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本文对清朝末年的《甘肃官报》进行了评述,认为其在宣传内容上表明它是一份近代化政治性报刊;在办报思想上已认识到了报刊的指导作用、传播信息的作用以及教育作用;在业务上已吸收了现代报刊的先进经验。显示了甘肃近代化报刊向现代报刊过渡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之后,"实业救国"理念兴起,《南洋官报》等官方舆论将其作为新思想、新知识加以广泛传播,引起各界关注。官方宣传"实业救国"思想的背后,蕴含着抵制列强、挽回利权以及改良政体等诉求,与新政主张不谋而合。然而,"中学为体"的倾向——既要传播新知,亦要维护政权合法性,决定了实业救国宣传的最终命运,官报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传播,仍被官僚思维限制。依托新式官报宣扬"实业救国"等新知识理念是清政府变革传播体系的创新,构成新政的重要组成,但此举依然深受既有制度思维的束缚。清末"新政"旗帜下的知识传播实践往往变成"新形式""新知识"与"旧制度"的混杂,既不能改变官员认知,也难以撼动民间态度。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工商官报》是福建推行新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作为清末新政的舆论阵地,它以报刊这种特殊形式,客观地反映和贯彻了清末新政时期福建的农工商政策,一度在福建农工商业发展中起到领航作用;见证了近代福建"以农为本,工尽其事,商尽其交通运输之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产生、发展、报道内容、经营方式乃至最后凋零都与清末新政有着千丝万缕,戚息相关的关系。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再现福建农、工、商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话语权的形成。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是他启蒙民众、变革图强的政治需要。《新小说》用浅易的文言甚至白话刊行的小说、戏曲、歌谣等,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小说传统观念的改变具有首倡之功,促成小说从"小道"变为"大道",对晚清小说走向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新小说》占领舆论制高点,在中国近代传媒阵地有效开展救亡和启蒙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1898年8月8日,由汪康年力主改为《昌言报》而告终。《时务报》存续2年,共出版69册。它是维新志士倡导变法的重要阵地,引领了时代变革的潮流,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时务报》将政论文章安排在每册的前数页,确立了报刊政论文的地位。伴随报刊政论的勃兴,以《时务报》为主要载体的时务文体应运而生。时务文体的特点是:内容以政论为意旨,形式以骈散兼备、条理明晰为特点,语言流畅、感情饱满,杂以俚语、新名词、新知识。时务文体上承王韬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开创的报章文体,下启更加通俗、成熟的新民体。自时务文体诞生伊始,我国近代报纸文体变革的步伐开始逐渐加快。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中国近代的变革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由此传统文化不能不受到近代变革的反复挑战。但传统文化同时又是近代变革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土壤。先进中国人自身的觉醒,对民众的启蒙,乃至各种变革的努力,都借助过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近代在变革社会的同时,也变革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新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力量,无论是要承载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还是要遵循大众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决定了其语言选择必然向通俗化方向发展。近代报刊为书面语言白话化的实践和主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基地,也为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提供了最好的中介,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8.
《申报》是近代中国创设较早,历时最久的报刊.其创刊不久,即对"杨乃武案"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追踪报道.在对"杨乃武案"的报道过程中,《申报》始终秉持"真实无妄""靡不毕载"的报道原则,从而使其在刊载内容上较之传统官报更为广泛.除了秉持"有闻必录"的报道与刊载,《申报》还对于"杨乃武案"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司法弊端与官场陋习给予揭露与批判,彰显了其作为社会舆论的立场,充分发挥了近代报刊媒介"开启民智"的功能,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媒介素养的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林白水在辛亥革命前兴办新式学堂,筹办革命团体宣扬革命,并创办了《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等重要报刊,对辛亥革命、中国近代新闻和教育事业皆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革命思潮     
《源流》2011,(19):22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20多种政治性刊物  相似文献   

