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治理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方式与治理环境密切关联。人工智能时代泛起的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思潮,威胁着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公众群体中传导的效能和生态安全,也催生了智能时代政府舆情治理新范式。首先,本文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空间逻辑层面阐释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与政府舆情治理的共鸣;其次,以问题为导向论证传统政府舆情治理进程中存在着智能化技术观念"失准"、高效化制度建设"失衡"、约束化监管机制"失势"与系统化服务模式"失声"的病灶;最后,在解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政府舆情治理的发展路径,我们需要革新智能化的舆情治理理念、创设灵敏化的舆情治理制度体系、共建网络化的舆情治理监管体系、构筑共治化的网络舆情治理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提要]通过对CNKI和Web of science中网络治理领域数据可视化研究,揭示出国内外网络治理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网络治理领域的作者、机构合作特征、国家分布、关键词共现、归纳总结和关键词的突变性进行了研究。全球网络治理的研究文献数量相较于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还有很大差距,说明了当前网络治理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点,横向和纵向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中国、美国和英国是该领域研究较多的国家;公共与社会治理研究、治理机制与绩效研究、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和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治理是国内研究热点,而网络治理中政府与公众参与研究、网络治理的管理与可持续性研究和网络治理的创新与整合是国外的研究热点;网络空间治理与网络舆情治理是国内网络治理领域的研究前沿,而网络治理的可持续性是国外研究的前沿。因此,当前需要注重网络治理整合与创新的实践性;国内外学术研究相互借鉴;提高政府网络治理的能力,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促进构造网络治理的命运共同体;引领网络舆情治理的政治导向,保障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3.
唐凯 《国际公关》2024,(5):65-6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地方政府是落实党的各项发展政策的主体,也是直面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单位。新媒体广泛普及、人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构建智慧型政府等要求对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提出了挑战。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构建到我国治理体系的完善,因此,在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应该进一步推动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扩大沟通和交流渠道,加强相关舆情管理,调动公众参与,重构地方政府关系,增强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效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积极政府的理论视角,从行动边界、行动特征、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行动目标四个方面对公共部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展开探讨;从力量吸纳度和行动主动性两个维度出发,将政府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划分为“积极政府”“灭火式政府”“消极政府”和“无力型政府”。通过分析集中整治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的案例发现,相关政府行为具有典型的积极政府特征。积极政府是对政府边界问题的良好回应。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预判治理风险、吸纳治理资源、精细治理策略是其有效实践路径,三者均是积极的政府行为,互为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治理的良性循环;实践中,要坚持源头治理、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借助信息化手段,逐步迈向高效能治理。  相似文献   

5.
现实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映射到网络社会。当前网络社会中“社会”的力量逐步强大,与此同时,政府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与“社会”相比,“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产生这种失衡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社会矛盾集聚,社会信任降低,政府缺乏网络执政力所导致的,因而网络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治理既要改善现实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也应实现从网络管制到网络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方向和新命题,也对提升社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特别是完善基层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和现实支撑,是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第一线,更是信息传播、舆情形成、舆论引导的最前沿。鉴于此,在深刻认识基层社区社会舆情传播具有场域全覆盖、途径多方位、方式宽领域等特殊形式基础上,全面把握基层社区社会舆情表现出的小散点特征、生活化特点和多样性特色,针对性做好基层社区社会舆情的“导向”“方向”“动向”“风向”“取向”等合理引导和有效应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在稳定社会心态、凝聚思想共识、服务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功能,为提升社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社区舆情环境,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7.
新型数字社会形态的构建及其持续崛起,为智能化舆情资源的流通提供了庞大市场。同时,智能化舆情因其对政治系统的作用力、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力而与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可能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增加不良意识形态的社会显示度并可能诱发数字殖民风险、在微舆论场中导致群体情感的极化效应并容易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风险。然而,智能化舆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过程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情感逻辑,且基本贯穿于智能化舆情和意识形态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因此,应在对智能化舆情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优化“元治理”格局并以制度完善抑制不良资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力度、强化社会心态治理效能并提升用户群体负面情绪的疏导效果等治理策略,将有助于探索有效治理智能化舆情风险并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水平的善治良方。  相似文献   

8.
