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颖骏  金波  赵明  叶寒青 《社区》2005,(17):19-21
当我们从一个“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时,社区成了最终的归依。此时的社区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居所,更应该是精神家园。如何让社区这一社会的基本单位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的承载作用,让人们从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和心灵的归宿,他们在努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最讲求饮食,当你大快朵颐时,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葱、胡蒜、胡萝卜……这些“胡姓”食物的身世又是如何?“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金建陵 《金陵瞭望》2005,(23):54-54
本文提及的两对主人公与南京有着紧密联系,读他们的“事”就是读他们的“人”。但愿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当年的革命奋斗和生活激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解释学思潮中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进行一番分析。文章认为: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们关于“理解前结构”和“成见”、“传统”的学说中。他们通过对“理解”的前提、视角、本质予以历史的说明与规定,具体地论述了“理解前结构”和“传统”、“成见”在理解、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凸现了传统、先见的地位,从而映现出了人们思维活动的内在(精神)结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主体思维方式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人的理解活动、思维活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研究“思维方式”之主要特色,即在于突破思维方式研究的传统认识论框架,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置于生存论的架构中,强调主体思维的历史性,予我们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小非 《社区》2014,(15):62-63
和“啃老族”不同,“老啃族”属于被啃一族,为老所“啃”,他们身上有着诸多辛酸。 “老啃族”多是出身农村但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抱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迈进城市的大门。但同时,他们需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背着沉重的负担,犹如生活在一个漩涡中,他们追寻梦想的翅膀如此沉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城市“底层人”以报复社会的方式制造恶性事件呈多发态势,表明城市“底层人”犯罪已经上升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导致城市“底层人”犯罪多发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生活艰辛而得不到必要的救助,可能使他们感到绝望与无助;贫富分化、阶层固化使他们感到失落,进而产生心理失衡;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现象突出,可能激发了少数人犯罪的冲动。当前,着眼于宏观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难以发挥有效遏制这类犯罪的功能,而针对城市“底层人”犯罪的具体刑事政策尚处于空白。在社会政策方面,城市“底层人”中的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遗忘的人”,城市“底层人”进入了脱贫攻坚的“盲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这一名言启示我们,要遏制城市“底层人”犯罪,除采取严厉的刑事政策实现正义之外,还要构建针对城市“底层人”的社会支持体系,改变社会失序的状况,改变阶层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陆凡 《金陵瞭望》2006,(3):44-45
相信有很多人看过一部反映孤独症患者生存状况的经典影片——《雨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生存着一群小“雨人”:他们有双眼,但只对旋转的轮子感式趣;有双耳,却对周围的声音,包括亲人的话充耳不闻;他们沉默不语,仿佛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这种极难治愈的心理疾病,很多人选择的是“放弃”。 但在南京,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她十余年不断的耐心,以她自己揣摩出的独特方式,成功地帮助孤独症的女儿走上工作岗位。相信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对许多心理疾病患者的父母都有启迪。  相似文献   

8.
“未知病毒感染者”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的特殊病人群体。理解他们建构自我生活世界的逻辑,有助于反思我们当前的医疗制度和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基于自爱和同情心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既具有“经济人”属性又具有“社会人”属性,马克斯·韦伯则从社会学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人”属性。他们还研究了人的这两种属性的统一性和分离性。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和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谦 《社区》2014,(24):1-1
对社区主任来说,“社区是个家”这句话,他们的理解和居民不一样。居民期盼的是社区这个“家”能带给他们温馨与快乐;而社区的主任,更多考虑的是当好这个“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记者:对于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学子,家人对他们的最大的挂念莫过于对他们人身安全的担心。你在美国留学多年,你觉得是这样吗?敬辉:我深有体会。几乎每次父母都在电话里都提这个事,其实我们都是在国内工作并独立生活过的大人了,但是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比如提醒睡觉前要注意检查煤气是否关了,外出时门是否锁了,天太晚最好别外出,交朋友要慎重……好多事。记者:这“好多事”是不是有些担心过度了?敬辉:说白了吧,就是有时候觉得父母“罗嗦”,因为他们天天都是那一套。这可能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吧,父母还是相对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即使我们…  相似文献   

