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近2000年,都市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都市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景与农村题材小说形成了“一个二元并存的基本文学格局”,这是现代都市文明与都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历史源远而流长,20世纪它在现代都市文明背景下更是波峰起伏,断续发展.本文将对中国20世纪都市小说的流变轨迹、题材衍变作一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2.
论曹禺的都市剧作刘增人作为中国都市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现代化历史产物的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萌芽于“五四”时期而鼎盛于三十年代。它以都市生活为题材,侧重再现由封建宗法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急剧转换中的都市风貌、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变迁,或者表现、剖析挣扎、奔走在...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作家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都市作家,他们都表现了都市的不宁静情绪,但他们以自己不同的都市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抒写着都市的风景,从而使中国不仅有了都市,而且有了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4.
为现代都市绘态画魂--再论"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不仅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名噪一时,而且也为今天的学术界留下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研究课题。"新感觉派"小说所展开的"有洋场气息和浓郁上海风味"的都市叙事,为中国现代都市进行了生动传神的绘态画魂,使"都市"第一次真正成为现代文学表现领域中的独立的审美对象,并由此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新感觉派"小说陌生奇异的审美风格和对文体形式的大胆创新,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笔下都市的现代感它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描写对象都市本身具有现代感 ,二是指作家的描写手段具有现代感。本文通过对时英笔下的现代都市意象以及他对都市意象的叙写方式 (罗列、并置、叠合、组接 )的考察 ,揭示他把握都市现代感的两种方式 :⒈感觉都市 :从现象上去感觉都市 ,都市充满了动感、节奏感、立体画面感及色感。 2都市感觉 :从内里看 ,都市意象传达出的是都市人的孤独寂寞、漂泊无助、失意挫败的现代末世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意义的都市在中国的崛起,一种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新型的文学类别——都市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探求都市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都市文学的品格、特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这里登载的三篇论文,或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阶段性特征,或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都市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意味的种种现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刊希望借此专栏(本期当然只是一个开始)推动尚有不少言说空间的都市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中一直透出着浓浓的孤独感,通过对穆时英这些新感觉派小说从"物"欲"层面分析、上海的都市文化背景分析和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可以看出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和作家本身独特的人格写照。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上海的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学增添了一笔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王淑萍 《南都学坛》2010,30(4):68-71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都市环境,都市的吸引和排斥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主题和美学。在文学中,"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毋宁说是一个隐喻。中国现代诗中的"都市"形象,与现代性的追求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俱变。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比起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来,是一批都市畸形生活与病态人生的更出色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笔下的丑怪意象更具有现代都市化气息与被异化的现代自然形象特征,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诗歌对都市文明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把目光对准了都市生活,两者都有其浓厚的都市情怀,而这种都市情怀的落脚点即是上海,他们运用各种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使上海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新感觉派作家们表现出他们对都市病态人性和生活的批判与伤感,而张爱玲眼里的上海是个灰暗、阴郁的人性沦丧地。张爱玲描写上海多是写上海的街道、公馆等比较琐细的小地方,这就从新感觉派作家描写的灯红酒绿的舞厅、酒吧生活转移到每日每时发生的平凡而有质感的家庭这个都市细胞里面,是世俗人共同过着的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让上海(都市)作为一个全面复杂多层次的审美对象出现,利用他们手中的笔和他们的天赋才情将都市真实的面貌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中,新感党派未能达到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思想高度,艺术上甚或不及后起的张爱玲,在捍卫传统方面也远逊于老舍和京派作家,但在现代都市性上,它比前三者“吃水”都深。  相似文献   

12.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城市文明较之西方,发展缓慢得多,其程度也很不充分,因此都市文学发展缓慢,其成就远远无法与反映农村生活的乡土文学相比。但是中国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工业化、文明化、都市化,现代都市文学毕竟逐步兴盛起来,它已拥有自己的作家群,有了自己的表现领域,赋予了独特的美学品格,成为了新文学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在当今我国开放事业蓬勃发展,都市文学日益繁荣并急需充分发展之际,如何吸取中国已有都市文学发展的经验,获取都市文学的新观念,使都市文学能适应当今都市和都市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是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漆咏德在硕士毕业论文基础上撰写成的《现代都市小说纵横》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上述要求,也是中国都市文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香港作家刘以鬯在横和纵的借鉴下,写出了大量具有现代性的实验小说。但是很多研究者只注意到他在横的借鉴方面,即对西方现代技巧的借鉴,却忽略了他在纵的借鉴方面,本文特指与中国大陆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联系,即使有少量的学者论述到,但笔者认为仍有拓展的空间。因此本文将从对都市的生存体验、文本的介入以及文本与都市生活的同构等分析两者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本体.然而,如何在物质化的都市文明中寻找人们生活的意义,阻止商业化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放逐,这无疑是现代都市文学要关注的焦点.但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必须根植于都市文化内部,建立在人们对都市生活的适应性上.张爱玲作品中的都市意象,是她在对都市人性的苍凉观照下,给予我们的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现代都市文学,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郭沫若早年写的一些对都市、机器的歌吟诗,象《笔立山头的展望》、《日出》、《上海印象》等表现了较为鲜明的都市色彩,赞颂了现代的都市文明。而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伤逝》,在茅盾看来就是一种“弹奏着‘五四’的基调的都市的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描画了时代都市生活的一角;郁达夫的《薄奠》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也曲折地映现了都市之光,触及了都市社会深层的状貌;蒋光慈的《短裤党》甚至还正面表现了大都会中工人阶级的壮烈斗争,等等。不过,严格说来,它们还只能看作广义的都市文学。因为,城市在这些作品中大多只是一种背景或布景,仅仅被当作一种空间范围,而城市之所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渊源作了考察,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传统为现代都市文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表现模例;古诗赋、唐宋话本、明清市井小说等文学样式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城市文化因素的人情世态;由于受封建意识形态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在表现人文景观之时,也融进了一些宗法概念和道德训戒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市日益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景观,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生长点,一种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着当今社会生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都市文化正在勃然兴起.与此同时,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表现都市人生存体验和精神追求的文学作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小说既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开端,更是一种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先锋性创作;一方面现代“都市”景观为其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创作语境,另一方面“人”与“城市”的现代性关系诱使他们从“感觉”上体验现代性生存的要求,探索现代人自我存在的证明和生存空间的延展.就其创作本身而言,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文明“恶之花”的透视来凸显生命存在的异化,这种有关“异化”的艺术“感觉”接近存在主义的话语内涵,从而展现了荒诞畸形的都市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感,文学于是作为人类存在的象征来得到表现.与日本的新感觉派相比,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由于“感觉”对“都市”的过分沉溺,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非中国”和“非现实”的文化身份上的暧昧,它匮乏那种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和对生命存在进行深刻体验的灵性,其存在主义质素不免带有几分浮掠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人类学视野看,"李子柒现象"是都市与乡村相互异构的新网络文化镜像。李子柒视频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乡村图景,是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活画面,也是对农业社会地方性知识与经验的高度浓缩。都市生活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也带来了诸多现代性问题。"李子柒现象"表达了都市人们对传统乡村世界的憧憬与想象,表征传统乡村文化的"复魅",也深刻说明传统乡村生活是反思现代性的空间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