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一岁茅盾于七月四日(农历丙申五月廿五)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青镇(解放后与乌镇合并,定名乌镇。所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说:“我的家乡乌镇”而不说青镇)一个姓沈的大家庭里。取名鸿,后改德鸿,字雁冰。  相似文献   

2.
昭明书室,是文学巨匠茅盾同志故乡乌镇的一个古迹。茅盾同志在一九七七年写给故乡的一首词中,曾有“昭明书室依稀,唐代银杏宛在”两句,表示对故乡文化古迹的关怀。后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又提及这两句佳作,在他晚年的巨著《我走过的道路》(上册)中,又专门提到昭明太子在乌  相似文献   

3.
青镇,是浙江省杭嘉湖水乡的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古老市镇.她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的故乡.茅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小学时代.茅盾在进小学学习以前,曾受业于自己的父母.当时,沈家的大家庭里有个家塾,老师是茅盾的祖父沈砚根,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老书,而且教学也很随便,很少去管学生.茅盾父亲沈永锡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他重视新学,酷爱数学,对茅盾祖父在家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很不赞成.因此,没有让茅盾进家塾学习,而是亲自选择了《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中抄录的《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一些新书,让茅盾母亲陈爱珠教授.所以,茅盾的父亲和母亲,就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4.
查国华同志编著的《茅盾年谱》(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所收资料相当丰富,部分条文还有文章内容提要,便于读者查阅,是一本研究茅盾较好的工具书。但勿庸讳言,也还存在着一些遗漏和错误之处。今就见闻所及,爰作补正如下。一、第1页说:“[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旧历五月二十四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祖父沈砚耕,是个秀才……”又说:“出生时,父亲为之取名鸿,后改德鸿,字雁冰。”据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茅盾的生日是旧历五月二十五日;茅盾祖父的名应是“恩培”,“砚耕”是他的字;茅盾的原名就叫“德鸿”,为之取名者乃是他的曾祖父,而不是他的父亲。至于茅盾原来的号,据《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职员录》的记载,茅盾所填的号是“燕冰”,“雁冰”乃是他后来自己改的。二、第3页说:“[一九○一年]春,虚龄六岁,入家塾,随父伯蕃读至一九○二年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丰富的思想艺术遗产.从现有的关于我国现代文学的教材、论文、专著来看,在论述茅盾的著名作品时,许多编者、作者都把他在一九四一年创作的小说《腐蚀》列入其中.但是,直到今天,对于《腐蚀》一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这部作品在茅盾创作道路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全面、准确的评价.一些同志在悼念茅盾同志逝世的文章中,在总结茅盾一生的文学业绩时,并没有提到《腐蚀》一书,个别的甚至未提及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这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茅盾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事为题材的散文。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南方一隅城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一篇篇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一角,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杂取故乡五光十色的世象作为题材的,从整体考察,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乡村型,如《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桑树》等。在这些散文中,茅盾着力描绘三十年代乌镇农民生活的艰辛,并通过某种象征手法揭示其根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革命文学巨匠茅盾,在六十多年的漫长创作道路上,以自己惊人的艺术创作才能,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茅盾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所建树的不朽业绩,追根朔源,与他在步入文学创作道路以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受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茅盾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资产阶级的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对茅盾起重大影响的首先是他的父亲沈永锡。他虽是清朝末年的秀才,但是个“维新派”,讨厌八股,喜欢自然科学,较早地接受了资产阶级的科学、民主思想。他行医为业。酷爱数学,自学微积分。年幼的茅盾,在家里除了要从父亲那里学习数学外,还  相似文献   

8.
顾启 《江海纵横》2006,(4):20-21
近日有乌镇之行,是奔茅盾故居去的。一来,大学一年级时听全国茅盾研究会顾问吴奔星教授讲农村三部曲,入木三分,还买了吴老师著作《茅盾小说讲话》,珍藏至今。二来三年级搞科研,我们组负责为茅盾唯一剧本《清明前后》写论文,确实下了功夫,通读其全部作品,敬佩其深刻的思想与写实  相似文献   

9.
“我能在革命历史巨片——《开国大典》中扮演党和国家领导人林伯渠,感到很荣幸。”这是原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主任、离休干部李金水同志的深刻感受。 李金水同志系沁源县城关镇城西村人,今年72岁。他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从小就爱唱爱跳,有个好嗓子,经当时城乌镇党总支书记任云芝同志介绍,参加了沁源的“绿茵剧团”。他在剧团先后担任过组长、队长、副指导员。剧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沁源“二年半围困”中,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上演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和戏剧。他曾演出过《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刘胡兰》、《虎孩翻身》、《血泪仇》等现  相似文献   

