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旭 《北京纪事》2017,(10):8-13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市领导在通州调研时要求,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上,以突出文明传播、文化发展、生态景观、产业发展四大功能,通过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保护利用,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运河文化带"是国家提出的运河文化发展战略,意在通过对运河沿线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利用,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与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利用、传承,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整体上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3.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从南到北直穿北京旧城、全长7.8千米、分布有多处大小节点的线性文化遗产.明清时期,体现皇权至上核心价值的北京中轴线,包括南、中、北三段,空间结构上可以分为16个单元,形成了四类主要文化空间:皇权政治空间、安全防御空间、祭祀礼仪空间和商业民俗空间.现今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格局可以分为15个单元,包括四类主要文化空间:政治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城市人民公园、商业休闲空间,充分体现了由为封建帝王服务向为人民服务的彻底转变.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标志节点、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是其文化空间不断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强调区域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从这种理念出发,对整合张家口地区的文化遗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了探讨。认为深入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与广泛地历史文化知识传播,对充分展示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河北乡土建筑保护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昌平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在北京16个区中,昌平区是唯一一个涉及"三个文化带"的区,同时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白浮泉、银山塔林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任务较重.日前,昌平区率先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既考虑了北京市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体脉络,也充分考虑到昌平区的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成立了6个专项工作组: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长城文化带建设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历史文化地标建设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组.近日,本刊走访了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绍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当代城市处于一种"前现代"的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在物质生活文化、精神生活文化和生产经营文化等方面,基本上都没有进入当代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轨道,城市文化在整体上显示出一种与当时中国乡村文化大体相似的 "前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北京在历史上曾有"水乡北京"之称。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传统北京独特的水系文化地理,从元至明清,北京水系文化地理形成了从同心圆结构向散点立体结构的变迁。水系的存在还造就了传统北京的城市生态,"江南想象"、"城市山林"与活跃的城市活动是传统北京城市生态的三个方面。当代北京水文化的发展,应从复原城市水文化标志、疏通文化水脉、打造城市水文化景观入手,实现对北京城市无序扩张的生态遏制。  相似文献   

8.
三峡文化包括时间、空间、类别三个序列,三个序列交互作用,形成浩瀚庞杂的结构体系.三峡文化的旅游开发必须围绕三峡旅游区的总体旅游形象,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三峡文化中挖掘素材,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考虑时间序列文化资源的开发,从整体域面和局部域面两方面认识空间序列文化资源的开发,类型序列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应突出可以直接感知的"显性文化",通过外显、再现,激活文化资源,烘托文化氛围,开发多样化与精品化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同时推动并维护三峡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非遗保护,特别是在基层部门的保护实践中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即缺乏整体性保护理念。"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是非遗保护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至今保留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之首,对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要重视"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这三者与非遗水乳交融、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村落文化是非遗的载体,活态文化是非遗传承的水系,而文化空间则是非遗生发的母体。  相似文献   

10.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城市文化生态学派对城市研究的内在默契,反映了东西文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在走向融汇与统一.建构这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本文应用这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现代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特点,认为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本",未来的城市将充分体现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步发展,21世纪的城市将会真正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文化空间的涵义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区域;二是周期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三是自我和他者对其文化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判断.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视角,它不但能够对地方性的区域文化提供整体性的保护,而且还能够对我国目前正在实践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步履下,城市空间中的文化遗产破坏、文化畸形、文化贫血现象成为普遍的城市症候.在文化需求、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行动急剧增加的形势到来时,相应的规划理论、策略和方法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建设实践的需要.文章通过城市空间文化的本体述要、城市空间文化的类型学分析和城市空间的文化盘点,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保护与建构城市空间文化或文化的城市空间的具体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保护与改善,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要总结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审视与探索适宜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措施.文化多样性保护涉及空间、时间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注重文化生态的异质化选择、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育机制的形成.当前,我们尤其要防止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口行毁坏人文生态之实,降低人类精神文化的品质.城市发展能否为寻求文化认同的社群留下生长空间,如何让传统文化实质地进入城市公共生活,是当代城市发展与文脉接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过去几年,重庆市与湖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上演了一场"川江号子"与"峡江号子"的争夺战.这种"号子之争"现象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方法问题,即不能正确把握文化空间,将一种文化事象分解为几种文化表现形式分别认定,割裂了完整统一的文化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它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节日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集中、生动的活态表现。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节日情怀日渐淡漠,节日内容变得空洞。这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关注与保护。文章以旧时天津老城玉皇阁重阳节"登高"习俗为例,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和对"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6.
"线性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新领域。所谓"线性"就是文化遗产或景观呈现"线路"形式或形态。"线性遗产"也包括三种形态:线性历史文化遗产、线性自然景观遗产、线性自然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遗产。应该说,这三种遗产北京都有,其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城中轴线。北京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止钟楼,全长7.86公里,是北京城呈现线路最长、文物景观最多的线性历史文化遗产。这条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和营建开始于元大都城,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凝聚了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精髓,是北京城最壮美的进行曲,是关乎北京人文、政治、道德、教化、建筑的智慧线,是北京城从古代奔向未来的生命线,保护好中轴线,就是保护好北京城。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信息传递,也是不同国家与民族间意识形态的转换和传递,文本的解读要从语言层面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空间。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当代,翻译者要时时怀有文化飞散的意识,重视隐含在文本间的文化因子,从多元共生、文化互补的原则出发,运用适当的文本翻译策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或智力传统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觉.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大大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文化资本论的理论视角,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资本是新的城市文化资本积累的内容之一。以城市文化资本创造为导引,从精神性、行为性和视觉性三个层面出发,以聚集大量多元化观念的人群,培植高度活跃的创意行为,创造具有"城市名片"、"城市记忆"价值的创意景观等多种路径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资本。  相似文献   

20.
主题公园对传统、本土文化的创新性演绎,连通了创意时空与当代生活,是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精魄"所在,是形成城市文化共同体的基石,也是构建城市文化形象的标识。主题公园具象的物理构造属于"实际空间",主题文化的创意诉求、内核诠释与文化渊源属于"构想空间",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转移而进行的数字化传播则对原有的两层空间加以拓展、重构出新的衍生空间即"感知空间"。主题公园三维空间的开发和维护将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文化认同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以描述性研究和个案研究为基础,依据空间批评、文化批评相关理论具体阐释当下我国主题公园空间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失谐"、"失忆"与"裂纹"及其数字化生存之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