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和收费制度改革过程中,贫困大学生群体规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保障这部分群体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现在已经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尽快完善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援助机制。从路径选择上看,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推动制度创新,基本目标是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学校具体操作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学生密切配合的教育援助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物质和心理的双重贫困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双重壁垒.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为突破口,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感受,理解但不顺应他们的心理反应和某些认识偏差;实施物质援助时需尽量保护贫困大学生的隐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利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重视网络心理咨询,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谈心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群众路线视角审视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工作,存在着援助过程中重物质轻精神,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受援对象认定过程中的失误;援助形式上缺少换位思考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真正贯彻群众路线、做到“以生为本”,相关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忽视造成的.坚持群众路线、创新贫困大学生援助方式必须首先转变援助观念,做到知学生、勤反思、增动力.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学生问题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关心、学校担心、家长忧心的社会问题。文章从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容易产生的心理困扰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进行调研、实验和研究,探索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心理援助、干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素质,顺利成材。  相似文献   

5.
社会阶层的分化在对社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对此,一方面要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理论盲点和思想困惑;另一方面注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寓教育于生活,积极地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注重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的深度辅导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环境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辽宁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为贫困大学生提升就业力提供了契机,计算机速录短期培训是援助工程的途径之一。计算机速录培训课程能够使受训对象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中文速录技能的速录师和文秘等相关的技能和技巧,与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关系密切,掌握这种技能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5,(5):119-120
<正>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一)存在重形式、轻内在的现象由于贫困大学生群体在高校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教育政策。但是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少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总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环节设计简单、流于形式,很多都是为了应付,这使贫困大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间占有很大比例,也是高校成才教育的重要对象。本文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深入挖掘阻碍贫困大学生成才的种种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并不完全是经济问题或教育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应改进和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为有效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家庭贫困,面临的经济、学习、人际交往、外部环境、就业等方面的远远压力大于普通大学生,极度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导致心理扭曲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严重者甚至发生犯罪行为,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甚至给高校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状况表现和形成原因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对策,着重介绍了心理资本教育的新方法,希望能够更加强化和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和完善,教育公平思想也应在其中有所体现。在当前学生资助政策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面临着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责任,发挥高等学校的主体功能,探索社会助学新举措,不断优化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切实维护困难学生享受高等教育权益,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改变以经济资助为主的单一资助模式,转变为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资助工作模式。能力本位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是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根本出路,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积极探索构建能力本位型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通过课堂内外联动、建立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途径,着力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公益救助广告旨在宣传公益救助活动中对弱势群体应采取的人道救助与伦理关怀。我国公益救助广告集中凸现了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公平正义、道德权利等伦理诉求,在公益救助事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维护弱势群体的道德权利、引导社会公众实践道德义务、实现人道救助与伦理关怀的统一、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已成为其独有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需要的大学生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驾驭多学科知识,特别是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一定要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与学生培养、学校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使命和责任。本文在梳理现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建立由生源地政府、高校和社会捐资人共同为资助主体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抑郁而又无奈的心理特征.这是由其经济、学习、人际交往上的压力和社会压力造成的。目前的贫困生资助制度存在一定缺陷,资助力度不够,资助方法不当.支助体系尚不完善。应建立一个符合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经济资助与精神救助体系。改进资助方式,推行生源地贷款,实行按学分收费,改进资助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营造关爱贫困生的人文环境,做好贫困生自我心理调节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7.
单亲家庭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具有独特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其特有的伦理困境和压力。本文从社会的公平伦理、学校的关怀伦理及个体的品质伦理等伦理视角出发,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所处的成长困境及救助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利于帮助单亲大学生走出成长困境。  相似文献   

18.
应当重视伦理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都没有开设伦理学必修课程,学生因为没有接受必要的伦理学教育而普遍缺乏起码的伦理学素养,这已经并将继续导致诸多不良后果。本文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应该尽快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普遍的伦理学教育。文章论述了普遍进行伦理学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指出了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伦理学教育,并对如何广泛开展伦理学教育提出了框架性构想,对当前实施伦理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新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还普遍比较高。在高校资助过程中,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得到全面落实;大学生就业环境欠佳;贷款手续繁杂,部门配合不到位;缺乏诚信机制等原因,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评定缺乏权威性,虚报行为仍然很严重;社会资助活动较少,资助分配不合理;助学贷款不容乐观;造血性自助能力较弱。为了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高校要严格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大力宣传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加强诚信负责教育;要加强部门合作;要加大资助力度,合理分配资金;要积极探索勤工助学途径,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情-面子"消费现象,这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诉求的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制约。矫正这种非理性消费的途径是大学生的自我调适、高校进行以消费伦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家庭社会的双重努力、吸收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益部分消解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