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出相互指涉的互文性关系。笔者认为,台湾"后新电影"运动以"原画复现"的形式映现出"新电影"的艺术探索印痕,并以新生代的成长叙事表征着"新电影"的文化内蕴。台湾"后新电影"导演深受"新电影"导演创作观念的影响,体现为魏德圣、戴立忍、钮承泽、陈怀恩等导演对"新电影"核心导演创作经验的承续。台湾"后新电影"的"太超过世代"意义,体现为新生代导演在承续"新电影"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对"新电影"美学的整体超越。本文通过梳理三十年间台湾"新电影""后新电影"运动传承与流变的历史脉络,深入探析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美学经验的同异,以期为当代台湾艺术电影研究视野的拓展及当下"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提供成果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中国许多影片缺乏市场竞争力,原因之一是长期忽视了对电影观众心理的研究。现代电影的重心已明显地从电影文本转向电影观众本身,这就是“观众论”,其研究重点是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心理和结构。在经济规律支配影片发行市场的今天,应当重视电影观众的研究,探讨电影观众的内涵、层次,探讨电影观众的多种心理和观众心理对电影发展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影的文献价值与艺术品位--谈新生代电影的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影魅力在于物像的仿真性与叙事的虚构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场。新生代影片在“物像”和“叙事”上均遵循逼近“真实”的原则,影片执着于对“个体意识”的真实表达,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放逐了电影的想象空间和审美功能,与观众的观影心理形成内在矛盾,影片及其文化意义在客观上成为一种无法与观众交流的独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影坛上,谢晋是跨越时间最长、观众覆盖面最广的导演,从1948年担任《哑妻》助理导演直到今年,他的创作生涯长达60年,基本上与新中国的历史同步,经历了新中国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新时期和后新时期等历史阶段;他一生为我们奉献出36部影片,他的电影观众人次在中国电影史上不但绝无仅有,而且完全可能再无来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电影不仅在影片摄制上努力模仿和借鉴卓别林,在"观念"层面上同样受到卓别林的深刻影响。卓别林"电影将成为人类之写真"和电影"归根结底都不过是一种对人的认识"的观念,让中国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认识到电影应该表现真实的社会人生,认识到电影应该关注和描写人,促使中国电影观念在"现代"层面上前进一大步;卓别林喜剧片注重"有艺术价值的滑稽",又让中国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懂得滑稽喜剧片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这些认识,对于中国早期影坛建构现代民族电影和电影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观众研究、文化研究和非主流美学研究等方面论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中存在的一种关注个体和尊重差异的精神趋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将电影研究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联系起来,探索观众的多元认知,质询电影"再现"的真伪,鼓励文本的多样阅读和互文本的"对话"关系,并尽可能地尊重他者和另类群体在电影表意中的声音,向欺骗性的和支配性的电影结构和观念发难。  相似文献   

7.
盗版是世界范围的共性问题,从音像制品、书籍、软件到影视创作都共同遭受到盗版的伤害,中国电影盗版的问题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盗版问题说明影片观众队伍巨大,而我们对必要观众需求的分析欠缺;中国电影的放映与副产品开发的能力很弱,宏观筹划与协调还没有形成规矩,再加上票价过高和违背市场原则的影响,使得盗版现象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并开始逐步拓展。虽然西方电影美学和中国电影美学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美学传统的差异,其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因此,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不应是西方电影美学的简单移植,而应在学习借鉴之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和中国电影理论的传统,使之能更好地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此,既要深入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不能忽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关于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又要从理论上认真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所积累的各种美学经验,并深入探讨其创作规律。同时,还要认真研究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把握观众观影时的审美心理变化,分析那些能吸引和打动观众的优秀影片在美学上的成功之处,总结出其中的创作规律,并深入研究电影美感如何在观众(审美主体)和影片(审美客体)的融合统一中产生。随着接受美学的引入,观众的先在结构、期待视野及观众反应批评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也都构成了研究的内容。另外,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建构一方面需要从域外引进各种基础理论,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从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充分重视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学术积累,从而使中国电影美学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有机衔接起来,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的电影口述史研究还处于"电影人口述史"阶段,这与从更民主角度进行历史书写的口述史学科品格还有一定的距离。尽管在史料采集、留存等技术路线上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如何将"口述史料"转化为"口述史学",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与深入的必要。21世纪初汤姆·斯坦普尔的"观众口述史"研究,基于普通观众电影记忆视角的旨趣,凸显了"口述史"的"人民性"特征;自下而上的历史书写策略,又避免了"口述史"仅作为"史料"存在的情况。对它的引介、梳理与思考,可以为国内从"电影人口述史"走向更深入的电影口述史学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就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其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在体制中坚持了自我的艺术表达和关学观念,很好地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的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标本。  相似文献   

