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柏林是一个平静、深沉和美丽的城市,这些气质集中的体现在她的街道景色上。柏林的街道充满了平等、尊重与活力。这些特征都是至美的体现,也是对街道空间艺术美感的最佳诠释。这样的城市街道氛围让人能够感到由衷的自由和愉悦。柏林街道空间的植物艺术、道路艺术和街头艺术无一不体现着这个城市艺术格调的高雅。在柏林,艺术不再只是美术馆、博物馆里僵硬的展品,它被应用到了城市景观的方方面面,也为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提供了艺术熏陶和教育的氛围。这便是艺术的本质需要和艺术真谛。柏林街道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柏林人对街道文化艺术的态度对中国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英国大英博物馆、维也纳MAK博物馆等为个案,研究规避欧洲文化中心化,与博物馆发展落后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问题。同时,对现有的展品和博物馆的仓库进行建造;将中国艺术文化加入世界文化之圈,建设理想中的博物馆——具有世界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深谙雕塑艺术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在他雕塑的林散之像前,久久驻足,说:“吴先生所塑的老人是从五千年文化中走出来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吴先生是天才的雕塑家,他的发自内心的创新力从他的每一件作品中都突显出来。”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说:“我邀请你——中国的雕塑家,到巴黎来为我塑像。” 他,就是中国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吴为山完成了上百尊中外杰出人物雕塑,跨越2500年。有些作品已被欧洲雕塑艺术中心、荷兰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及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博物馆收藏。其中《荷兰女王像》(青铜)永久地安放在荷兰王国。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一样 ,有目共睹 ,无论横向发展 ,还是纵向深入都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艺术在文化领域里更是走在前沿。开放 ,就是打开关闭的门窗。因为我们落后 ,西方各种观念和技术大量涌入中国 ,从美术来讲 ,思想观念、艺术流派、技术手法、新鲜事物蜂涌而至 ,应接不暇。到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现代艺术展”时 ,可谓外国的任何一种艺术观念和流派都在中国人手中展现过 ,从架上绘画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艳俗艺术、现代的、后现代的……至到架下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无所不及。这是历…  相似文献   

5.
巴黎,如果是一位普通的旅游者面对之,他可能会在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街流连忘返。而如果是一位艺术家,他就会像个探宝者,坠入城堡和宫殿那些绮丽的梦境,发掘其中无尽的艺术宝藏,乐在其中,寻找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巴黎有以收藏古典名画而举世闻名的卢浮宫,有收藏近代美术的奥赛博物馆和收藏观代艺术品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还有许多专业博物馆及画家个人美术馆,每一位“行家”都会程度不同地为里面的艺术珍品所倾倒。对东方的艺术家来说,巴黎是另一个世界,她独特的文化底韵、秀美风光、浪漫情调,不仅与小桥、流水、人家的中国江南…  相似文献   

6.
“世界艺术”思想源自启蒙时代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对民族与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其显著特征。其后,黑格尔在“艺术整体”观中再度阐释了“世界艺术”的思想,并第一次试图为艺术的世界史建立整一的历史体系,“世界艺术史”思想因此得到首度阐发。由于受到欧洲中心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立场的影响,人类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问题在“世界艺术史”的探索中被遮蔽、排斥和异化。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来临,在20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史”与“全球艺术史”思想的多维阐释和书写实践中,西方学者重新审视了人类文化的差异性问题,并在新国际主义立场上正视并认同文化差异。对待差异性的不同态度始终是理解特定时期“世界艺术史”思想与全球视野中的世界艺术史,即“全球艺术史”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进行就地整体保护,而传统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征集到博物馆中收藏或陈列。生态博物馆实际上就是当地的社会文化区域,社区内的居民是生态博物馆的拥有者。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于上世纪70年代建立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工业小镇。如今,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已建起300多个生态博物馆。我国于1998年11月在贵州省一个古朴的苗族山寨中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刘建中  相似文献   

8.
观念艺术源于20世纪西方,迄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作为一种“讽喻”或“寓言”的新型艺术形态,观念艺术涉及到如何重审艺术自身以及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艺术史哲学问题。在文化虚无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观念艺术呈现出鲜明的入文关怀与泛宗教倾向,是人们寻求精神皈依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21世纪》2009,(6):58-58
5月起至年底,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与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传媒管理学院将联合推出培训和培养计划——“文化管理在中国”。这个项目将为中国的博物馆、剧院以及舞蹈团等文化领域培养新一代年轻管理者。除了由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提供的北京柏林两地基本免费的学习实习机会,参与者更可通过考核得到相关的证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油画由于早期异质文化源流的历史背景,在内在文化属性的认同方面经历了最初的“西洋画”到“民族化”再到“中国油画”的历史流程。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自身文化身份意识对具体的艺术创作有着莫大的影响。以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与非洲艺术之间的互动情态为参照,可以为当代中国油画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古典建筑砖石雕刻艺术趋于内向性空间诉求的吉祥语意系统,指出其具有的独特性与民族性,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意蕴的“民族性”吉祥寓意诉求的建筑空间特性,对古典建筑砖石艺术所形成的自身文化机制及其历史的、文化的、动态的发展历程进行有条件的梳理、检视和细密分析,强调了吉祥文化意蕴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意念转换历史动态的建筑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西方的审美文化或艺术观念均处于急剧变动的转型期,一个“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语)的时代拉开帷幕。在欧洲,“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及唯美主义运动①曾卷起轩然大波。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Wilde,1856-1900)推波助澜,把对美与艺术的崇拜导向极致。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汇,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而深化,一批近代美学家,在文化合流中寻找最适当的美学形态的契合点。王国维(1877──1927)探究西方哲学美学,以独特的视角审度、反思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强调美与艺术的独立性和超功利性…  相似文献   

