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发北海道成为日本的一项重要国策;为了保证北海道开发的顺利进行,日本制定了《北海道开发法》,建立了中央直辖和地方辅助的双重开发体制,并确立了有利于北海道开发的财政金融制度。1945年至1997年,日本依据五期《北海道综合开发规划》进行了有序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北海道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2.
俞天任 《可乐》2010,(1):72-73
日本电影《追捕》在中国造成两个误解:其一是“警视厅”是日本的警察总部,其二是日本的警察看起来似乎挺牛。第一,日本的警察总部不是“警视厅”,而是“警察厅”。日本没有全国性的警察组织,警察是归各个地方自治体管的。日本全国分成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两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北海道的警察叫“北海道警”,大阪府的警察叫“大阪府警”,  相似文献   

3.
子夜12时,乌黑的天空飘着冷冷的细雨。日本北海道最东部的小镇阿寒镇,一群中国学生在夜色的掩护下疾步穿行。这是1989年6月的日本,阿寒镇这群中国学生的此次夜行,后来成为震惊全日本的北海道大逃亡。  相似文献   

4.
张小仑 《21世纪》2001,(4):58-58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今天在享受油画、话剧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精神娱悦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回头望望,寻找一下曾经给与我们这些东西的人,衷心地表示我们现代人的谢意呢! 二十世纪初的留日生从日本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日本变成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跳板,致使近代中国的文化在一些方面受到了日本很大程度的影响。 留日学生引进日本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是翻译书籍。1897年罗振玉等人以《农学报》杂志为阵地,组织人翻译了一批日本出版的农业科技书籍,揭开了中国人翻…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真正研究日本的时期始于明代。明代不但产生了很多有关日本的著述 ,而且在对日本的了解认识上产生了质的转变和惊人的飞跃 ,逐步蜕去了以往照抄照搬旧史的陋习 ,开始以实际了解的真实情况充当史料了。其中的《日本考》详尽地介绍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及民俗等情况 ,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明代研究日本的水平 ,是中国人在日本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于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所限 ,明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仍处在隔雾看花、隔窗观月的似是而非的朦胧阶段。  相似文献   

6.
千岛群岛在日本北海道以北、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以南,包括56个岛,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是一条绵延1200公里的弧形岛链。南端有4个大岛——择捉、国后、色丹、齿舞,日本人叫北方四岛,四岛面积分别为6725、1550、260和102平方公里。所谓俄日领土争端,就是指北方四岛之归属。  相似文献   

7.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吸纳了中国的神仙道教因子。作者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对道教元素进行了充分的改造,将不同宗教性质的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在亚洲的影响力以及古代日本人吸收中国文化的态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能海宽是日本藏学研究的一名先驱者,也是最先提出“西藏探险”的日本人。利用第一手日文资料,对能海宽的入藏活动及其对日本藏学方面的贡献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地方之间的关系史,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日本藏学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1912至1936年间,尤其是1920年代,中国现代留日作家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个性复杂多样的日本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塑造以日本现实为基础的日本人形象,并占据了日本题材小说创作的主流地位,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12至1936年间,尤其是1920年代,中国现代留日作家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个性复杂多样的日本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塑造以日本现实为基础的日本人形象.并占据了日本题材小说创作的主流地位,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吕斌 《华人时刊》2009,(6):36-37
今年2月26日.日本观光厅举行了隆重的研修结业汇报会。21岁的中国女留学生茹婧,以“从中国人的视点看访日旅行的魅力及旅游推销手法”为题,论述了自己历时三个月的研修成果。她富有创意地建议,日本旅游部门应该更好地运用在日中国人网络的旅游推销手法,挖掘出像北海道能取岬等日本人至今还没有发现,但已深受中国游客好评的旅游景点来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同时还以在日中国人的视点灯旅游推销手法进行了详尽而务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1858年7月美国逼迫日本与其签署了《日米修好通商条约》,横滨从此向欧美敞开了门户。中国人几乎在开港的同时出现在横滨。最活跃的是中国的买办,他们充当欧美人与日本人通商的中介。1870年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日清修好条规》,中国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这加速了在横滨的中国人社会的形成,从而使中国人最终摆脱了欧美人附庸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小平 《社区》2010,(17):31-31
夏天,我随团去日本,导游田中接待了我们。北海道退了潮,田中领着我们去海边,那里聚集了很多正弓腰捡鱼的人。大家来了兴致。也加入到其中,你捡一条三文鱼,我抓一条金枪鱼,很快捡满了一桶鱼。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内部的争斗,使得中国人没有保持胜利者的尊严和地位;中国政府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使得日本人没有付出犯罪成本,甚至没有犯罪感。这是因为,中国人的胜利观是非常错误的,只注重道义上的胜利,不主张胜利者的法律权利;中国人以阶级区分战争的受害者与侵略者,模糊了犯罪的主体;以"和为贵"处世原则结交世仇邻国——日本,使得中国没有很好的履行胜利者的法律权利。这些都是日本人错误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通过职业教育,贡献社会"为经营理念的日本滋庆学园集团,在日本的北海道、仙台、东京、琦玉、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福冈开设了47所与行业直接接轨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总数超过3万人,其中有220名学生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的寒暄语是学习日语的基础 ,也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看似简单、习以为常的寒暄语 ,却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和性格特征 ,也折射出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探讨这些寒暄语与日本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人及日本文化 ,在今后与日本人的交往中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汉文学是一笔数量十分可观的文学遗产。但近百年来,它不仅在日本几乎处于被遗忘、湮没的境地,在中国更少为人知。对汉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日本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有些日本人对汉文学过于轻视、鄙薄,甚至认为是殖民地化的文学,这是不对的。而中国有的读者以为日本人用中文写不出什么好诗文,也是不对的。中国大智者钱钟书把文学史研究工作戏说为“发掘文墓”和“揭开文幕”。“发掘文墓”殆指文史考证带有考古发掘的性质;“揭开文幕”则说叙述文学史就像演历史剧,还有让观众(读者)鉴赏的目的。研究日本汉文学史,首先就是一种挖其古坟、文化寻根的工作。同时,对日本汉文学作鉴赏评析,也是为了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面对浩瀚的汉文学作品,研究者常常会有惊喜的发现。有一些日本汉文学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并且得到中国方面的承认和推崇。有些人对日本汉文学的轻视是缘于自己的无知。  相似文献   

18.
以经济成长时期为界,战后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60年代末期为止。这一时期日本学界的特点是,以批判日本社会封建性为主要特征,对中国的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算起。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与行为方式得到了重新评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落后状态也使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发生了变化。这里所考察的主要是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拟通过对战后日本中国学的解析,勾勒出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形成和变迁过程。此外,通过比较论证,指出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日本谚语看日本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日本酒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不仅制造了口感细腻纯正的清酒,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内涵丰富的酒谚俗语。这些酒谚,一部分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明显带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痕迹。其中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精神对日本的酒德、酒礼等影响深远。同时,日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特征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比较而言,日本和中国酒文化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近代在华活动的日本人群体的研究,是横跨日本史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交叉性学术领域,因而受到两国学者的重视.但是以目前的学术成果而言,对近代活动于华南地区重要口岸的日本人群体的人口及职业情况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大量日文史料的解读,从人口方面看,抗日战争前广州日本人群体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人口增长,其背景都与日本对华贸易的勃兴有关.而从职业分布角度看,清末、“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及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广州日本人群体的构成特征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别的背后则存在着中日关系以及日本对广州贸易关系的起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