11.
以游记或观光记录式的语汇来描述电影以及观影经验,是中国早期电影评论与电影广告的常见策略。以这种策略完成的电影评论和广告,透露出早期中国电影观众在放映活动中以本土经验描述并接纳电影这一新型媒介与感知形式的倾向。早期电影放映活动引发的美学变迁,即表现为电影引发的时间感、空间感和速度感的变迁。电影放映活动提供了有关"虚拟旅行"的经验,引发了中国早期电影观众的兴趣、好奇心与激情,并具有商业和文化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左岸派"电影在世界观、作者电影的纯粹性、心理领域和新型的观众理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探索,为艺术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4.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和广告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译入语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度.以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递、激发观众的观看欲等功能为目的,译者应当采取直译、意译、补译或创译的电影篇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与其说《盲井》讲述了两个坏人如何谋财害命最终咎由自取的故事,不如说它展示的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真实反映生活、让观众感知社会的真实存在,是1949年以后大陆主流电影的痼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从不同领域和角度,不约而同地打破了以往那种以伪生活建构伪电影的"传统艺术"。以《盲井》为例可以看到,这种"打破"的努力和过程,还是本土化叙事的回归,以及对形成人物性格逻辑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反思批判,进而追问的是中国社会道德体系崩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马楠楠 《南都学坛》2012,32(4):132-133
<正>一、李玉电影之悄然转变:从边缘小众到主流大众李玉第一部长故事片《今年夏天》表现的是一直以来被压抑的女同性恋群体,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在这部低成本电影中,李玉以纪录片的风格,真实、细腻地呈现了女同性恋的内心世界。影片虽然题材敏感,但是没有丝毫的猎奇和噱头,而是从主人公的内心出  相似文献   

17.
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角度,新中国电影60年叙事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单纯的社会主义现实叙事”,“极端的政治权力话语叙事”和“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的新电影叙事”。三个历史时期的叙事嬗变表明,电影叙事的辉煌与繁荣,与电影叙事中的主体及其主体间性保持动态平衡、和谐互动的良性循环状态密不可分。其中代表国家叙事层面的权力-机构主体,其对叙事-创作主体的叙事创新与追求和接受-观众主体的趣味与反馈具有主导性的支配作用,是构筑新中国电影叙事总体风貌和主导模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韩国新电影"与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平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新电影"和中国电影"新生代"二者尽管外部形态迥异,但却具有相通的内在旨趣,即都呈现出边缘书写和主流皈依的分化态势.而大致相仿的社会文化语境及创作主体选择的个性化则是导致这种创作状况的主要因由.  相似文献   

19.
"真实电视"之所以成为"真实电视",赤裸裸的展示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主要的收视兴奋点甚至来自人性的弱点、阴暗面的揭露)是其核心理念,而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价值观相去甚远,"真实"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抑或根本就是打着真实的幌子,给观众提供的仍然是一个通过剪辑、加工和选择的虚拟世界?要让观众在电视机前欣赏与分享别人人性中的丑恶,以看到别人受伤害为乐,这无疑是与讲求诚信、宽容、合作、和平共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是相违背的,也不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心理.打着真实的幌子,攫取巨大的商业利益才是"真实电视"的真实面目."真实电视"要在中国生存和发展,怎样在收视率与伦理性、娱乐性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一种文化的平衡,这是国内电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是指新生代导演以广大的西部地区作为故事发生背景所拍摄的影片.自1995年章明的<巫山云雨>始至今,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已经有三四十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的兴起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新生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新生代导演所面对的社会语境以及中国西部的电影创作传统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