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走向政治现代化,先后经历了几度的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过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1947年《日本国宪法》的实施,引起了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官吏制度以及地方自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内阁制,实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的自我完善过程,终于建立起资产阶级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
审查基准是行政法规审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规定了行政法规合法性审查之宽严程度,也限定了审查机关之权限范围。根据我国宪法与立法法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法规之审查以"合法性"为基准。这种"合法性"审查基准在行政法规制定权限审查、行政法规内容审查以及审查程序等方面遭遇现实难题,并因此净化了行政法规审查制度的现实效果,为此,有必要引借"合理性"审查基准,并借此推动我国行政法规审查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指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非权力行政方式,为当今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普遍倚重。文章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指导为例,从行政指导勃兴的原因、内涵、基本原则和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我们认识到为完善我国大陆的行政指导制度,我们应遵循合法性原则、服从行政指导之任意性原则、比例原则、合目的原则以及合政策原则,同时应努力加强行政指导程序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行政指导的法律责任和监督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就内阁制和总统制这两种政府制度进行比较.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内阁制和总统制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综争了西方学界关于内阁制和总统制的研究成果,介绍两种政府制度各自的优点;第三部分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作为民主制度的不同形式,内阁制与总统制在实质上没有区剐.  相似文献   

5.
吴贯因早年追随梁启超等进步党人,积极参与民初政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内阁制理论.他从雏护"国权主义"和建设强有力政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均衡行政和立法关系的内阁制设计,通过对总统制和内阁制利弊的分析,对国会与政府的权限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反腐败与行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根源于制度上的缺陷,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而造成的行政管理上的漏洞。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应从制度建设着手,进行政治体制特别是行政管理对经济现代化的适应性的变革。中国只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健全行政监督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赖以滋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7.
张鲁萍 《南都学坛》2011,31(5):88-92
行政裁决制度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解纷机制,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但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日渐萎缩的趋势。作为其制度设计之一的司法审查在实践中更是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深入剖析行政裁决司法审查遭遇的困境,找出制约其发展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之道,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裁决制度。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先后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实践与数次规模较小的调整,然而,作为行政机构改革制度保障的行政组织法的理论探讨与制度设计,却进展缓慢。近年来,行政法学者从研究主线、行政主体与合法化进路等方面,对行政组织法的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行政组织法的进一步完善,实际上就是行政组织相关制度对目前行政组织的生态环境所作出的一个回应。影响行政组织制度形成的生态环境是多样的,其中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章士钊是20世纪中国有名的思想家,在清末民初,热衷于参与政治,以一个独立言论家的身份发表对政治的主张.他赞成实行内阁制,并对总统制和内阁制的弊端,有深刻的认识.他提供政党内阁,对于内阁制中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权力的配置,也有深刻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明代内阁制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内阁制向为明政治史研究之热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以新的不同视角对明内阁制进行讨论,诸如:内阁制产生与明初政治之关系,洪武中一系列政治体制改制对内阁制演变的深远影响,内阁制与宦官权力渗入分析,以及内阁制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对嘉隆以降政治之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为正确认识我国行政体制的弊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要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而,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对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开启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对市场经济突破性的新认识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解放思想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的历史过程,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当前,要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尚存在问责文化滞后、问责法律缺失等问题。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根基,以“政府失灵”问题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低效率的原因,并提出避免政府失灵的对策。在我国同样存在政府失灵、政府部门及官员的经济人行为,所以公共选择理论所涉及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可以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清楚政府职能的定位,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本文根据职能定位提出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转变,并对如何进行转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中国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几经变革,形成了现在以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政府自上而下地培育民间组织,有利于实现对民间组织的调控,有利于引导民间组织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但随着民间组织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和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出现了民间组织非均衡发展、"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对民间组织事实上监管缺位等现象。优化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是:逐步从政府选择模式向社会选择模式转变,从重视"入口"管理向重视"过程"监督转变,从纵向控制向横向合作转变,从限制分支和非竞争性原则向适度竞争原则转变。  相似文献   

15.
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领域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政府职能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加入WTO后,必须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否则,将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领域社会中介组织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必然有力促进经济领域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而此类中介组织的良性发展又会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保证政府职能转变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区域行政协作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从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关系基本态势出发,着重分析了长三角地方政府协作关系形成、区域行政协作多赢格局的内在动力、地方政府区域间协作的起点与关键,并运用健全需求表达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础等改革方式,以期重构区域行政协作体制。  相似文献   

17.
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直接关系到能否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及运行机制转变过程,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在政府机构的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求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大数据背景下人民"知情权"的角度切入,从比较法的视野就中国政府现有信息公开制度进行分析,并在借鉴日本的成熟经验后主张应当在信息公开立法的目的中引入知情权,并在保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基础上扩张信息公开请求权人的主体范围,完善信息公开载体的数据化管理,再辅以对"知情权"的相对限制性规定,从而将政府信息公开的管控形态从传统的以行政行为为主导的封闭性信息支配模式,逐渐过渡为以保障知情权为主导的开放型信息支配模式,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推进的。地方政府具有特殊角色,它既是改革主体又是改革对象。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利益和功能,因此当行政改革触及地方政府利益时,阻力由此产生。要深化行政改革,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消除地方政府内部产生的阻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公共管理、实施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不可回避的一个紧迫问题。这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如何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问题、怎样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