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早期国民党人是近代中国首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问题;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其阶级局限性,早期国民党人认识和理解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其马克思主义观具有空想性与古典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湖南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兴办报刊,将其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爱国和革命成为当时湖南报刊宣传的主题。湖南进步报刊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要大众媒介,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进步报刊主要有《湘江评论》《新湖南》和《湖南通俗报》。湖南进步报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新思想,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和进步书社联结成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期革命运动和湖南早期党团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爆发后至大革命失败之间的近10年(1919—1927),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高峰期之一,而党外进步报刊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唯物论和辩证法、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学理性阐释,对工人运动、革命、阶级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中共政策相结合的宣传,对苏俄革命建设道路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趋势的介绍等。进步报刊以较为客观中立的立场研究、翻译、引介马克思主义,并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积极论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舆论场和覆盖面。  相似文献   

4.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国民党宣传新思潮的重要理论刊物,积极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成为五四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在梳理了该刊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介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其变化原因后,并对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武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地方组织的七个地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主阵地.这个过程大致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致从1919年秋到1920秋,为自发宣传时期.第二时期大致是1920年秋到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为有组织的传播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李汉俊、董必武、恽代英、陈潭秋、刘仁静、林育南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人物,产生了<阶级争斗>、<劳农政府与中国>、<共产主义与知识阶级>、<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著述.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初步与中国革命相结合: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确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具有伟大的指导作用;用唯物史观剖析中国社会,寻求革命的基本规律;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与知识阶级>的面世,彰显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份政治"宣言".  相似文献   

6.
留法群体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科学性和资本主义两面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并且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做到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打下了基础,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中国革命爆发必然性的科学判断上,二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科学分析上,三是对中国革命对象的深刻认识上、四是对中国革命步骤的坚定选择上。  相似文献   

7.
试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的制定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被确立为中国人民革命的指导思想。通过斗争实践、与错误思想进行论争、全方位多途径地进行传播,以及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特点,它标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作出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的思想就传入了中国,梁启超在传统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贯通中对它进行解读;早期国民党人在批判资本主义,建构民生主义中对它进行评价;无政府主义在反传统中认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虽然各有局限性,但又各有自身的意义。以十月革命的经验解读马克思主义,遮蔽了对马克思思想早期传播的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达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者和先驱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动员群众、启发民智,他不仅勤于研读,而且身先士卒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以系统性、整体性和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和以革命批判的精神等构成了李达宣传马克思主义所突出的特点,这种思想特点不仅完整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军林教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一书,从传播学话语理论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特色革命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研究角度新颖,论证系统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在选择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初,就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共早期废约反帝运动,为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使之广泛传播,促进了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纲领、任务目标、斗争策略和革命动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各个阶段的主题均是面对中国国情更好地进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发展阶段。在萌芽阶段,中国革命者就认识到了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通过"理论"化和"实际"化的方式进行具体内容的思考和转化;革命胜利阶段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有了实践的依托,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本形成;邓小平理论不断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来规划中国社会发展,并在探索世界发展格局的前提下,做出了时代性的中国发展前景规划;"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王令金 《东方论坛》2011,(4):7-14,46
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传至中国,使得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革新。中国先进分子通过对农民阶级平均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反思,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实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革命斗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既冲突又契合.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反传统,是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一面,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却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她的故乡德国生根发芽,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开花结果,除了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的作用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祥耘  程明 《南都学坛》2012,32(2):62-67
电视剧《长征》、《雄关漫道》等红色革命经典影视作品领袖形象平民化塑造,把英雄人物与老百姓距离拉近了,火红的革命历史使广大观众可亲可感,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万里长征,就是代表无产阶级的红军与代表"三座大山"的国民党军队的殊死搏斗,激情演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插曲《四渡赤水》、《十送红军》等经典红歌振奋人心。所有这些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特点平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三个突出特点 :不是没有真理性的强意识形态化 ,而是具有符合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需要的彻底革命性 ,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真正揭示中国革命规律的思想武器被中国人民接受 ;不是对外排斥一切文化、对内拒绝自我更新 ,而是具有科学的开放性 ,对外积极吸收其他文化优秀成分 ,对内不断自我更新 ;不是排斥知识分子 ,也不是强迫知识分子向落后的农民认同 ,而是具有主体的大众性 ,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桥梁 ,迅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影响农民运动 ,从而实现了以中国人民为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纷繁庞杂的文化思潮的比较和选择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融入当时的中国社会,其中文化要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中国文化的弱宗教性及其包容性为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融入提供了前提性思想条件;二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本身适应了当时中国秩序与文化的双重需求;三是归因于当时世界文明新趋向与中俄两国历史文化相似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以邓恩铭在山东的思想发展为内容,从革命思想的准备与发展时期、接受和尝试马克思主义时期、积极实践马克思主义时期、革命思想成熟时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