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矛盾修辞现象是古今汉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矛盾修辞法是这种语言现象简明扼要名正言顺的称谓 ,它有字面上语义矛盾的词句结构和深厚意蕴两个主要特征。矛盾修辞现象也是人类语言共有的现象 ,国外已形成较完整的矛盾修辞法理论。比较汉语和英语的矛盾修辞法理论 ,两者大同小异 ,在结构上有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颜色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汉、英语言中举足轻重,相关的修辞表达更是丰富多彩。文章对汉英色彩词汇的修辞文化差异,特别就比喻手法中的色彩词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修辞魅力,并指出对英语教学与翻译实践极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语表达中"可笑的误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lapropism,即“可笑的误用”,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虽然迄今很少有辞书和修辞著述论及,然而它却是英语表达中常见的一种用词错误现象,本文将简述其来源并分析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及其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颜色词在汉、英语言中举足轻重,相关修辞表达更是丰富多彩。文章从明喻、暗喻、借喻、夸张、通感、象征等修辞角度对汉英颜色词加以较为详细的比较和探讨,剖析并例证了它们在两种语言中修辞功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在俄语中.同音异义词的运用十分广泛.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这一语言现象运用于不同体裁的作品如小说、诗歌、对话、谜语、笑话等等中,能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言运用中的各种修辞手段,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即修辞是人们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往往受制于特定的客观存在——语言环境。各种修辞手段都是语言在客观现实生活运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那么它也只有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客观事物在文章中所处的特定语境、主旨,才能产生其所蕴含的艺术化的效果。在运用语言实现修辞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往往有着特殊的修辞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了英语语言变异中词汇变异和书写变异所产生的视觉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词义应当包括概念义和特征义两个方面,名词的特征义正是“程度副词+名词”这一非规则语法结构得以成立的语义基础。文章还认为,“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修辞现象,这种转类的修辞手段具有使语言更生动、活泼、幽默和简练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简论词语修辞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语修辞是修辞的基础。词语修辞的特征,应框限在语言本体范围之内。其中的“语法化”更能反映语言内部的一种规律性,其走向代表了语言发展愈来愈趋于结构形式严密系统化,从而使之具有更严格的规定性;还有“修辞化”现象,首先应注意词类活用,即尽可能多地调动各样的语言单位进入述谓性词语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我们目前只能将这种现象称为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介绍壮语的两类修辞法:一类是正常的修辞,这种方法是在合乎语言规范的前提下,有效地调动语言的各种因素,使语言表达上获得常规的效果.另一类是超常修辞,这种方法,它故意对语言的基本规则或者特点进行偏离、违规,使语言的内容、形式以及逻辑获得超过一般规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X-门"来源于英语的"X-gate"。从形态、语义、组合能力、造句功能以及"-gate"和"-门"的角色角度对"X-gate"和"X-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共性是:①"X-gate"和"X-门"中"X"的构成都可以是名词成分且数量很多,同时还都可以是动词;②在语义上均用来表示消极意义;③组合能力相同,造句功能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异是:①"X-门"中的"X"可以是形容词,但"X-gate"中却不能。②汉语"-门"比英语"-gate"使用范围更广;③"-gate"已成为真正的构词后缀,而"-门"只是类词缀。  相似文献   

12.
阜宁方言程度副词“象话”存在着与普通话形容词“象话”截然对立的句法、语义特点。它经历了如下语法化历程:补状句法移位、从突显摹状到突显锚程的认知侧重转向、“话”的语义虚化和语音弱化、“象”与“话”的边界消失、短语词化。在这个语法化过程中类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一件商代帝辛时期的青铜方鼎《 方鼎》铭文中的"返"字为出发点,调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反、返"二字的使用情况,对过去一直认为是古今字的"反"、"返"二字的关系重新进行了考察,指出表示"返回"义的"返"字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同时还借同音的"反"字表示"返回"义,"返"并非"反"的后起字,在表示"返回"这个意义上,二者应是通假关系。文章的研究可以纠正《古代汉语》教材仅依据传世文献用字将"反、返"二字视为古今字的错误看法,有利于指导古代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4.
"宪政"是否有一种"主义",目前在国内尚存争议,但从思想史或概念史的角度去审视"宪政"的英文对应词"constitutionalism",在"制度"和"思想史"两种维度上将"constitutionalism"分别译为"宪政"和"宪政主义"既科学合理,也符合学界的一贯用法。并且,理解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宪政主义也能辨识作为制度实践的"宪政"在我国政治或法律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5.
《尔雅·释言》“窕,肆也;肆,力也”条,历来学者对其中的“窕”、“肆”的词义有不同解释。从文献和《尔雅》体例上看,“窕”训“肆”,应解为“深、空隙”义,“肆,力也”的“肆”应解为“勤劳”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的概念是一个富有理性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儒、墨、道、法诸家均然。但百家所论之"道"的涵义各不相同。儒家的"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功能于一体的本体性概念,有多种涵义,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是人生的根本原则、政治的最高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儒家之"德",是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儒家思想逻辑中,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道"是根本之德,是"体","德"是道之体现,是用。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儒学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仁"与其他德目(如义、礼、智、信、和、敬等)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体用关系。仁是道之体,义、礼、智、信、和、敬等是道之用。历代儒家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就根本之道而言,都指仁道。但对体现"仁"道的"常德",认识不尽一致,有四维、五行、六德、八德诸说。文章认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的价值视野而言,还是以"一道(仁道)五德(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比较恰当。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与道德失落,正在呼唤儒学的核心价值。作为"以道自任"的儒者,应该自觉承担起弘道责任,为弘扬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为建设民主文明、多元和谐的的未来世界而克尽其责!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19.
读宋诗札记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诗"交交园屋深"句之"交交"非状鸟声,而是枝叶交接覆盖之意;又其《思王逢原三首》(其三)"鹰隼奋飞凰羽短"句之"鹰隼"非喻奸邪小人,而是用来赞美好友王令才智之卓异;王安国《游庐山宿栖贤寺》诗"披裘起坐兴绸缪"句之"绸缪"非谓关紧门窗,乃形容情殷意长。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性认识的核心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初始内涵需要回到现代起始理论“表现说”下的“审美形式”思想中去考察。审美形式创造并非作家心灵的纯然表现,而体现为一种“反思性直觉”的创造方式,它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内涵。审美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主体性”、“关系性”、“话语性”构成了审美形式认识的三个层次,而“关系性”既是审美形式的主体性和话语性中介,也是审美形式认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