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立法作为世界各国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活动,在其过程中贯彻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实现“性别正义”和男女两性的平等意义重大。以我国的立法为视角,探讨社会性别意识在我国当前立法中的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贯彻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社会性居住权,居住关系由其他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调整。现行的社会性居住权立法模式缺乏社会性别意识。以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性居住权立法模式,阐述社会性居住权立法目的和功能,并进行社会性居住权制度的理论构造和制度设计,以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从法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相关法律、法规,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立法落后、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强化了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从而成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制度性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文化的本质属性,性、性别与社会性别基本内涵的分析,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概念异同的辨义,探讨了性别文化的基本涵义。认为性别文化是人类对自身性与性别的自然属性的"人化"与"人类化",是不同的性别群体的生活样态,关于性别的理念与价值观是性别文化的核心。"大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开启了性别文化之门;20世纪中叶以后,性与性别理论的进展,为性别文化的界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尤其是将性与性别作为个体与群体乃至社会的选择性模式,启发人们从有性别的人之生活样式的角度认识性别文化。认为先进性别文化是性别立法的基石,是评估相关法律有无性别意识的根本性准则,决策者具备先进的性别文化,可以提高立法质量,从根本上消除制度性就业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男女两性和谐.实现两性和谐,需要将社会性别主流化.目前一些法律规范中存在"性别盲点".社会性别是一种视角,通过立法中构建社会性别影响评价制度,对即将通过的法律进行性别影响评价,防止制定出具有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性的法律,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公众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与公正.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别分析是女性主义法学解构传统法律制度及建构性别公正法律制度的有力分析工具,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的反家庭暴力立法,将发现直接或间接歧视女性的法律规定。我国在制定家庭暴力防治立法时,应纳入社会性别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姻家庭立法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各具独特的立法理念,以社会性别的视角观之,1950年婚姻法体现了明显的社会性别建构踪迹,是我国男女平等立法的重要典范;1980年婚姻法在立法策略上趋于性别中立;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则融入民法的基本价值,赋予实现性别平等以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性别变更手术是否应当从立法上得到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我国现阶段对性别变更手术依然没有相关的立法。有学者认为,从法律的层面对性别变更手术进行保护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提出应当保护性别变更权。但是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并不具备从法律上保护性别变更权的根基,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承认并保护性别变更权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性别变更手术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谈完善我国公共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公共教育政策总体上指向性别平等,但是,针对文盲女性人口比例过高、贫困女童入学缺乏保障、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女教师职业发展障碍等性别问题,公共教育政策显得乏力。应当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增强性别敏感意识,在性别平等理念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0.
商品过度包装与建立节约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相背离,我国现阶段亟需立法对过度包装进行规制。本文试从我国过度包装的社会现象及立法现状入手,通过对日、德、法三国包装立法的介绍和借鉴,进而提出我国包装法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意识,作为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将对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学校课堂的课程、环境、活动层面,是宣传现代的性别意识,系统传播科学的女性观念,造就社会平等性别意识的主要渠道。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学生的性别意识、态度和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而且与他们正确性别意识相关的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理论倡导,我国高等教育应该针对大学生性别主体意识淡漠、公共政策敏感度低、相应课程体系不完善等状况,在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建设中,强化社会性别主体意识的启迪、理论视野的拓展、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和互动参与式方法等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实践中主体能动性的培养,引导大学生用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视角反思、评价和参与各项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2010年~2013年公务员的招考数据显示,招考条件中关于"性别"要求这一栏在总体设置、不同地域和岗位职责上存在差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来自女性自身特征、社会观念和岗位特征三方面。具体对策为女性改变自身观念、从法律制度上落实男女平等意识、完善招考岗位设计,以有益于公务员招考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保证女性在公务员招考中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采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北京市幼儿教师的美德和性格特点、家庭分工、收入、智力和思维能力、领导力、婚恋观以及幼儿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其性别平等意识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的性别平等教育与培训,以推进性别平等意识的主流化.  相似文献   

15.
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澄清其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性别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先进性别文化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超越性别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两性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法律政策层面,正确把握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在社会生活层面,营造女性和谐的家庭与职业关系的文化氛围;在女性自身层面,处理好主体意识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性别平等在刑事诉讼法发展中逐步获得重视。追求性别公正的刑事程序理论与实证研究、立法及司法实践,不仅可达到促进性别公正及其法治化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刑事程序法治理论本身的拓展。立足于性别平等,着眼于性别差异,对刑事诉讼法基于性别差异的特殊规定进行梳理与分析,这种特殊规定是出于对女性自然属性以及由于其自然属性所产生的两性差异而制定的。女性在个案实践中获得了突破现行法的更多权利,相关法律漏洞的修补具有合理性,刑事司法改革应充分保护性别公正。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念认为,男人是社会性动物,女人则是家庭性动物。这种对性别的刻板定位不仅限制了两性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对性及性别问题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开设性别课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同时,高校开设性别课程具有天然的师资优势、物质优势、环境优势、学科优势及实践优势等,因此在高校开设性别课程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指导警察干预家庭暴力,在一些国家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在我国,家庭暴力的干预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社会团体的广泛关注,但是,警察在制止家庭暴力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发挥.为此,需要将国外一些成熟的理论及经验引入中国,并在警察的培训中加入社会性别意识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