11.
救亡图存语境下,近代报刊与地方社会变迁构成联动关系,报刊如同地方社会的"窗口",表征本区域的社会风貌及时代变迁。文章梳理《安徽白话报》本省要闻、通信等栏目,呈现辛亥革命前夕安徽近代变迁的微观事实。清末新政的改良氛围中,近代安徽的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在辛亥革命前均显示了一定的近代化趋向,但在地方官员素质参差不齐、外国资本剥削掠夺、自然灾害持续发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安徽近代化历程只能是跌跌撞撞、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式官报的崛起与没落,与地方政府紧密相关。20世纪初,新式官报与新政改革相伴相生。通过地方官员推动,报纸在整体数量、地域分布上迅速发展,在传播渠道、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官方传播体系深入基层,遍布全国。然而,预备立宪后,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逐渐衰退。原因在于,一方面,地方官报模仿中央官报体例,致使全国各地官报千篇一律,丧失了主动性和能动性,于是日益丧失读者;另一方面,依仗行政优势,官报局与民间印刷业在利益分配上产生冲突,抢占民间印刷业原有市场,导致民间舆论对此颇为反感,埋下隐患。新式官报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实践角色的变迁表明,官方传播制度的建立是自上而下的整体转型,官报发展中的个别性、区域性创新,无法在整体落后的政治格局下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魏源作为中国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这一关键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其反帝爱国思想、政治变革思想、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张以及倾慕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无疑启迪着近代国人积极探索“启蒙、救亡、自强”为主题的近代化道路;而国人自办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报刊舆论积极传播西方民主政治,宣扬反帝爱国、政治变革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主张,无疑是对先贤魏源思想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清代前中期,清廷通过官方公文、报刊系统的传播及书籍纂修等组织传播来建构封建主流文化,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报刊、书籍出版、传统广告等渠道扩大主流文化的传播网络,将大众传播纳入维护封建治体的文化轨道,甚至对难以管控的社会传闻,有时也能有效利用,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清廷所奉行的传播一统化观念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社会传播体系在一元结构下有序发展,在维护封建治体的轨道内运行。清末帝国统治式微,社会渐趋近代化,传媒文化趋向多元并存:近代报刊的崛起,宣告了传媒文化性质的根本改变;演说及报刊中的演说文,则以巨大的宣传效应迎合了清末"启蒙"的社会思潮;书籍出版文化的近代化,则使其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与表征;近代广告中也呈现出商业文化的变迁。清代传媒文化充分展现出对社会政权系统的"整合"与"颠覆"功能,促进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阻滞与导引社会观念的变迁。在古代传媒与近代传媒的此消彼长不断交融中,传媒文化成为旧体制、旧文化的掘墓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的孕育及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孕育于鸦片战争之际,在中国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声浪中逐渐生长,在变法维新运动走向高潮时趋于初期成熟,并成为中华民族自办报刊的思想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独立、自主发展的序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转变,发挥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大社会新闻信息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新青年》杂志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进步刊物,在安徽的普及和渗透是比较广泛、深远的,学术的繁荣和文化的更新,为安徽的文化精英和广大普通民众创造了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前提条件,科学图书社在安徽传播进步刊物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安徽的影响,最令人注目的表现就是安徽本土各种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应运而生,这些报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的文化启蒙。  相似文献   

17.
近代报刊"喉舌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报刊发展初期,自由主义是使“喉舌”获得自由的主义,“喉舌论”是使言论自由成为现实的理论。戊戌变法前后,维新变法人士的报刊“喉舌论”,首先是要求封建专制统治者还民众以话语权,给民众以监督官吏、监督政治、监督社会、变法图强的政治权力;其次,他们还十分强调报刊“去塞求通”的“喉舌”功能,这是他们对启蒙民众,宣讲民主、科学的真理,沟通社会上下和国家内外信息以变革社会的话语制权的强调。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报刊“喉舌论”,则是要求其报刊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推翻帝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喉舌”,掌控革命舆论的话语制权。  相似文献   

18.
《妇女杂志》是中国女性报刊史上历时最长的刊物,且在当时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妇女杂志》诞生于新旧杂陈的社会背景中,在商务印书馆对文化与商业的共同考量中历经了从保守到激进再到保守的话语变迁,建构起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女性和独立平等的"社会"女性两种女性形象,而其女性启蒙效果却乏善可陈。究其原因,《妇女杂志》所透出的女性启蒙图景处于救亡图存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虽然通过刊物出版传播了启蒙思想,但在民族救亡的历史浪潮中,女性启蒙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相似文献   

19.
晚清白话报刊呈现出了诸多现代报纸的特性,它通过在报刊上普及使用"下里巴人"般的通俗式话语方式对传统社会的特权话语体系进行解构,为社会民众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舆论表达空间.在独立性的支撑下,摆脱对于政治权力的依附,充分调动报刊的知情权和表达权,重新建构起信息流通体系和舆论模式,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对国家政府的监督,为晚清社会的公共舆论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的维新知识分子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而创办的近代白话报刊不仅传播了近代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而且为促进白话文的传播、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现代国语运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