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墨西哥具有多语言、多民族的特点,除了西班牙语是国家通用语,还有62种土著语言。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初期推行的西班牙语化政策导致大量印第安语言消亡。20世纪70年代印第安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他们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来,促使墨西哥政府接受国内多语言、多文化的现实,并调整了印第安族群的双语教育政策。民族整合进程中,杂交型文化的形成、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天主教的传播均构成印第安族群国族认同形成的促进因素。墨西哥由于成功处理了统一性和多元化的关系,使印第安族群在民族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国族认同的维系与巩固。  相似文献   

2.
墨西哥民族构成复杂,且拥有拉美诸国中种类最为繁多的土著语言。作为国家通用语的西班牙语在促进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墨西哥政府强制推行西班牙语导致大量土著语言消亡,墨西哥的语言发展史就是西班牙语和各土著语言交织作用,寻求平衡发展的历史。随着印第安人民族意识觉醒,墨西哥土著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在积极倡导保护少数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全球背景下,墨西哥政府调整了其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然而,建国初期开展的过渡性双语教育带来的影响使得后期双语双文化教育政策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3.
美国土著漂依布鲁艺术文化与中国远古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中国经西伯利亚,横穿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大陆的.现存的印第安文化尚能见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印第安人原始宗教崇拜中的"萨满"形象可从中国早期艺术如青铜器纹饰中找到根据.印第安人的早期建筑、陶器也与中国半坡原始文化中的建筑、陶器相类似。由此可以猜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与美国土著印第安人拥有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4.
印第安纳瓦尔人(Nahua)最初生活在今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地区,约公元500年前后从犹他-阿兹特克语系人群中分离出来,迁徙至墨西哥中部。自定居于墨西哥盆地及周边地区之后,纳瓦尔人逐渐发展成为墨西哥中部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创造了包括阿兹特克文明在内的灿烂文化。生活在巴尔萨斯河上游地区的纳瓦尔民间艺人运用树皮纸这种古老的书写记录媒介创造了阿玛迪绘画艺术,这种由市场所催生的新民间艺术具有三大特性,即市场导向性、朴素性和民族性。然而,集这三种特性于一身的阿玛迪艺术其实是极其脆弱的。通过外来者对其他文化的窥视而建立起来,这样的艺术很容易就分崩离析。正如对阿玛迪绘画的回顾审视所展现出来的,土著的艺术表达可以挑战西方艺术类别所施加的限制,阿玛迪艺人们用艺术进行政治抗议的出现证明了土著艺术家具有其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5.
巴西目前有土著印第安人25万,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居住保留地,保持着特有的文化习俗。近年来,现代文明对各土著部落不断侵扰,与当地土著文化发生冲突,致使许多印第安人青年精神迷惘,甚至出现自杀现象。巴西政府曾颁布了许多法令,保护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正常生存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包容之中。 不久前,我到巴西,征得当地官员同意,住进一户土著印第安人家。 贵客来了吃“尤咖” 这家主人叫拉扎尼。他得知我从遥远东方的中国而来,欢喜得又蹦又跳,猛地捂住我的脖颈。幸得一位巴西朋友劝阻,我才被解了围,额上被吓得泛出几珠冷汗。 那里的人几乎都不吃早饭,午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多民族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文学(包括多元的诗歌),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白人文化、白人文学,因为他们的国语是白人使用的英语.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学史(包括诗歌史)都是从白人角度来写的,如同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从汉人角度用汉语来写的一样.印第安人被白人赶到偏僻的“保留地”里,很难受到文化教育,因此很少有机会用他们的语言或英语写他们的美国(本来就是他们的故土)史和他们的美国文学史;迁移到美国去的犹太人没有受到希特勒对他们的那种残酷迫害,也没有受到黑人或印第安人所受到的那种压迫歧视,虽然他们从犹太人的心理和角度创作文学,但是他们由于同属白种人而往往被列入白人作家的行列时显得很自然.几乎同时与白人殖民者到达北美的非洲黑人沦为终身奴隶,和土著印第安人一样受到虐待,但白人强制他们干苦活,他们势必被掺杂在白人社会里,而不是象印第安人那样被圈在与世隔绝的“保留地”里,固而有了运用英语创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8.
"被偷走的一代"是澳大利亚同化政策的产物和实现同化澳大利亚土著的重要内容.从其源起、发展和结束可以看出:建立在"白澳思想"上的澳大利亚同化政策失败的必然性,以及顺应自身社会和文化环境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探讨了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追寻族裔文化身份的主题.厄德里齐在表述当代印第安人回归部族传统的强烈愿望的同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回归传统的失败及向白人文化的妥协,再现了《道斯法案》下保留区内处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处境,也揭示出了印第安部族的未来生存之路,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守本部族的传统,维护本族裔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访墨散记     
(一) 今年二月初,我应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政治社会系和大学界墨中友好协会的邀请,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参加中国文化节,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解放后我国的民族政策,并会见了不少热情友好的墨西哥朋友包括墨西哥的印第安渔民。 墨西哥是西半球的文明古国。早在十五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已经世代居住在  相似文献   

