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话历史化是人类从“神的时代”走向“人/英雄的时代”出现的世界性文化形象。目前,对“神话历史化”的表述出现了意义相关而又相混的五个概念:“神话历史化”、“神话伦理化”、“神话理性化”、“神话史诗化”以及茅盾的译语“欧赫梅鲁司”(Euhemerize)。文章从对Euhemerize译语涵义的质疑谈起,让“五化”概念在相应的语境中得到梳理与界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艺术初创期上海影像美学内涵视听化为上海的政治影像、都市形象、女性形象等,都充分体现出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中国电影初创期上海影像的政治影像美学内涵萌芽视听实现为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地和中国近代民族独立思想策源地。其近代都市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上海影像中“罪恶”之都的符号化表达——帮会和现代都市景观显现。其女性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电影中的都市娼妓和都市新女性。  相似文献   

3.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相似文献   

4.
回族神话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尤其体现在回族神话中出现的"龙神"形象上,这是与伊斯兰教"认主独一"信仰相背离的文化事实,却彰显出回族神话传说在中国本土语境中经过长期的文化适应而形成的本土特征。透过"龙神"形象的文化表层,可以看出历史上回族民间在本土适应中遭遇的文化困境,以及在文化共享中坚守文化本位并最终实现回族文化再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商业英雄”是近年来荧屏上出现的一种新形象。这种新形象颠覆了中国历史上对商人负面评判,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地位及社会心理的变化。这种形象的出现呼应了当代社会重商的现实,反映了编导者自身的创作理念。英雄化商业精英的创作意向,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优秀企业家的期待,另一方面也不自觉地表现出拜金主义和官商同构的不良倾向。因此,对商业英雄的塑造应该审慎。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神话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的历史化、仙话化、哲学化、文学化、宗教化等的统一。就《淮南子》中神话演变的形态而言,也同样彰显出“混杂”的特征,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和哲学化是最主要的演变状态。这三种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在于:如果说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使神话历史化,大众文化性质的神仙思潮使神话仙话化,那么精英文化性质的哲学理性精神最终使神话哲学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列四章,分别探讨了有穷国之后羿的形象、善射者羿的形象、谢日者羿的形象、半人半神的羿的 形象,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神话与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后羿的形象原型及其演变,勾勒出这一形象由 传说凝固为历史、由历史升华为神话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来自大庆油田的工人剧作家杨利民,以他对黑土地和石油人的执著歌唱,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构成了新时期剧坛上的“杨利民现象”。作者对形形色色石油工人形象的塑造,一是通过人性、人生价值和生命意识的独特观照,来彰显工业题材戏剧创作中的“人学”;二是以典型戏与群像戏的处理,在不断创新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中,来达到对石油人原生状态与真实形象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9.
源自中国和希腊的神话故事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后世诸多精神文化都能在其中找到最初的影像。从系统性、性格特质、婚姻情感、性别差异、英雄命运等方面切入,考察两国神话体现的中西文化异同,有利于解读两国不同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剖析两个民族内部深层次的文化成因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后续影响,彰显神话比较研究的重要科研价值及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神话是童年时代的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也是原始时代人类精神面貌的第一次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作为西方文学的滥觞,古希腊神话以其罕见的完整性与深刻性,真实地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形象地再现了这个民族童年的纯真和欢愉,表达了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认识与思考,从而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有位学者甚至这样说:“我们现代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之间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数量与种类而言,是无论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的。”然而,神话的世界毕竟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而非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在呈现多元复杂形态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主题取向,主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承续和彰显了中国工业题材小说一以贯之的史诗品性和价值导向。回眸历史,以宏大的"史诗"性叙事,记录和还原历史真相,为工人阶级树碑立传;叙写"失位"工人的现实嬗变,对工人的生存压抑、人性畸变和异化问题引起疗救的注意;探讨工人、工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展现工人眷恋、拯救和探寻现代工业家园的斑驳人生远景,丰富和拓展了工业题材小说的主体性内涵,代表了新世纪工业题材创作的某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一 日本古代神话的独特载体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意识形态的象征表现,是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条件下,原始人借助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①。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这些神话起初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有了文字以后,又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下来。荷马的史诗,实际就是民间行吟诗人口头文学的集大成,它的原始材料就是许多世纪积累下来的古代希腊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宗教思想,利用了神话中现成的形象、内容或形式,因而在宗教典籍例如佛经和《圣经》中,包含了古代印度人和希伯来民族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3.
“英雄形象”审美意蕴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古神话中的英雄特质深深影响后世英雄的形象塑造,具有“原型”功能。英雄形象的嬗变和大众期待视野的转变,造成英雄形象审美意蕴的缺失。英雄已不再是“文武茂异”者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的责任,应该从平凡人的生活中去诠释英雄的主旋律,从而提高受众的审美品位并实现英雄形象的“个性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英雄神话一词,在神话学领域的使用,其含义并不尽一致。著名的前苏联神话学家叶·莫·梅列金斯基在《神话诗学》中指出,英雄神话讲的是“始祖一造物主——文化英雄”的故事。这些神话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社会文化知识、制度、风习、技艺及宗教、文艺诸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创制圣迹。通常称之为文化英雄神话。茅盾先生也曾提出过“英雄神话”的概念,但他指的是“记叙神——或民族英雄的武功的神话,如黄帝征蚩尤,颛琐伐共工等等”。文化英雄神话在他那里归属于“万物来源的神话”,如蚕的神话。(《神话研究》第66页)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只把讲叙征战、冒险之类神话视为英雄神话,另一些研究者又只把文化英雄神话当作英雄神话。我们力图以前阶级社会的英雄主义作为划分英雄神话的原则,这样英  相似文献   