10.
绥拉菲莫维奇是作家亚力山大·绥拉菲莫维奇的笔名,他的真名为波波夫.1861年1月7日出生于下古尔莫亚斯卡娅镇,现称罗斯托夫州茨姆良镇.1949年1月19日逝于莫斯科.著名作家、新闻记者,哥萨克军官家庭出身.童年在顿河渡过,顿河的大自然美景给他幼小心灵留下难忘的印象.家庭几度搬迁,后来于1874年定居于乌斯季梅特维季茨基镇.该镇于1933年塑立作家雕像,并因此获得新名,绥拉菲莫维奇市.他早年在家自学,后来考入中学,中学时代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在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对逃亡哥萨克百姓的镇压,这一段的回忆后来反映在他的短篇小说《童年插曲》中(1989年).接触俄罗斯精典著作之后,他步入成名之路.他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托氏直朴的文笔使童年的作者羡慕不已,作家的文集《首篇》曾提到这点.后来他又称契柯夫为自己导师,终生崇拜契氏的写作天才.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茅盾生活道路和生平史迹时,不能不涉及他的母亲陈爱珠(1875—1940).茅盾生前的回忆录曾对母亲有许多详细生动的往事叙述,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但是,关于陈爱珠晚年和逝世的情况,除孔另境《一个作家的母亲》一文外,几乎鲜为人知.现将近年调查所得整理如下,供海内外茅盾研究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文课》,是去年二月在他的故乡——桐乡乌镇发现的。这是文学巨匠茅盾一生中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文稿和手迹。现在要介绍的是其中的一篇《选举投票放假纪念》。在这册作文本的扉页上,茅盾亲自注明启用日期“己酉”,在这篇作文标题下面又写明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图·德莱塞(1871—1945)的代表作. 德莱塞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母共有子女十一人,生活异常贫困,德莱塞的一个姐姐甚至被迫当妓女.德莱塞的童年岁月是在美国社会底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现代文学研究工作中,从所查阅的一些旧报刊上发现了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二则轶文(诗)。它们不仅未曾收入《茅盾全集》和各类文集、文(诗)选集,而且在各家《茅盾年谱》、各类茅盾研究资料集的作品目录中均未收入,茅盾的回忆录中亦未提及。现将这两则轶文(诗)介绍出来,供茅盾研究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楚清 《百姓生活》2011,(9):63-64
地处浙江嘉兴桐乡市的乌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的故乡,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曾在此驻兵以防越国,故有“乌戍”之名。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湖州府中学堂、嘉兴省立第二中学堂和杭州安定中学三所学校里度过的.中学时代的生活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于他的母校、老师以及学生时代的生活,他曾在许多文章中有过记述.这里,我们就去年九月在杭嘉湖一带调查的情况,对茅盾中学时代的某些史实,加以补记或阐释.  相似文献   

17.
陈芬尧,浙江嵊州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06年7月与2011年4月,他两度出席全国茅盾学术研讨会,加入了学会,并被选为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陈芬尧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前身)中文系学习,师从吴国群教授等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由于受其师及高校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与熏陶,他喜爱上中国现代文学,酷爱鲁迅、茅盾研究,于后者尤为用力.他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仅茅盾研究的笔记就达100余万言,另有数十万字的鲁迅、毛泽东的笔记.大学毕业后,陈芬尧仍孜孜于茅盾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十数年如一日,搜集齐了全套43卷精装本《茅盾全集》,以及自茅盾研究始至当下学者的100多部茅盾研究专著、论文集,令专门从事茅盾研究的专家学者感到惊叹.他还与诸如孙中田、朱德发、袁良骏、万树玉、庄钟庆、李岫、王嘉良、万平近、唐金海、丁帆、钟桂松、钱振纲等二十多位著名评论家、文学史家建立广泛而持久的联系,虚心求教.陈芬尧在攻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文艺理论与文学史著之同时,厚积薄发,在《茅盾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粤海风》《文教资料》等刊物上发表了《茅盾与马寅初》《本世纪以来茅盾研究综述》《茅盾曾和鲁迅有过论战?——质疑鲁迅和茅盾关系的几种"新论"》《一个时间问题献疑——从"茅盾学"大视野试谈我对茅盾研究起点的一点浅见》等茅盾研究及其他学术、教学论文多篇,其中《关于茅盾的几次论争述评》《评复旦本对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隐匿》等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文摘卡》转载收录.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茅盾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化背景 ,认为茅盾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时代条件和家庭影响使他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五四”时期的时代条件 ,为他以后的政治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双重定位准备了条件。大革命失败后 ,茅盾走上文学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 ,又有时代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查国华、孙中田同志编著的《茅盾著译年表》(见《茅盾研究资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其所收资料的丰富,考订的详细,是目前已出的几种《茅盾著译年表》中最好的一种,给茅盾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以很大方便,但其中也还存在一些疏漏或错误的地方。今就见闻所及,略作补正如下。我的补正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尚请查、孙两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正。一、第五页诚实雁冰载于《新乡人》第一期,1919年9月1日。我们为什么读书雁冰  相似文献   

20.
一九○九年秋至一九一三年夏,茅盾在浙江杭、嘉、湖的三所中学读书.这三所中学,几经沧桑,它们的历史已经渐渐不为一般人所知道了.为了进一步了解茅盾在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情况,去年我们走访了有关单位,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发现了一些有关茅盾中学时代的材料和线索.茅盾同志已于今年三月间逝世,现在我们发表这篇文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