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近代以来的美学转向使得"艺术审美经验"一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热烈展开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边界"等问题的讨论也无不涉及到对"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综合各派的观点,从理论上澄清"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很有现实针对性."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的意义.从外延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能指范围是不断拓展的,但不能突破"艺术"和"审美"所界定的底线.从内涵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所指意义不只是它固有的美学内涵,还应该包括哲学内涵、心理内涵和人文内涵等多重内容.  相似文献   

2.
大卫.休谟以人性为出发点,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独特伦理视角对道德感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道德的区别不是由理性得来的,而是由道德感得来的。道德感是一种特殊的苦乐感觉,又是以此为基础对某种行为或性格进行责备或赞许的一种情感反应。特别是休谟在对道德区别的重释中,提出的"是"与"应该"的理论,对道德感的本质与起源的论述中,关于道德感与利益、利己与利公、自私与同情的关系等方面独特的伦理见解和理论主张,这些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道德感理论,而且推动了其后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休谟和斯密的光芒有时竟遮蔽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全景,以致弗兰西斯·哈奇森的思想一直未受学界充分的重视。韦伯为解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考察了"天职"这一概念;同样,弗兰西斯·哈奇森在"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伦理与功利主义精神之间也完成了一个切换:提出了以自然性情(包括道德感在内)这一新的人学建构理论。"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伦理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基本特征。从"遵循自然"到"遵循自然情感"的新的心灵构造、自然情感和人的社会本性学说,为从注重自控与内在自由的斯多亚主义向动机论的功利主义之公共福利与进取精神的过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精神"概念内涵的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内涵,学界争议颇多,似乎莫衷一是.但是通过仔细分析,这些观点之间的分歧只是表面的,它们之间不仅不冲突,而且正好构成了"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在内涵上的七个规定性,即历史性、核心性、时代性、开放性、特质性、共同性和广泛性.这七个规定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是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价值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为"大陆新武侠"一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自2004年提出之后,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自2007年底以来,也有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其实,"大陆新武侠"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核心"概念,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新武侠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当然,"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在操作实践方面,也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6.
休谟从自我利益的角度论证了所谓政治正义的形成过程。他认为政治的自然义务并不产生于许诺 ,而是产生于协议 ,协议就是共同利益感。这种观点使休谟的政治哲学区别于社会契约论。休谟认为政治的道德义务产生于正义道德感 ,而正义道德感又以同情原则为基础。这种观点使休谟的政治哲学区别于功利主义。休谟实际上试图表明人类的共同利益感和正义道德感的进展对人类政治社会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休谟是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的政治哲学在当代西方仍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霸朝"概念最早是由东晋史家袁宏对汉魏之际的政权更替提出的史学概念,它是对这段特殊政治历史现象的评价性指称,其史学价值在于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以武力定霸为特征的汉魏政治.汉魏以后,东晋南北朝皇权更替的诸多相似性使后世史家修史时在史书的结尾"史臣曰"中经常使用这一概念,尤其是唐初修订"五史"及<晋书>等书中使用较频繁.但下列两种情况下不使用这一概念:第一,在儒家正统史观影响下,被史家视为正统政权,其前身(雏形)不称霸朝.第二,政权内的特殊军人执政和军事机构,如西晋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东晋的桓温等.这一史学概念的提出既突破了儒家王霸观影响下流于单一的史学认知模式,又反映了此期史学求真求义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利用"同情"来解释道德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独特标志。休谟的"同情"其实是用想象来再现他人的某种情感。通过对主观"同情"进行修正,不把"同情"局限在解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上,而看作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种倾向,从而使之成为普遍的道德判断依据和贯穿其道德哲学的线索。有了"同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互感,使人们超越自爱之心,"仁慈"和"正义"的道德感和美德才得以形成。在当代美德伦理复兴的进程中,美德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重新确认道德行为者的心理情感倾向和内在的行为动机,但却遭遇诸多批评和质疑。重新回顾"同情"原则,依赖情感机制,对于美德伦理学的合理性、社会道德规范的可行性解释、道德规范的确立和普遍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经验主义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和指导原则,休谟反对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的理性主义观点,通过详细的论述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休谟对道德问题所属的领域进行了区分,说明道德判断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他从对理性的批判开始建立自身的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以道德感和同情学说为辅助的道德哲学体系。休谟的同情说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它确立了社会共同的道德评价标准,说明了道德的社会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休谟在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道德观点:道德的基础在于"情感",而道德判定的标准在于行为和品格所引起的"愉悦性"和"效用性"。这一观点为后来以边沁为代表的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直接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休谟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过渡意义。但不同于功利主义者在目的—效用意义上对"功利"概念的运用,休谟的"效用"概念仅限于手段意义。休谟促成了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但他并未成为一个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休谟的道德感是感受赞成与反对之情的一种能力 ,主要针对“道德善恶是由理性认定”的观点而提出的。休谟对道德感理论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他尖锐地批评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观点 ,认为理性与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是 :理性指出手段 ,情感则选择目的 ,这体现了其道德感理论的自然主义特性 ;其次 ,他视道德感为同情的产物 ,认为我们所赞许的对象不仅直接引起快感 ,同时也是有效用的 ,这体现了其道德感理论的功利主义特点 ;再次 ,他视正义为“人为的”德性 ,主张正义的规则乃是人为的设置 ,这体现了其道德感理论的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女权主义中争论的一个主要话题.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都对其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美国女学者盖尔·鲁宾结合前者的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启发下,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这一概念.在这一概念的建构中,她从亲属制度的产生入手,将性别的形成纳入生产制度来考察,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对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实了女权主义的理论武库,同时为思考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技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一方面要遵守客观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实现一定的人类目的,如何从"自然规律"之"是"推导出"技术目的"之"应当"是技术实践中所面对的类似于道德实践中的"休谟问题".后者要回答的是"道德何以可能",而前者要回答的则是"技术何以可能".正如"休漠问题"在道德哲学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一样,技术中的"休漠问题"在技术哲学中也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休谟问题”是休谟反对理智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传统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哲学洞察和理论成果,它应当被提高到休谟建构道德哲学的哲学前提和逻辑基础的高度来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道德哲学建构逻辑不同,休谟将道德哲学“问题域”严格限定在由“心灵意识”所“呈现”的“情感世界”,从而在“赞美”或“谴责”的“情感世界”中建构“道德世界”。休谟道德哲学让被理智形而上学“遮蔽”的“情感世界”敞开自身,剥夺了“先验理性”对“情感”的统治地位。“情感”为道德哲学建构提供了“可接受”和“可理解”的基础,从而将“理性克服情感”的传统道德哲学结构颠倒为“理性服务情感”,强调“情感”在道德哲学建构中的“优先性”与“独立性”。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情感”逻辑是在从“理性认识”到“意识呈现”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对立框架下展开自身的。  相似文献   

