流动人口聚集城市的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规模大,结构复杂,聚集程度高,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以及行动取向。以流向北京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政府信任对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感越高,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越小;政府信任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与群体性事件参与风险中具有中介效应。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越高,其政府信任程度越高,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越低。  相似文献   

20.
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而大众传播媒介在公民政治认同中起着培养公民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整合亚政治文化、传播主导文化的作用,在公民政治参与中起着培养公民民主意识、整合舆论、引导理性政治参与的作用。毫无疑问,大众传播媒介在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