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总结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演变、用地布局演变、用地结构演变及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管理因素对其演变的驱动等,发现:(1)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研究方法包括以基于遥感解译数据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法和基于人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2)我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布局、结构正在发生转型,不同尺度上差异化逐渐显著;(3)不同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西省农村居民点图斑数据,综合运用网格分析、样带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网格和县域两种尺度,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及规模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县域层面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江西省农村居民点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大分散小集聚的基本特征,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均呈现北多南少空间格局;农村居民点围绕城镇密集区、地势低平区域、中心村镇具有显著集聚特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格局是在农业发展及人口增长(内生动力)、县域经济发展及投资带动(外部动力)、地形条件(基础性制约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尝试从城乡统筹视角提出优化江西省农村居民点格局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优化乡村土地资源配置、提升中心村镇生产生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  相似文献   

3.
对丰都县1996-2004年的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采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法对建设用地变化的社会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对今后研究类似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4年丰都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量变化出现了两个增长期和一个减少期,交通运输用地平稳增长,水利设施用地波动较大;(2)丰都县土地利用变化受政策因素影响大,除此之外,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人口因素和第一产业是其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笔者认为丰都县建设用地变化社会驱动力应改变为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因素驱动,并重视人口因素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2002-2010年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结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法测度了各因素的作用程度,进一步确定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02-2010年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变化较明显;建设用地结构中建制镇用地、城市用地和公路用地变化显著。非农业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交通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变化是影响建设用地变化主要驱动力因素。同时也对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驱动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哈尔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数量、结构及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前哈尔滨又面临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本文在对哈尔滨市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哈尔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预测与整理研究,引导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整理走内部挖潜的路子,为严格控制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措施。实施挂钩政策的关键在于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其中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本文在对泰安市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挂钩政策下的四种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泰安市实施挂钩政策,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措施,提出了今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轨迹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6—2009年辽宁省土地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析了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轨迹,研究发现辽宁省农用地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其中耕地和牧草地下降趋势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对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起驱动作用的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有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城市化因素。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推动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居民点选址建设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及土地集约利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城乡统筹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的视角,以长兴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实地调研选取评价因子,并借鉴《土地评价纲要》中分级方法,对其进行分级,从而构建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借助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前后两步处理,确定出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适宜区域,为长兴县农村布局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技术,分析了济南市耕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在这十年内耕地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面积减少4.26%,前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后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他类型用地转化为耕地的量很少;②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耕地转入转出明显减少;③耕地变化区域之间差异大,天桥区减少幅度最大,济阳和商河县面积略有增加;④本区的耕地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02-2008年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地类型变化看,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最大,林地增加最大,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数量的增加;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来看,建设用地的年变率最大,变化速度最快,耕地变化速度也较快,草地和未刺用地的变化速度最慢;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益等是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措施。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估算的基础上,运用了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估算模型,农村人口预测模型,自然、经济和社会限制性指数等计算方法,估算了重庆市万州区农村...  相似文献   

12.
平原湖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民生活的场所和生产的基地,其建设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搞好农村居民点建设,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对农村居民点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心村是农村居民点发展趋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首先给出了日照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对2003~2012年日照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从数量和区域差异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日照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运行机制: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村集体自主型.不同的运作模式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承担角色不同,适用的对象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性,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山地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山区将是未来农村居民点的主要整理区。以北京山区密云县为例,在分析密云县山地经济现状、农村居民点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密云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四种模式:农村城镇化型、村内整理型、中心村建设型和迁村并点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和SEM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农户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不高,为47.32%。(2)对研究区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意愿起到显著性影响的有8项,其中家庭总人口、建筑年代、宅基地用途是极显著因素。(3)在5类外源潜变量中,区位条件变量对农户集约利用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影响,其余均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对农户意愿的直接影响程度依次为:住宅衍生变量>区位条件变量>农户自身属性>家庭特性变量,住宅特征变量主要通过到住宅衍生变量、家庭特性变量的路径来影响农户意愿。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因子分析——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推动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10年间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取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因子。区域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主要是受城市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人口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积极措施调控主导因子,减缓城市用地的扩展,减少对郊区农用地的占用,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江苏省泗洪县瓦房社区的实地调研,结合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了政府、企业、农民三类利益主体框架,分析政府主导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积极和消极效应。据此,提出了应在尊重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培养农民参与和监督热情,在政策方面健全农村建设用地利益共享机制,并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以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宜居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对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的新思路,被广泛应用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对邙山镇六村居民点整治“迁村并点”的规划方案加以研究,探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迁村并点”模式下可取得的规划效益,“迁村并点”不仅可以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且可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但最终的规划效益取决于方案的实施情况,所以在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为政府监督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参考;也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后的效益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6 ̄2006年辽宁省建平县土地祥查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其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效益情况,定性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口增长是建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影响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科技因素、人口因素、制度政策等因素构建耕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四川省1978-2015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人口和农业科技是推动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政府对耕地的利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农民集约利用耕地;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