15.
论尼采的酒神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酒神精神是尼采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论述这一概念的提出、含义及其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认为这一概念的主旨在于提倡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即积极肯定人生,尤其是肯定生命的非理性方面。这一概念与尼采哲学的其它重要概念、原则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精神贯穿于尼采哲学的全部内容中,是尼采哲学的核心、“精髓”。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逻辑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他在解决休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归纳逻辑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被证明为有效的问题,归纳逻辑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这确立了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而这种在解决休谟问题过程中衍生的反归纳立场,正是波普尔确立"可证伪性"划界标准及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可以说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就是从中逻辑地演绎出来的.因此讨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及其理论效用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公共产品概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休谟等人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公共产品问题,而萨缪尔森提出了经典的公共产品概念,后续研究主要是对公共产品概念进行深化,也有人对公共产品概念及其现实意义存有质疑,认清公共产品的内核和外壳以及对排他成本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公共产品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德国观念论把自然权利理论概括为自由的任意,并将之作为对自由问题讨论的起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此"任意"出发,确立了德国观念论对自由的规定的基调,这就是"自我规定"和"普遍性".黑格尔充分肯定了康德道德哲学的这一思想功绩.他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了重构,将之作为"主观自由"环节纳入自己的自由理论体系.在此重构中,黑格尔也阐明了康德道德哲学的限度.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物质变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概念。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的层次和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却又没有对这一概念给予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说明,这就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甚至有人企图否定这一概念。本文针对这一概念歧见纷呈的情况分析指出,"物质变换"是马克思在生理学概念"新陈代谢"(德文为Stoffwechsel)的基础上创造性应用的结果,其内涵已远远大于"新陈代谢",不仅不能轻易否定,而且,要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和意义上综合、全面地理解。  相似文献   

20.
鹿咏 《九江学院学报》2010,29(2):28-29,47
在分析休谟的经验论哲学,尤其是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休谟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观点,即美来自人的快感,来自客观事物的效用,来自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同情,这是休谟从主客观统一的角度来探究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