11.
徐世澄 《21世纪》2000,(3):42-43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的文明古国,是灿烂的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的摇篮。墨西哥印第安人留下的宏伟壮观的金字塔古迹、精巧绝伦的太阳石阿兹特克日历、费人猜想的象形文字、粗犷洒脱的浮雕、含意深邃的壁画,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了墨西哥印第安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是墨西哥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巨大贡献的历史见证。举世闻名的墨西哥壁画到墨西哥城及墨西哥其他大城市访问的人,无不为遍布全城的一些公共建筑物上的巨幅壁画赞叹不已。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城南,有一所拉美规模最大的大学——墨西哥自治大学(简称“墨大”)。墨大的许…  相似文献   

12.
小说《日诞之地》是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代表作,蕴含着深厚的印第安文化。莫马迪在小说中生动描述了印第安狩猎、农耕文化,玉米舞、太阳舞、颂歌、奔跑仪式以及"神圣环形",这些传统文化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及对和谐的诉求;莫马迪将印第安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主人公阿韦尔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指出切断了与部落土地和文化的关联所致的疏离感是导致当代印第安人精神困惑的根源,只有回归土地、遵循部落传统,印第安人才能消除无根状态,重构身份和自我;小说所揭示的印第安文化对于面临生态困境和精神危机的当代人具有警醒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宗教历史中,印第安人土著宗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由于白人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的边缘化,以及同化政策。同样作为北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印第安人土著宗教从不为人认可。本文试图论述国内外对于北美易洛魁人宗教的研究动态,使读者了解易洛魁人宗教信仰,深化对于美国宗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和探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京剧现代戏"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充分肯定它们在当代戏曲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美国原住民的称谓问题,围绕着“美国印第安人”和“土著美国人”这两个词产生激烈的争议。在分析这两个词的源起以及赞成和反对使用的理由后,我们认为,用特定的印第安部落成员身份来称呼美国印第安人是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6.
北美土著文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美国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土著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的长篇小说《爱药》是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杰作。《爱药》中蕴涵着独特的女性生态文化,其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有着巨大的差异,书中女主人公玛丽、露露等典型的印第安女性具有强大的女性复原力量,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洲大陆,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建民族自信,真正回归自然,回归印第安独特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7.
超越文化掮客,成为旅游名人,藉此以族群身份为底纹,向旅游者展示族群文化或个人魅力,进而实现名利双收或以名达利,是丽江旅游文化一大特色.通过对旅游名人进行"世界名人、职业土著、村夫野老"的阶序性分类与民族志描述,以此透视旅游情境下"主-客"关系的非常规类型,并作出反思性的人类学解读.  相似文献   

18.
从深层生态批评中的"生态自我"视角分析《痕迹》中环境与身份的联系,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心怀万物平等观念,坚守族裔文化传统的印第安人展示的是一个宽泛、有深度的"生态大我",而切断了与地域环境的关联,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印第安人实现的是非生态的"小我",从而导致身份和精神危机,地域环境和文化元素与印第安人的本土身份建构紧密关联,印第安人的土地情是其深层自我的体现;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传统印第安女性与自然的认同关系和其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们从自然和动物身上获得力量和保护能力,颠覆了西方文化中的男权思想和传统性别意识,坚守土地,抗击环境种族主义,堪称"土地母亲"。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西尔科创作的关切内容从最初的民族主义演进成一种融合观。这种转变在于,作家的视域不再局限于土著文化本身,也开始关注其他族裔、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危机。同时,她的创作博采西方文化的元素,如诺斯替主义,来探寻其与印第安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在其第三部小说《沙丘花园》中,西尔科在诺斯替主义的启示下,找到土著文化与之的契合点,并通过对传统基督教教义的颠覆及对诺斯替主义的重新肯定,将诺斯替主义转化为印第安文化中拯救的精神动力,从而实现其世界融合观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西尔科的长篇小说《典礼》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是印第安作家关注的共同主题.西尔科结合文化身份的"特性"与"建构"之双重含义,探讨了复兴民族传统和重构文化身份的问题,通过主人公治疗精神创伤、回归部落文明和重温部落仪式的经历,揭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对于身份探求的重要性.作品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种族指出生存的必由之路,即维护族裔文化,回归部落传统,正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