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科学哲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和观点出发讨论不可通约性问题,以致30多年来,不可通约性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析和对科学哲学家们的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诸多冗繁的研讨中,夏皮尔关于不可通约性问题的理论和研讨方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科学哲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和观点出发讨论不可通约性问题,以致30多年来,不可通约性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析和对科学哲学家们的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诸多冗繁的研讨中,夏皮尔关于不可通约性问题的理论和研讨方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的合法性一直悬而未决,以往的伦理学家立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能感受苦乐等特性,把人类的伦理扩展到自然界,这是对伦理与价值进行的硬性的嫁接,它缺少了彼此之间可以通约的媒介.生态伦理何以可能的伦理学基础,其实可以从伦理本身找到答案.伦理的本质规定中蕴含着关系与责任两个基本范围,伦理关系的存在具有绝对性,同时,伦理本身暗含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具有无条件性.在生态伦理中,责任充当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4.
道德评价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道德理性主义的盛行往往使得道德评价的复杂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伯纳德·威廉斯提出的内在理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特别针对道德评价,对道德理性主义提出了一个重要挑战。面对对威廉斯的内在理由概念的某些重要批评,需要澄清和捍卫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它对于我们理解伦理生活的本质的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内在理由是伯纳德·威廉斯思考道德实践问题所提出的主题之一。他通过道德内在理由的诠释旨在阐明,伦理经验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道德行为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动机,而是源于道德行为者的具体处境和心理状态。这种基于心理学视角探索道德实践问题的做法,不仅撼动了道德理想主义的统治,而且开启了研究道德实践问题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在向我们人类发出具有穿越历史时空价值和意义的关于道德生活或者精神生活的警告,而这一点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如果进一步联系我们时代的伦理状况来讨论康德的这一警告,那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把我们时代的伦理状况概念地描述为非道德的伦理状况,从而能够很好地厘清我们对我们时代的伦理状况及问题解决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现代产权伦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伦理作为经济伦理的基础,是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调整人们产权关系的一套规则体系。它通过不同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产权伦理的功利价值,促成经济利益最大化;产权伦理的道义价值,促使自利行为公益化;产权伦理的文化价值,促进物性文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约翰·格雷为"旨在忠于伦理生活的价值多元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多元价值观念,其宗旨是忠于伦理生活,特性是不可通约性,指向是权宜之计。他试图通过"权宜之计"协调不可通约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以实现其共存。这种多元价值观念,不仅为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了建设性的探询,而且对我国道德教育摆脱其在多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人是自然之躯,财富与伦理不可能和谐。实际上二者有内在联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离则两倾,合则两美,对立统一于共同的主体——人,财富伦理的和谐问题是实现人的幸福和自由不可绕过的问题。我们要坚定信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善于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尤其是精神文明的发展不能落到空处,要上升到制度化层次,成为人们在物质财富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尺度,内化为人们的态度、心理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财富与伦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伦理思想研究——兼与麦金太尔相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等流派划分的出现,流行观念认为它们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进而在研究中过分注重它们的差异、区分,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梳理哈贝马斯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过程时,力图尝试将麦金太尔的社群理论和哈贝马斯的自由主义立场进行比较,在寻求他们共同性的前提下来论述他们的差异,并以此为背景进一步考察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原则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发展空间,但也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与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犯罪手段的隐蔽性、犯罪人员的高智能性、犯罪危害的严重性和犯罪本身的“虚幻”性等特点。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根源是伦理的。网络的虚拟性所导致的道德和责任感的弱化,人们不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所产生的对网络犯罪的过于宽容以及网络伦理研究和教育的严重不足。因而,治理网络犯罪之本便在于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2.
行政伦理困境是行政人员在公共行政实践中面临的最为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困境。学者们对于行政伦理困境的对策研究均有所触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学界对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探讨仍显不足。本文正是基于此,拟对造成行政伦理困境的原因作一点分析,以求更深入地认识该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企业性质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是以利益、契约和义务为纽带,通过商品与资本的创造与经营获取适当利润的协作组织。企业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实体,而是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伦理性的二重性实体。因为,企业的各种关系既是经济关系也是伦理关系,企业的目标既包括经济目标也包括伦理目标,企业的信用既包括经济信用也包括伦理信用。由此,企业各个层面的活动均不可能也不应该摆脱伦理道德的约束,人们对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可以也应该进行伦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的伦理生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目前,无论政府还是学界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途径,以便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对弱势群体伦理生态和伦理关怀的研究,不仅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全面关注弱势群体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屡见不鲜。透过这些自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自杀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伦理价值观深层次的问题,文章对大学生自杀原因进行了伦理思考,并提出了伦理教育的相关对策,以期为社会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自杀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出现和繁荣在为新闻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伦理危机和挑战,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现象频频发生。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除了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原因外,政府和社会的道德监管不力以及网络法律的缺失也是媒体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因而,对于伦理失范的矫正和治理不仅需要媒体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伦理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时尚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欲望所创立的、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基础的,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行为原则、方式、状态和规范。时尚也是一种影响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客观力量。时尚对道德产生不同的影响:时尚的正向伦理维度在于它促进民主自由,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弘扬人的主体地位;时尚的反向伦理维度就在于由它的非理性所导致的一味地追求物质刺激,形成消费人格,从而导致道德颓废。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学科意义、实践意义。是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塑造人、培养人,把伦理作为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促进人性的完善和人的价值的提升,最终的旨归是追求向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形而上的伦理探究和考量,体现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观照。注重人的伦理存在的方式,尊重人、关心人,在“人”的活动中、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在“正义”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0.
微博作为近几年新兴起来的媒介形式,满足了民众和社会组织的信息需求.然而在微博传播中也曝露出诸多的伦理失范问题,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导致网络主体伦理观念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失范,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伦理关系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构建与微博发展相适应的微博伦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了.本文针对当前微博传播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应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微博伦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