12.
方禾 《社区》2005,(20):35-35
共享社区在丹麦等北欧国家最早兴起主张邻里之间重要的是相互支持、了解以及分享。这是一种向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快速抛却传统生活方式的中国,是否应该因此反思?你很了解你的邻居吗?熟悉到可以相互热情打招呼了吗?这些问题,对于享受着当代社会高技术文明的人们来说,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现今社会的快节奏让人际关系日渐疏离,人们无暇理会身边的人同邻人偶尔的点头、打招呼都变得很难得传统的大家庭和和睦的邻里关系不仅在发达国家难觅踪迹,在原来以此著称的国家里也日益罕见。在这种背景下,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出现的共享社…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日趋关注“人文”的形势下, “减负”成了十分抢眼的词。但是谁来为小学语文教师减负? 现实工作中,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担任班主任,她们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首先班级事务性的工作占去太多宝贵的时间,而且很多时候有些事明知错误甚至无聊却要重复着,不仅耗时还劳神。其次,学生在成长中总会犯错误,当学生不听话时,思想出现疙瘩时,同学间闹矛盾时……谁来梳理这些? 班主任,责无旁贷!如果你倒霉,多来几个“怪怪”的学生,你还活不活?真的,一线教师的这些苦衷只有一  相似文献   

14.
彭辉 《金陵瞭望》2006,(20):60-60
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依托.社区档案是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和居民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单位人”、“企业人”变为“社会人”。需要由社区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反映到社区档案中的社会信息也就越来越全面.因此。建好社区档案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笔者多年在社区工作的经验.结合上级要求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社区建档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可以理解为描述(主要是“描写”)教育故事,这种“描述”、“描写”形态使教育叙事与教育论文拉开了距离。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否保持了描写的“深度”。我们关注的问题是:究竟如何保持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16.
孟亮 《社区》2006,(23)
是谁托起了一座城市的脊梁?是谁的正义渲染了一座城市的善良?是谁曾经让你震撼心扉,让你一直铭刻在心?又是谁让你每每想起都会无限感慨湿了眼眶?今年9月30日起,河南洛阳信息港BBS时政版块“洛阳城事”的4位版主——superbaby(以下简称萨贝)、洛浦布衣(以下简称布衣)、丽京上空的云(以下简称丽京)和RY9666(以下简称阿外)发起了民间评选——“感动洛阳——寻找平民英雄”。与10月中旬启动的由洛阳市委宣传部和《洛阳日报》、洛阳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06——感动洛阳十大年度人物”评选不同,他们的评选均在网络上进行。这使得其民间“海选”…  相似文献   

17.
“简单”是个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其义如字,确实简单。但它的内涵也许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简单”的内涵究竟该怎样理解才算正确?“简单”这个词能引起我们什么联想?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简单”的事吗?你认为人是否应该活得简单些?请以“简单”为话题,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杜小镝 《人力资本》2009,(11):84-86
职场上有这么一群“独行者”,他们看起来像“侠客”一样潇洒,他们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怕激烈的竞争让他们成为最后的牺牲品,过惯了“独”日子,渐渐地,与他人相处,也就变成了一件和奢望差不多的事情了。你可以发誓不让自己变“独”,也可以质疑“独”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在你看到了“独”的减分一面时,那些坚定的“独行者”正在享受着这份“独”。  相似文献   

19.
他们     
【2008上海高考作文题】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民工艰苦朴素的作风,在他们身上已经很难寻觅。他们习惯于跳来跳去,在他们眼里换工作就像换衣服一样,随季节而动。简单地讲,炒鱿鱼的对象是我们。”一位外资企业的老总在谈及“民工荒”时这样评价他的员工。“是的,我们是在换,但那都是有原因的。工作环境不好,工资低下,社保难落实,生活枯燥,这都是让我们离开的原因。企业为什么总说我们不敬业,而不去考虑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呢?”一位工作了四年的制造业女工在回击流言时振振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