张杨 《国际公关》2024,(4):8-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参与逐渐成为影响现代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舆情参与是指公众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舆论表达、政策讨论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行为。在现代基层公共管理中,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关注网络舆情参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基层公共管理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公共决策、政策执行和公众参与的影响,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形势下,社会组织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现实治理实践中,其功能发挥却面临诸多障碍。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实地调查,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参与结构、参与方式、参与领域、参与群体等方面,探究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政府层面、居民层面、自身层面遭遇的现实困境。提出社会组织需要通过政府、社区、居民转变理念,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参与机制,健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具体路径来实现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年以来CSSCI来源期刊中有关政府治理方面的文献搜索结果,对近十年政府治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聚类分析、多维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对现有研究的核心领域进行归纳总结。政府治理的核心研究领域有政府治理模式、地方政府治理、政府治理中的职能转变、网络环境下的政府治理以及国外治理经验的借鉴等。通过对核心研究领域的特点分析,提出未来政府治理研究应该在政府治理的系统化、基于网络的政府治理研究、治理主体的互动机制、社会参与等领域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对政府社会管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当前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治理观念滞后,管理方法不科学;信息公开不及时;法治理念失范,法律条文规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更新治理观念,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及时公开信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法治建设,净化"网络环境"是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引导已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关键问题,它既回应了党和国家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部署,也是化解重大风险矛盾的应然之举,更是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的现实需要.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引导的现实样态出发,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引导的主体利益诉求规律、话语表达序变规律、舆情演化涨跌规律,构建"监测预警—议程设置—话语生成—干预引导"一体联动的创新机制,有助于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引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舆情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政治参与模式,为现代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条件。网络是现代社会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工具和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是政治社会化得到充分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在新媒体时代,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网络舆情,以娴熟的技巧应对网络舆情,加强网管队伍建设,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我国网络空间舆情的防控和治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互联网本质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以互联网舆情的自组织演化为视角,运用AMOS和SPSS软件对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进行实证调研,并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均对网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倡导的舆论导向、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意见领袖的舆论观点、网民以及第三方力量的介入都将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基于我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舆情防控经验,自组织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强化媒体协作关系、保持舆情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注重引领网络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规避风险,是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公共权力为主导"是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以公共权力运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外部性三个维度检视当前的网络舆情治理实践,可以发现,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合法性不足、治理效力不足和网络渠道阻塞三重风险。这主要源于网络舆情治理法规的完备性、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性、治理主体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对此,应完善以公共权力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并将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以体系化力量应对网络舆情治理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加持的快信息时代,重大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给国家治理带来危害,包括加剧公共治理难度、弱化公众理性思考力、导致舆论监督失焦等。泛道德化是思维、环境、机制等多方面要素在网络舆论场中互相影响的产物,其表征为当事人身份标签化、叙述表达偏见化、评价标尺非理性化、情绪抒发负面化等。公众心态受失德事件引发、媒介推波助澜而走向群体“极化”,技术机制的缺陷造成网络舆论的弱把关,最终形成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现象。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纳入公众参与、增强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包括:增强治理主体多元化,寻求泛道德化舆情治理的价值共识;搭建多元主体德育交流平台,建立泛道德化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智能化道德引领平台,合理开拓泛道德化舆情治理中的技术赋能。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舆情在地方政府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公众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广泛平台的同时,也使地方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在整合舆情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舆情对地方政府的挑战以及地方政府相应采取的措施。本文的结论是网络舆情并不可怕,但要正视它的作用并作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8.
基层政府是主导乡村基层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主体。基于“强政府与强杜会”的治理理念,以X市Q镇为调研案例,以“动员—服务—互信—共治”为研究思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行为。研究表明,Q镇政府在推进乡村治理进程中面临着多元主体存在认知和行为偏差、政府回应与治理诉求有所失衡、治理主体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立足于简政放权、价值共识、民主协商、利益聚合等因素,提出相对应的基层政府行为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基层政府治理效能,建构基层社会集体治理网络,促推基层政府和社会主体的协同共治和互进互促。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新形式在我国有着特殊之处和研究价值。加强对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并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和管理,是当前社会治理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也是促进网络社会参与、提高社会认同、维护社会安全的必然选择。而客观分析当前网络舆情的治理状况,为提出合理对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划分舆情风险等级,构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舆情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舆情风险等级为“二级(比较严重)”,与此前专家对这次舆情的评定相吻合.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的现实困境,从卫生体制、网民、政府、媒介四个评价指标提出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