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劳动幸福观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出发,对人类劳动与幸福关系这一问题的独特认识和思考。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类真正的幸福需要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实现。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导致了劳动异化,是劳动者产生不幸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解放劳动,才能真正复归劳动幸福。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我国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幸福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应当充分结合本国实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加强人们劳动意识的培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倡导全民共同参与劳动,尊重劳动,以此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阈下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建设法治国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幸福观,培养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幸福梦。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们的根本追求,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活动,劳动是基本人权,人们通过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得到深层次愉悦体验即为劳动幸福。劳动正义不是劳动权利而是实现劳动幸福的道义基础。劳动主体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实质所在。劳动主体正义实质是劳动对社会主体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生产资料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客体正义。国民是国土等自然资源的共同所有者,劳动生产而成的生产资料应归生产者共有。劳动动机正义是劳动幸福的深层动因。实现劳动幸福应成为人们进行劳动的根本动因。劳动过程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关键环节,确保劳动过程正义的根本要求是充分保障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4.
劳动之于幸福的重要价值在于劳动为人的幸福提供物质基础、丰富幸福的精神感受、拓展幸福维度、确证幸福实现方式。不同社会形态下劳动与幸福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从相互分离、相互对立逐渐走向相互促进的过程。新时代劳动幸福的成立,在于新时代消除了人的依赖性,建立了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为劳动幸福奠定了社会条件;弱化了物的依赖性而强调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使劳动成果真正成为通向幸福的物质条件;倡导劳动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等理念,赋予劳动以崇高、神圣、奉献等精神价值,使自由自觉的劳动贡献成为社会认可的幸福要素;倡导“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劳动的局限,使劳动幸福有了全面发展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圣西门在实业制度理论中阐述了他的劳动幸福思想,揭示了特权阶级和实业阶级的矛盾,批判了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不合理性。他始终将劳动者的幸福作为其创建实业社会的宗旨和目的,体现了圣西门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圣西门劳动幸福思想建立在实业制度理论基础上,主要包括劳动创造幸福、旧制度下劳动不幸福及实业制度是通往劳动幸福之路三个部分。圣西门创造性地将劳动和幸福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我国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根源和基础。[1]劳动生产出物质文化产品,满足着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创造了富裕幸福的生活。与此同时,在劳动创造美好富裕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地实现着人的劳动幸福权这一初始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幸福权就是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哲学依据;而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目标追求的“共同富裕”则与劳动幸福权的实现同频共振,是人的劳动幸福权实现的最终样态。  相似文献   

7.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一生追寻的方向.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从"完整的"现实个人出发,消解了以往哲学对幸福抽象而形式的论述,立足于对"劳动-休闲"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样态,共同关照着人的幸福诉求与主体性价值回归.对此,马克思以"人民向度"为幸福研究的逻辑内核;以"劳动-休闲"的幸福意蕴为逻辑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休闲"的双重异化为逻辑审视;以实现"劳动-休闲"的价值复归为逻辑构建,强调异化劳动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休闲异化则隐喻在异化劳动之中制约着幸福体验的获得,只有实现共有体面劳动与共享休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和成为幸福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劳动幸福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幸福何以可能?这是构建新时代劳动幸福亟须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新时代劳动幸福何以可能在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重维度考量中得以体现,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中华优秀传统劳动幸福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为其学理基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为其历史条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其现实基础。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厘清新时代劳动幸福何以可能对推进该领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提高人的本质能力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人的类存在物的本质要求,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还是人们创造历史的道德基础;只有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创造,才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培育高尚的劳动情怀。劳动情怀是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劳动的深厚情感和宽广胸怀,是体现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和对劳动关系的正确认知,以及对待他人和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价值情怀和取向态度。幸福力是劳动情怀的根本标志,也是人们追求幸福和鉴赏幸福的能力;一个人对外在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程度越深,他的幸福能力就越强,对幸福的要求和标准就会越高;相反,他的幸福能力就越低。反思现实的劳动教育以及人们对劳动的认知态度,劳动教育在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价值,培育人们高尚的劳动情怀、厚植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这是不必争辩的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幸福离不开人类社会。而人在劳动中产生,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幸福的源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幸福产生于实践,实践催生幸福。  相似文献   

11.
《成才与就业》2022,(7):36-39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一个国家需要冲锋陷阵、功勋卓著的英雄,也需要默默付出、恪尽职守的普通劳动者。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这里我们汇集了7位劳动者的故事,愿同学们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与他们一样胸怀理想、勤于学习、善于实践,为国家发展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物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再由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沦落为该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商品价值的沦丧使得人的劳动成了与人相对立的异己性的东西,从而隐没了人的劳动价值以及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主体性与主导性。通过分析物化现象对人的情感、想像力、思维、人格以及人类幸福造成的影响,揭示出人的主体性是如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一步步被扭曲、被淹没,直至最终导致人类幸福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权力、资本、劳动三大社会阶层的利益博弈过程中,要避免权力阶层资本化和资本阶层权力化,二者在既得利益上结成同盟,对劳动阶层的利益肆意侵占,就必须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有效制衡权贵资本的作用,保证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权责一致、公平流动和国家、市场、社会的动态平衡。惟其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霍尔巴赫论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8世纪盛行的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霍尔巴赫从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追求现世的,尘世的幸福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和目的;幸福就是人与环境的相协调以及在此状况下人所能保持的一颗平静的心灵;实现幸福的条件在于无贪欲、适当的劳动和德行。从而确立了一种与封建宗教根本不同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全新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15.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其实质上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资本权力下对抗性的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将“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实现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财富观与幸福观对改变当今社会人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幸福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幸福建立在生理和社会基础之上,生命是幸福的载体;体会和感悟是幸福的表征;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幸福的精髓;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是幸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民劳动的国家性建构问题.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民劳动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劳动到集体劳动,再到个体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在劳动关系的建构与调整.国家通过集体劳动将劳动力这一基础性资源整合到国家体系中来.但是,由于劳动与收益的不对称,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弱者反抗",从而导致国家重新调整与农民的关系.农村改革因此被称之为农民的"第二次解放",主要是农民获得自由支配其人身的权利.这反映了现代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认为幸福的社会属性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二个方面,前者是人的本质决定的,后者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历代思想家们都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幸福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的统一,社会生活是幸福的现实基础,劳动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手段,社会制度对人的幸福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布鲁诺生活在文艺复兴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他担当起了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欧洲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特殊地位。给布鲁诺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以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政权兴衰治乱。近代中国在反动势力统治下,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孙中山认为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社会制度是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内在原因,土地、资本的垄断剥削是劳动群众民生凋敝、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技术落后、实业不发达是民生难以改善的瓶颈制约因素。解决近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众生谋幸福,必须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耕者有其田;必须通过实施门户开放主义、大胆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来发达国家实业而又节制资本、防止大地主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从而引发劳资间的社会冲突。其思想给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