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本文运用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分析表明武汉市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是不匹配的,各产业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没有达到理想匹配状态。并且,对重点产业人才结构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度水平的产物,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于1997年正式开始规划建设,发展至今,三市在融合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相似导致区域内部竞争、行政区域划分弱化合作机制、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熵权法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株潭三市三次产业发展的有序度,并建立复合系统模型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株潭三市的产业协同度,再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度的影响因素。结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产业结构规划、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市场资源配置等建议,以不断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  相似文献   

3.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2006—2018年省际数据为样本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物流产业集聚度并运用灰色关联耦合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的关联度以及耦合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物流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处于较高关联状态,但省市发展不均衡,浙江省关联度最高。(2)系统耦合度整体上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但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上海市耦合协调度最高,浙江省其次。(3)进一步分析关联度较弱的安徽省发现,产业结构与物流产业集聚关联性最强。鉴于此,从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等方面出发,提出对区域发展的建议,以期加大物流业同城镇化联动发展力度,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稀缺资源渗漏机制逐步消除、不致出现产业整体性结构衰退、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差异缩小等是跳跃式区域增长“适度”结构偏差标准,保持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的动态均衡、建立产业结构良性循环机制等是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标准。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域产业部门的产值结构、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县域产业结构表现的不同侧面。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形态决定产值结构,产值结构是资产和就业结构的映射。因此,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也是产值结构、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协同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问题,构造分析县域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关联度的方法,为县域就业结构与资产结构调整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分析工具,并搜集山东省邹平县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能源、大型机电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 ,其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结构的水平及变化必将影响全国产业的水平及其合理化。一个地区的工业结构 ,是确定其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尺度 ,是衡量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协调的主要指标 ,所以分析黑龙江省第二产业结构 ,正确评价其所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具有全局意义。一、轻重工业结构分析霍夫曼系数是轻工业总产值与重工业总产值之比 ,在工业化过程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黑龙江省在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 ,工业结构水平处在霍夫曼工业化第三阶段上 ,即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生…  相似文献   

7.
促进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是提高区域发展经济质量的关键。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熵权法测度了2006-2018年山东省17地级市的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二者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总体上,山东省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平均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但随时间推移无显著改善;子系统中,创新产出与产业高级化、产业合理化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但与整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相关性较大;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非均衡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特征。随时间变化各城市耦合协调度数值有所上升,但地区间的极化趋势有所增强,马太效应明显:障碍度模型表明劳动生产率和发明专利是影响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山东省实现创新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促进了山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一二三”变为“二三一”形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一三二”转变.但是,山东产业结构还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层次不高、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未能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等问题.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渝西经济走廊各区市县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该经济区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县域差异,同时发现该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呈"三足鼎立"的均衡格局,据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四大策略:结构趋异、产业集群、人口聚集和商贸拓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均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根据我国1978-2004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均衡关系,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效应,并提出我国“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前区域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协调性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区域发展和人才支撑体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以安徽省和皖北地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例,采用复合系统协调性模型方法,区域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协调性关系的演变规律及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蚌埠市、阜阳市的复合系统协调度相对较高,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安徽省和皖北地区的整体协调度系数均处于低于0.4以下的水平,协调度水平较差,需要通过改进协调度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兵团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人口集聚的攻关期,研究不同产业吸纳人口就业水平及区域差异对兵团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兵团2001—2016年的数据,应用就业弹性、偏离度和协调系数对兵团及南北疆垦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不协调,不同产业吸纳人口的水平有显著差异,南北疆垦区集聚人口能力不同;最后从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陕西人才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产业专业人才结构偏离度、行业等级位差和动态协调度三个指标,分别测度了陕西人才产业结构、人才行业结构和人才层次结构状况。结果显示,陕西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仍不协调,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由此提出进一步促进陕西人才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6.
在定量测算我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6年我国30个地区数据,运用面板协整、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考察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动态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的短期波动对产业结构变迁的短期波动会产生显著影响,且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一定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调整到均衡状态;(2)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平均水平为0.08,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平均水平为0.174,环境规制的增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总体来看,环境规制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水平,但呈现区域异质性、长短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陕西省1990至2013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回归分析法测算了陕西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陕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根据陕西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陕西省应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推动经济增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继续保持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地带,认清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交互的耦合关系,对培育并形成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体系、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以及灰色GM(1,1)模型,从时空演化角度揭示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互动关联和耦合协调的特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和空间合理布局的新契机。研究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协调促进的作用关系,并表现为波动增长、稳定下滑和良性发展三个动态发展阶段,经历了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不断增强的耦合作用过程,而有效改变二者之间的协同模式和发展路径是推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提升和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利用2007—2020年地区专利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了技术结构二重属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专业性和多样性对经济发展分别表现出“规模效应”和“质量效应”,并呈现出规模效应要通过质量效应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提升技术专业性和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纽带,此外,技术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区域特征下的表现也有所差异。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面临技术路径的选择,在地方技术领域的选择过程中,应逐步摒弃对技术规模效应过分依赖的认识局限,综合规模与质量的双重属性来衡量技术结构发展的路径问题;同时,应充分考虑发挥技术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协同。在持续优化技术结构的过程中,则要进一步调整好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资源过分集中或者是盲目竞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养老服务供需适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当前研究较为关注“是否适配”和“如何更适配”,而对于“何为适配”的讨论较少。经社会服务供需理论演绎,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适配的理论分析框架得以初步构建。其适配框架总体呈现出三维结构,包括需求内部、供给内部和供需之间的三个一致性状态。其适配目标可有“供约束需”和“需决定供”的两种预期,前者是一定供给水平下的供需平衡,后者是需求引导下的终极状态的供需平衡。其操作化指标亦呈现出可控与不可控的两维分化,供需实践中应更为关注不可控的量化指标。经上海居家养老案例的适用性检验,多维的供需适配的理论框架可以为诠释和衡量居家养老供需平衡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