15.
塑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作家们自觉的创作追求。在强大的意识形态规约下,复杂暧昧的民间英雄一步步地沦为不情愿的反英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注定要强势崛起,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关照下,这一"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神话的另一再造之途。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埃及,古代都有丰富并颇带地方色彩的神话传说。其中希腊神话相当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中国神话却只剩下零星片段分散在古人著作里。 神话产生于原始时期极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它是建筑在万物有灵论观念上的。在野蛮时期,人类还不能把自己和自然分开,还不能意识自己的力量,一切行动还建筑在对不可知的神灵的恐惧和祈求上。即使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也只能“在想象里并借助想象”来完成。所以神话只不过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方式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这样,如果我们从史学角度来研究古代神话,就应该立足于历史真实之上,在古人幻想加工过的神话中探研出哪些被离奇古怪形象掩盖的社会生活和产生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神话诗歌的兴起,除了源于对神话学理论的译介和传统诗学用典意识的积淀等之外,“启蒙”使命更是关键因素。促成这两者联姻最重要的契机就是类比诗性思维,这表现在新诗作者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民族神话、传说意象或内质来类比中国现代“启蒙”文化,而类比思维恰恰又是中国神话的鲜明精神结构和国人的思维个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鲧禹神话作为原型在文学中被塑造成英雄神话,它凝结了人类对英雄的崇拜,积淀在原始先民的意识底层。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鲧禹原型并不是对鲧禹神话的简单重复,也不仅局限在单一的、永远不变的英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不同时代文化背景被不断丰富、变化,不断置换变形,从英雄走向普通凡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鲧禹原型成为各种力量借以表达自身的文化符码,既体现出了作品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又能让我们在相同的原始思维的模式下体验不同的文化,也能更直接、更深刻地认识原型这一既抽象又具体,既多变又稳定的人类文化与文学基因。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红色诗歌的演进理路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发展历程,分别彰显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历程和思想伟力。中国共产党红色诗歌既是“诗史”又是“史诗”,具有政治性、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和英雄性的史诗品格。坚持唯物史观和党史观,从红色诗歌中汲取精神源泉,有助于学习党的历史、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人把“神话”称为远古历史,因此,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立场上,即可发现中国古代并非只有神话而没有神话概念,只不过直接把神话当做历史,用“历史”的概念包括了“神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