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水《放马滩地图》,是1986年夏天,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1号墓出土的7幅绘在松木板上的区域性地图。原图全部没有题名,为称引方便,我们按照以出土地点命名的原则,总称它们为《放马滩地图》。和长沙《马王堆地图》比较,研究者一致认为,《放马滩地图》是当前我国考古所见的时代最早的地图,在中国科技史和地图学史的研究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放马滩地图》的具体绘制年代的确定,目前研究者存在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从一开始"驻军图"、"守备图"或"防区图"这些命名,就造成了大家认识此图性质的框框。唯有跳脱出来,才看得见其它的可能性。对照马王堆地形图和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来看,这幅"驻军图"有可能是一张汉代郡国常有普通的箭道行政区地图,在汉代或应名为箭道图或箭道封域图。如此一来,"驻军图"上一些难解之处,或许可以得到较合情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天水放马滩秦简共见140多个通假字。以《说文解字》徐铉注反切音为准,取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所标声韵调,对其中56个未被常见工具书收录(或虽已收录,但放马滩秦简用例更早)的通假字进行了分析,为汉语史研究补充了大量新的语料,加深对"秦方音"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2009年出版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十四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地利用这批秦简资料.例如:乙种日书第336号简:“饥□吉语”当释为:“讯诣吉语”,意指拜访人的吉利话.  相似文献   

5.
睡虎地秦简《成相篇》,不仅有助于解决”成相辞”的性质、起源等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确立荀子及”成相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放马滩秦简《墓主记》把志怪小说的滥觞时间提前了至少五个世纪,改写了俗文学史。尹湾汉简《神乌赋》的发现丰富了汉赋的种类,把俗赋出现的历史提早了二百多年。出土简帛中的俗文学作品,都是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对俗文学史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睡虎地秦简与放马滩秦简《日书》中出现的配有干支的十二兽,在兽名、干支排列上与后世十二生肖总体相似,其使用方法、占卜逻辑也与后世生肖相类。虽有部分特殊兽名存在,但经考证可知,其与后世生肖联系密切,由此可推测睡虎地秦简与放马滩秦简《日书》中出现的配有干支的十二兽应是后世十二生肖的雏形。十二兽的选取有自身的特点,可分为有利于先民生产生活的"六畜"和不利于先民生产生活,或是暗示灾害的野兽。其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及社会思想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一号秦墓(M1)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其中包括《日书》(甲、乙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两种《日书》中均载有一段涉及出行禁忌的文字内容(我们将其拟名为“禹须臾·行不得择日”篇)。对于这段文字的含义,学界虽有讨论,但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汇诸家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简文进行逐一释读,并结合道教经典对其含义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放马滩秦简《日书》“直五横”与睡虎地秦简《日书》、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周家台三0号秦墓简牍《病方及其它》中“五(午)画地”说系出一源,也是后世道教“四纵五横”方术的滥觞和源头。  相似文献   

8.
1977年以来,在甘肃武威西郊、西关一带,先后发现7座西夏火葬墓,出土木板画35幅,为我们了解西夏的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这批木板画与西夏其它艺术形式及中原艺术的对比联系,分析这种独特葬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征,这就是其既承袭中原写实画风,也可以找到中亚回鹘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结合2002年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村发掘的双龙汉墓出土的制作精美的木质汉尺,研究了在这个尺的背面上的大象拉鼓车图案,认为汉尺上所绘的建鼓具备了汉代建鼓的突出特点,根据双龙汉尺中的建鼓图案,对汉代建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笔者研究《清明上河图》,所以对宋代汴京城地图甚感兴趣。拙著《清明上河图之综合研究》1967年在台湾出版后,笔者仍不断留意与此有关的养料,积数年所见,搜集到不尽相同的汴京城图九幅: (一)《汴京城圈及穿城汴河上桥梁示意图》,徐邦达绘,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  相似文献   

11.
在《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中,记载了战国晚期的十二律生律法。由于历代以来对其中关键术语"上生"、"下生"和"为上"、"为下"的不同理解,造成了生律顺序上"先益后损"还是"先损后益"的争议。近年人们从学术史的清理入手,最终倾向于主张"先益后损"。同时,人们还引入了放马滩秦简《律书》作为微观技术旁证,引入了阴阳五行文化作为宏观文化背景,试图从总体上把握战国至汉的生律法总体变迁。  相似文献   

12.
马王堆出土帛书地图中的柱状物,谭其骧、周世荣先生以及林河先生等人的解读有不妥之处,经与我国各地出土文物对照比较,帛书应是象征男性生殖器的人祖柱.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木板画,为揭开西夏王国神秘的面纱增添了重要的资料。随着考古发掘报告的相继公布,武威出土的这批西夏木板画引起了学界关注,考古学和西夏学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丧葬习俗、绘画艺术、服饰特征等多个方面探究了西夏社会历史,简述了不同的见解。虽然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为揭示西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及社会面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益仁 《中华魂》2015,(3):70
烙画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始见于西汉末年,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从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现在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烙画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画面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地理学给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应关注巴蜀,关注重庆。  相似文献   

16.
邹代钧(1854-1908年),晚清著名的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及地理学教育家。早年出使欧洲。1895年春夏间,他独资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地理学学术团体———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简称地图公会,后改称舆地学会)。这个团体主要的任务是译绘出版各种地图,采取发行股票的方式经营,存在期间共出版了七百多张地图,在中国首次采用了烂铜版法印刷地图,使中国出现了彩色制图,对地图的出版水平、地理知识的普及与地名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地理学从传统的舆地学向近代地理学发展。本文就邹代钧的生平与舆地学会的经营活动等方面,分析邹代钧对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德芳 《老友》2009,(12):27-27
今年7月18日晚,近80高龄的章国华老人在病床上拉着继子胡天水的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老人是安徽人,在景德镇无亲无故。1985年,章国华与胡天水的母亲结婚。1991年,胡天水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也包括体育文化。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从劳动和战斗中创造了原始体育活动。在云南的沧源和贵州的开阳、六枝等地的岩画上,绘有表现古代狩猎、战争、体操(杂技)、登山等图形;在湖南、新疆等地的古墓中,出土了古代体育活动的文物(如足球纹铜镜  相似文献   

19.
击鼓舞蹈图     
1978年夏,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大批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文物中,有一件鸳鸯形漆盒十分引人注目。在鸳鸯腹部两侧7×4.2cm 的陶索纹小框内,绘有两幅乐舞图画。这幅“击鼓舞蹈图”就是其中的一幅。画面中央画一虎形鼓座,虎呈俯蹲状,怒张大口,体形弯曲。虎背植一木柱,柱端饰羽葆,柱中段绘一鼓。在虎座鼓的右侧侧绘一头戴冠,两手各执一鼓捊作击鼓状的鼓师形  相似文献   

20.
从高师地理专业素质教育改革的角度 ,阐述了教学地图绘制及其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 ,详细讨论了教学地图绘制中底图选择、投影选择及转绘方法 ,并以太原师专地理系学生制作塑料泡沫立体地形图为例 ,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