13.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更加重视地景与文化间的关系。通过粤西香火屋的田野资料,探讨家屋空间与祖先观念的相互建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祖屋的空间布局象征着“亦善亦恶”的祖先形象。随着家的空间重构,独立香火屋强化了“严苛”的祖先形象;而祖先龛则更强调 “亲近”“友善”的祖先形象。在这过程中,新家的空间布局是空间资源约束和祖先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居民观念中的祖先形象也被新的空间格局重塑。粤西香火屋的案例展示了社会急速变迁背景下人文景观与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也表明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应对环境变迁时具有高度的弹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百年中国电影发展的民族化、现代化以及与其他艺术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影响其艺术审美走向的关键因素。20世纪20年代,现代戏剧家规模化地进入电影领域,为早期电影走进艺术、建构艺术品格、丰富艺术表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戏剧与电影的互鉴发展中,中国早期电影利用民国政府架构中的省域以下宣传系统的缺如拓展了其生发的空间,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元素让舶来艺术有了被本土受众接纳的基础,“影戏”(电影)更是借戏剧之“戏”完成了“作为艺术”的身份转变。以上三个“影响源”促发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观念变革,为中国电影走向建构现代民族影像的目的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少数民族汉语诗歌艺术,这一中国当代特殊的艺术现象放到某种必须的文化视界和文化意识进行总体考察,根据艺术文化哲学所提供的关于艺术的文化参照系,即“文化域观念”、“文化层观念”和“文化史观念”三维相交的文化空间,运用艺术文化学理论,以及“文学的文化阅读”、“文学的文化批评”和“文学的文化学研究”的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其当代形态和未来趋势作出了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16.
传承优秀的传统服饰手工艺术,“古为今用”,进而实现产业化,既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服饰手工艺术中的结艺艺术通过在结形组合、用色、用料等方面融入现代的时尚观念,可以赋予中国结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筹划设立艺术系始于1947年,以应对欧美博物馆和大学收藏研究中国艺术品的劲势,开创中国大学艺术史研究的风气。由于与国民政府“发展理工,抑制文法”的教育方针相左,增设艺术系的构想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即组建清华大学文物馆,作为全校文物收藏、整理、研究与形象教学的统一领导机构,在继续艺术史研究的同时,配合社会需要举办具有现实意义的专题展览。筹设艺术系与组建文物馆既是清华大学从学科建设方面沟通人文、艺术与科学的实践,同时对于开创中国大学的艺术史研究、唤起全社会爱护本国文化的自觉、进而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具有发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剧的骨架是欧洲古老的民间故事,莎士比亚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艺术成份,使其成为反映17世纪初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哈》剧融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通过诸神的意象表达莎氏关于“人”的理想观念及其所遇到的危机。《哈》剧中插入的《圣经》故事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层面反映了“人”的堕落与罪行,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欧洲的文化积淀使哈姆莱特由一个古代传说中的复仇英雄演变成为反映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会与博物馆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两者都以实物展示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展示的都是人类创造物的精华,两者共同关注科学与文化,都是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艺术理念传播的课堂。这些共性的存在,使世博会与博物馆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世博会不断创新的展示理念与技术对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发展一直发生着影响,而博物馆界人士参与世博会筹办,博物馆展览融入世博会之中,是世博会与博物馆两者互为补充、互动发展的体现。历史上,不少举办世博会的城市都曾将博物馆作为整个世博会的一个展示内容来建设,或在世博会后将部分展馆转变为博物馆,部分世博会展品为博物馆所收藏,这不仅仅是世博会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推动,同时也通过博物馆传播了世博会精神,延续了世博会使命。正是由于世博会与博物馆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充分体现世博会与博物馆互动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求“新”是西方科学主义艺术的理性追求,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新”是很次要的标准,主要的标准不是“新”,而是“高”。对于文化艺术的精神层面,发展论是一个神话,高度才是追求的目标。精神本身没有时代性,中国艺术境界是永恒艺术精神的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文化背景已经完全是西式的了,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结构,使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中有更多的中国文化成分。在消费文化时代,应努力为精英艺术争取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