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河套文化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互惠共生和相融共生的共生关系。文化接触带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对河套文化形成、发展和演进起了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传统体育有上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依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自产生起就成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牧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游牧文化的日渐衰落,使之为依托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同草原游牧文化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传统优势项目逐渐失去了优势;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已消失,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发生了很大的社会流变。  相似文献   

3.
自然地理具有地带特征,又齐备生物气候因素,它主要受其水源条件支配,呈现呈带状分布。北方广阔草原地带地形错综复杂,有戈壁沙漠、河川湖泊、绿洲草原、山地森林,是典型的内陆型干旱气候。据相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由于自然气候,在这片土地上从中古至中世纪时期以来生存的诸种人群生业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局部地区从规模农耕或城镇聚落文明出现另种文化态势,逐渐转型为与自然生态相应的游牧经济经营以及兼营采集、渔猎、粗放型农耕等多种生产生计方式,原生性文化转型为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象征,它作为汉文学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会在元杂剧中留下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对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打破了汉代以来独尊儒术以及宋代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生存理念,生命主体受到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北方游牧文化不断为中原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扎鲁特版画是内蒙古美术领域的一朵奇葩,以造型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马背民族游牧文化的神韵,表达了蒙古族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蒙古族生态文化独特性的艺术体现。生态文化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由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级形式的体现。扎鲁特版画取得的成就与它表现出的草原生态文化观密不可分,符合草原人民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是生态文化的审美观照。研究扎鲁特版画的生态审美文化,对传承草原生态观、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蒙古包是游牧文化的精髓,是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住所,它外形美观,结构简单,且蕴含着独特丰富的生态文化意涵。蒙古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易于搭建,便于拆迁,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除此之外,蒙古包也体现了蒙古人热爱自然、崇拜祖先等生态文化观念。蒙古包内部围绕灶火划分了不同的空间方位,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游牧生态-环境知识是一套关于游牧民与草原、牲畜之间关系的知识、实践和信仰的延续性体系。它以游牧生计为基础,以牲畜和草原为主体,并包含一套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规范人们行为规则的知识。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富蕴县的哈萨克游牧民的实地调查,把游牧生态一环境知识纳入人类学本土知识体系研究的序列之中,探讨其在保护和维持游牧民与草原生态的和谐关系中的意义。游牧生态-环境知识是哈萨克游牧知识体系里的核心部分,也是这套本土知识体系的信仰或精神层面,它根植于游牧民对草原上一切生物的认识。基于此,游牧民在长期与草原、牲畜的互动中,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计系统与文化系统,并在游牧生态一环境知识的指引下维系着游牧民对草原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地域文化时代精神演变的结果,它包含着空间和时间演变的双重因素,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时代变迁、种族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云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孕育它的独特地理环境。云南文化区域在区位上的边缘性特征蕴涵着朝主流发展的时代机缘,地理空间的相对封闭独立和温和舒适的气候所形成的民间文化原生态愉悦风格包含着现代文化的原创因子,多样性的民族分布促进了文化生态丰富性的形成。根源于地理环境因素的云南文化民间原生态理念的形成及其在当代地理情势中的进一步提高与转化,是本课题人类学艺术地理考察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力图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婚姻习俗为切入点,从聘礼形式、求爱手段、新郎的装束、崇尚白色、请喇嘛诵经保佑等几方面来透视和分析蒙古族婚俗中的草原文化特色。同时,草原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历来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还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接纳和吸收,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伟大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而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密不可分。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深度开发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农牧冲突的地理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农、牧业区的冲突。其中,牧业区对农业区有三次较大的冲击。许多学者曾对此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有成绩的研究。但其中是否有地理环境的重要原因呢?近四年来的苦思冥想,我确信中国历史上农牧冲突有着极其深刻的地理原因,是以近2000年来演变着的地理环境为枢纽的。今姑且试从地理学作一探讨性的解释,以求教同仁。 一、农、牧区的形成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根据当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性质、水平及自然界景观以碣石-燕山南麓-桑干河-汾河谷地-龙门一线,相当准确地划分出中原农业文化区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区。而这种农、牧区实际上是整个欧亚大陆农、牧区的一个部分。它的形成是与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是一致的。 大约从距离一万年起。农业开始出现。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便逐步沿着二条不同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草原文化是指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人们以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为主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游牧文化。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的农耕文化。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原文化无疑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常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处于低位的草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不断刷新文化面貌,不断为中华文明开辟道路,不断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均衡,亦不断扩大中华国家的疆域。  相似文献   

17.
游牧文化在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鉴于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和它们远胜于农耕民族的活动迁徙能力,因此研究早期游牧文化应放眼于更为广阔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之下,更多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先秦时代的云南,由于地理气候的特点,畜牧业发达,游牧人群的活动十分活跃。塞人是较早进入云南的游牧族群之一,他们的出现和欧亚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兴起有密切的联系。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以及西南地区的岩画,都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游牧文化在云南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秦统一结束了西周种姓贵族等级分封制,开辟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二千年统治历史。史家把这一变革从根本上归结为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胜利。秦帝国承袭并发展了春秋以来中原列国的许多创造,但它也把北方的草原文化融进了缔造帝国、构建社会的制度、习俗和观念种种创新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或别一角度说,秦汉帝国乃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的辉煌。用经济——文化类型学或民族学去透视这一历史变革及其前因后果,将可能拓宽我们的眼光,改变成见,作出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结论。这里只想略陈陋见,就正方家,因此只粗列纲目,展示秦民族、秦帝国体现游牧文化精神的若干现象,并援引其他游牧民族相同或相近的习俗加以佐证,只求说明问题,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19.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当时的民族文化交融特别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的冲突、交流、融合,对元散曲的创作产生了明显影响,包括对元散曲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描写之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境内生活着义渠、乌氏等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西戎”,因而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风格鲜明的动物纹北方系青铜器为主。秦汉时期,固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出土文物的文化风貌与中原一致。文章从考古资料探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固原地域文化的变迁,认为地理环境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此阶段该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