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探讨《陌上桑》的创作接受史以及后世拟作与《陌上桑》本辞的内在联系,通过采用分类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同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历史上众多《陌上桑》的拟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后世诗人大量模拟《陌上桑》,是基于《陌上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能动的接受方式对《陌上桑》成为经典名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乐府诗作为诗歌的一个大类,自汉以降,流响甚远.《陌上桑》作为汉乐府诗歌的名篇,百余年来文人拟作层出不穷,其或依古乐,或依古题,或自出机杼,通过题目或主题与古辞维系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其姿态良莠不齐,妍媸各异.整理《陌上桑》的文人拟作,可以探知出这个古题几百年来的流传演变情况,并藉以探讨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与桑林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桑中》、《隰桑》等写桑林里男女情爱的故事,源于远古的桑林崇拜,而《陌上桑》中诱惑与拒绝的故事又源于“桑间濮上”之音,先秦时代能在桑林里坦然幽会的女性才是罗敷形象的原型。由于汉代儒家学者和文人不满桑园“淫乱”风习,开始对旧的桑林主题进行清算与重构,桑林主题被转化了,人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诗化的民族。在古典诗歌的宝库之中,民歌是其中的瑰宝,而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则是这瑰宝中韵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乐府《陌上桑》的研究,可分为奠基期、繁荣期、停滞期、复苏期和发展期,它是中国文学发展中采桑母题表现男女相思相恋到互相冲突的一个转折点,而作为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陌上桑》,是经历了历史的流变,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曲折蜕变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桑中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聪慧、风流、机智的桑中美女形象。这首诗歌与它的主人公在经过从汉到隋的600余年的流传后,到唐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喜爱与推崇。人们对它的接受除了创作中的用典、借鉴、模拟以及研究这些与前代相同的方式外,还有了前代所没有的新的接受方式,表现为类书的收录、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吸纳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接受。这些接受方式表现了唐人的浪漫气质、创造精神和独特的审美风尚,是《陌上桑》接受史上极有特色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所体现的平民人格,采用历史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平民个体精神的角度,认为在汉代社会文化背景下,《陌上桑》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与上层统治者使君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平民人格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在斗争中以喜剧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格上的优越,这为后世讽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陌上桑》所塑造的罗敷和使君两个形象是比较典型的,人们历来称颂罗敷是坚贞美丽的民间采桑女,斥责使君是愚蠢无耻的轻薄之徒。这是极不公允的。本文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本身予以探索,指出罗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使君也并非轻薄之徒而只可算是一个中间人物。  相似文献   

9.
乐府古辞《陌上桑》就其母题来说可以追溯到上古桑林母题,其本事来源恐亦非止一事,然而就其文本所流露的线索推断,其写作时间似为东汉末年;该诗在不同版本中出现了文字上的差异,而部分词语也存在解释上的差异,亦可为其写作时间提供语言文字上的佐证。文本字词的改动里隐约有着时代的因素,因此对《陌上桑》文本中的字词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对乐府古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与《木兰辞》是乐府民歌中的奇葩,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文章从民歌主题、人物形象、结构、语言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两篇经典作品殊途同归的艺术魅力,彰显了我国古典文学中传统写作手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陌上桑》“采桑女婉拒太守”主题的确立,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儒家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罗敷形象是民间反对桑林野合的现实主义意愿的集中体现;《陌上桑》是两汉社会风气由开放转向保守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引领篇章,是两汉文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性标志,罗敷的形象推动了汉《乐府》德美兼备女性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13.
“小词”在宋人词话中出现频率颇高,其内涵是指词体篇幅短小者,并非宋人给词附加的蔑称。宋人以小为美,将绝句也称作小诗,还有更多以“小”称物的语言现象,因此,小词与小诗表达了宋人同样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15.
以诗传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传统,其发展到宋代日趋成熟,宋夏战事诗正是宋人“诗史”观念的产物,它融铸着文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浓郁的爱国情怀。宋夏战事诗具有鲜明的“诗史”性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发于危难,记录史实;2.有史有情,忠愤沉郁;3.律切精深,意在言外。通过对宋夏战事诗“诗史”性质的考察,可以帮助我进一步去深入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并从中积累民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6.
莫友芝《黔诗纪略》从拟议到出书整整花了20年(1853—1873),是书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特殊、重点突出,其中大量记录和保存了明末清初在黔地逃禅出家的明朝士大夫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些明代遗民提供了难得而又系统的文献资料。据是书记载,其时黔地士大夫出家为僧有姓有名者达数十人,其中著名者有钱邦芑、郑之珧、陈起相、郑逢元、黎怀智、谢国檄、孟本淳、朱文、谈亮、眼石等。他们作为明代遗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毅然选择了逃禅隐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遁迹空门,不仅要在生死困境中挣扎,而且还要在儒释的思想困境中自我救赎。为排遣心中的愤懑、哀怨,他们的诗歌多有感时伤怀之气。  相似文献   

17.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作家,他的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评价也很高,但其作品在流传中羼入他人的诗作,重出误收的多达20余首,清《全唐诗》的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并未一一进行细致甄别就录入韦集中,这就给韦应物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对韦应物重出误收诗篇进行详细考辨,论其归属,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文人确立了杜甫诗"诗史"的地位,但这种说法到明代中叶遇到责难。名儒杨慎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引起明代文人的争论。杨慎反"诗史"之说,其论固偏,然其阐释意向却值得重视,他并非质疑"诗史"说本身,他的真实目的在于突破宋人诗学的限制。它造成了明代诗学的两大突破,一是对"诗史"的全新理解诠释,二是不再以"诗史"作为杜诗的最高评价。其说间接推进了明代诗学的自立,这表现在对宋人释杜的否定评价,乃至对整个宋人诗学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