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必须深化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研究。围绕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参照系、理论逻辑和实践方略三大方面,可以为深化这一研究构筑理论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贫困标准提供了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参照坐标,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源头、形成过程、丰富内涵揭示了其发展全貌,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布展了其实践策略。从对世界减贫事业发展的意义上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可以获致这些论述之所以能在当下中国语境中凝聚各种思想资源、贡献"中国方案"的密码。  相似文献   

2.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经过七十余年的反贫困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为逻辑思路,以"志智双扶"为根本要求,以转变扶贫模式为必由之路,既是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指南,又是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全球减贫事业,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世界范围内减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精神扶贫问题严重制约着脱贫攻坚的效果,精神扶贫是物质扶贫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是其在长期领导反贫困工作中源于实践的认真思考和探索,深刻阐述了"志"与"智"在脱贫中的关键作用,"志"是内在源头,"智"是内生动力,扶贫要激发和保障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扶志"与"扶智",提升贫困主体可行能力。从实践价值来看,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是创新贫困政策工具的方向指导,是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从理论意义来看,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改革与创新,是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前沿成果。对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扶贫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贫困和反贫困经典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以"精准扶贫"作为基本方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内源扶贫与外部扶贫相结合,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国内扶贫与国际减贫相结合。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解决,有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群众主体观是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贯穿于扶贫工作全过程、紧紧依靠和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治理贫困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群众主体观的生成,源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及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性继承和发扬,对基层反贫实践的持续性探索与思考,对精准扶贫经验的系统性总结和提炼。激发贫困群众主体意识、提升脱贫致富信心决心,强化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发挥脱贫致富能动作用,提高贫困群众主体素质、增强脱贫致富发展能力构成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群众主体观的核心观点,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扶贫是一项持续性的动态过程,脱贫思想亦随之嬗变。习近平在闽东工作期间,在脱贫领域形成了"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通过对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梳理,厘清了"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再到精准脱贫的脉络和逻辑,并对当下精准扶贫与包容性发展融合的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中国的脱贫事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按期完成脱贫任务虽有难度但希望很大。放眼全球,仍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处在低效的扶贫状态,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应当在减贫领域贡献中国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战略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30余年扶贫开发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它不同于以往粗放扶贫的漫灌式扶贫,旨在精准式扶贫,在帮扶贫困农民实现物质上脱贫的同时也注重对其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农民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贫困意识,破解他们等、靠、要的懒人思维,在"五个一批"的扶贫路径中引导贫困农民树立符合当代发展要求的新价值观。通过引导,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促进他们主动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2013年他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精准扶贫方略。他阐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指明了精准扶贫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习近平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是指导我国扶贫攻坚的强大指针。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本文认真梳理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实践成效和国际影响。研究发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源自习近平早年的扶贫理念和实践,其内涵可以高度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包含真情扶贫、组织扶贫、发展扶贫和自立扶贫四种扶贫理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已然指导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贯穿于习近平自知青时期的地方工作至主政中央以来的数十年思考和实践,是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涵,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而且有助于现阶段开展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致富和环境保护“双赢”。这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回应贫困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均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对精准扶贫作出重要论述,精准扶贫观不断丰富和完善。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成七年知青岁月时期、长期在地方从政的扶贫实践时期、党的十八大之后扶贫实践时期三个阶段。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社会帮扶、全面小康六个方面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的开拓与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扶贫和协同式扶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源于西方发展理论,强调扶贫对象的参与。由于其存在着理论上的瑕疵和实践上的"久扶不脱贫"的贫困治理困境,发展进程极为缓慢,逐渐被协同式扶贫所取代。协同式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目标的一致性、扶贫系统的开放性、扶贫过程的动态性和扶贫行动的合作性。无论从扶贫主体、扶贫内容还是扶贫方式来看,协同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比,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协同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有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现行的精准扶贫将逐渐走向协同式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式精准扶贫,需要扶贫信息的协同、扶贫制度的协同、扶贫文化的协同和良好社会资本的培育。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实现贫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巩固脱贫成果、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做好脱贫攻坚总结工作.对中国扶贫理论的梳理和总结,既是脱贫攻坚总结的重要内容,更是研究巩固脱贫成果、确保我国扶贫工作从解决绝对贫困攻坚战状态向相对贫困常态化治理转变的需要,也是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需要.本文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引,从本质论、优势论、带动论、改革论、两动论、扶志论、综合论、精准论、衔接论、合作论等十个方面对中国扶贫理论进行了梳理,旨在为脱贫攻坚理论成果总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内涵深邃,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意蕴深长,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一致,真理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崇高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牢固的现实基础、浓郁的时代风貌、丰厚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人民立场等典型特征。其生成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维度来认识和把握:一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全面生成的理论基石;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全面生成的现实基础;三是习近平基层扶贫攻坚经历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全面生成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世界银行与国家扶贫办合作开展的第六期扶贫项目实践,对项目中形成的农民合作社扶贫结构和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重点研究了农民合作社实现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政府—市场—社区—合作社”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可以促进政府、市场、社区扶贫资源与合作社对接,吸纳和再造贫困农户自有资源;通过发挥合作社这一重要载体的作用,增强贫困农户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话语权,形成一种贫困农户资产收益长效机制,转变产业链中贫困农户的角色与分工,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扶贫精准对接,推动长效扶贫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是提升扶贫工作绩效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关系的转变,农村贫困的内涵、生成逻辑变化明显,呈现贫困结构化、治理复杂化、生成消费性等特征,农村贫困正处于转型状态,这给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分类考核、监督管理、贫困治理等带来一定的挑战。新时期精准扶贫要切合农村实际,优化扶贫的政策导向,完善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构建起应对农村贫困转型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重中之重。当前,精准扶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实践中部分农民呈现出的消极脱贫现象,也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精准扶贫必须重视思想扶贫。思想扶贫就是从农民启蒙的角度,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农民的制约和束缚,改变贫困农民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培育贫困农民积极脱贫的主体性意识,从而帮助贫困农民而不是代替他们脱贫。思想扶贫应当注重"循序渐进"和"润物无声",应该在厘清思想扶贫目标人群的前提下,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同时,作为思想扶贫的主体,帮扶干部应该在精准扶贫中正确认识思想扶贫,持之以恒地打好这场攻坚战。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实现“小康梦”“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支撑,也为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和厚植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思想和理论创新,具有深刻的政治伦理意蕴:“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伦理基点;“共享”是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伦理原则;“制度正义”是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伦理追求;“以人为本”是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伦理规范;“全球责任、正义与道义”是扶贫重要论述的世界贫困治理政治伦理导向。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既有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相关反贫困理论及方法从宏观理论、体制与政策供给与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欠缺从贫困农民的主动参与以及贫困村的内源式发展等微观层面探索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对象瞄准、路径创新等研究。通过对云南省禄劝县苗族农村的实地调查,基于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立足于发现、传承和重建贫困村的多元综合性的乡村价值,探索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创新理念与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基于闽东扶贫开发实践而所作的《摆脱贫困》专著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农村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主要有“思想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等,这些重要论述及其实践措施系统回答了农村扶贫“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已成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源头。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系统梳理《摆脱贫困》中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指导当前乡村振兴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