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这些年来,不少跨国公司在华的股权战略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以资产重构置换等方式为特征的撤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对我国的资本形成、产业结构、就业、国际收支及其它经济安全问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跨国公司的撤资动因、条件、障碍、时机、方式与影响等角度,可以对已有的跨国公司撤资理论做一梳理,这对研究跨国公司撤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球FDI区位转移的规律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有利的投资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国际直接投资(FDI),形成并调整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与产业分工格局.由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不同,成本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政策寻求型等不同类型的FDI在全球区位转移的特点、诱因和趋势也不同,FDI区位转移会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我国作为吸收FDI大国,同样要面对跨国公司撤资和投资区位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少国家都注重于招商引资的研究,而忽视了跨国公司的撤资行为。跨国公司撤资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表现。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商撤资现象尤为频繁。列举了历次金融危机的实况,并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说明了为何金融危机时期跨国公司要撤资东道国。  相似文献   

4.
国际资本外撤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梳理和介绍有关国际资本外撤研究成果,论述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包括经营不善,未达到预期投资回报目标;母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归核化战略以及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在当代空前迅猛发展,出现了下列新的情况: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正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热土;服务业是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新热点;跨国收购合并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上的创新选择;“当地化”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新战略;缔结国际战略联盟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的新形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新兴跨国公司正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体格局中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外资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国内经济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考虑提高中国大陆在其全球投资战略中的地位,甚至计划把地区总部或者全球研究和开发中心迁到中国大陆。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市场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因此研究国外跨国公司投资的特点和原因,对保障外资顺利稳定的流向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从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入手分析其特点,并对跨国公司加大对华投资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沈阳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政策限制不断放宽,跨国公司在沈阳的投资规模迅速增长, 投资的股权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一些变化,这些反映出跨国公司在沈阳投资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战略转变.分析了跨国公司在沈阳投资的特点及战略转变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应对跨国公司的战略转变的对策,如调整吸引外资政策,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在沈阳建立研发中心等,从而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在沈阳进行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8.
国际投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将本国资本投放到其它国家(地区)的活动。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问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指生产资本的输出。跨国公司的对外经济活动构成它的活动主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立全股权公司,另一种是建立部分股权公司。前者就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许多跨国公司把对华投资作为其实行全球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研究全球战略下的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三种类型的跨国公司,即美国跨国公司、日本跨国公司以及欧洲跨国公司。本文将通过这些国家对华投资的战略目标、战略手段以及有关的战略哲学方面展开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德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经营战略值得我国企业借鉴。德国海外投资集中化程度较高,表现在大型企业在机械,电子,汽车和化学领域的巨额投资,以及服务业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除对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外,德国在拉丁美洲,亚洲和东欧的部分国家也注重长期投资,并具有技术对流,跨国并购及混合经营等方面的经济战略特色。  相似文献   

11.
面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全球走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引资竞争,我国引资策略必须在兼顾具体国情的情况下有所调整。今后我国引资工作的重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引资行业布局,拓展跨国购并的引资方式,扩大中西部地区引资规模及进一步改善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表现出自身多目标特点。在获得技术、占领市场、获取资源、实现企业总体战略、实现全球战略等多目标约束条件下,针对直接出口、合同进入、独资进入、跨国并购等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对不同目标的效果值以及各目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运用目标关联分析方法对各种方案优化决策,结果发现,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应首选“独资进入”和“跨国并购”方式。  相似文献   

13.
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长期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问题。在梳理国外关于跨国投资与东道国市场结构变动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从影响渠道、最终结果和产业案例等三方面归纳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跨国投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最后总结并展望外资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国际投资领域出现新兴国家对外投资崛起、国际投资争端频发、看待国际投资态度转变等新的变化,国际投资规则的内容、结构也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国际投资规则发展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自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已经从单纯的资本输入大国转变为兼具“主要资本输入”和“重要资本输出”双重地位的国家,中国应加快在投资规则中的立场转换,提升投资保护待遇,逐步引入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平衡东道国和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有限责任制度对经济的巨大刺激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而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又将这种制度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股东在履行了出资义务、成功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后,对公司债权人并无任何责任可言,尽管前者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形式可以成为后者的意志,但却不必承担因此可能带来的额外的债务风险,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从事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行业的情形下,依照有限责任制度则可能给无过错的环境侵权债权人带来极大的不公正,有限责任制度存在缺陷与困境尤其凸显。因此,在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的追究机制中,合理采纳法人人格否认、完善整体责任制度既有利于有限责任制度的扬长避短,也有利于完善跨国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然而跨国公司经济上的整体性与法律上的离散性,导致了跨国公司并购问题错综复杂:不仅涉及国内竞争秩序而且还可能涉及国际竞争秩序;不仅涉及投资而且还可能涉及贸易;不仅面临国民待遇原则挑战还可能受制于国际安全原则的影响.诸多因素导致了跨国公司并购问题很难通过单一的母国法律、东道国法律加以规制.通过对跨国并购的自由、秩序、安全、平等、效益等价值冲突的剖析,提出跨国公司并购法律规制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伴随国际经济动荡与国际市场风险的不断加剧,中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反而出现逆市爆发性增长。西方发展成熟的跨国公司理论对于探讨中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启发意义,但是不适用或者不完全适用中国公司,借助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国公司对欧美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真实选择权”理论进一步推广至广大发展中国家,并建构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中国公司2010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分析认为,作为新兴市场的典型代表和“世界加工厂”,中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就是在海外建立或获取一种“真实选择权”,以规避日益扩大的国际资源价格风险与人民币汇率风险;换言之,国际市场风险越高,海外“真实选择权”价值越大,中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就越多,反之亦然。分析结果表明,利用2010年以来中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完全支持“真实选择权”理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跨国投资的迅猛发展,投资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都对其外资政策进行调整,由限制趋向宽松,甚至鼓励。对此,中国应持的态度是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合作,提高投资自由化趋势中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中国的经济。具体对策是加快加入WTO的步伐;制定具体落实APEC有关投资自由化规定的措施;注意利用外资政策与有关贸易政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一国的公司或银行通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方式 ,将货币资金、生产设备或专有技术转移到其他国家从事国际贷放或跨国经营 ,以谋取高额利息或利润收益。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基本特征的分析 ,并结合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在现阶段我国利用外资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许多企业勇于直面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展开国际经营战略,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本文将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原因、以及跨国经营战略等三方面对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