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由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中的诸多问题,制约了我国文化科技政策的效用发挥,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第一,完善文化科技政策体系,为文化科技发展提供系统制度保障;第二,提升文化科技政策强制力;第三,引入第三方独立的政策评估机构,建立完善的政策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2.
科技政策评估的内涵与评估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政策评估是科技政策制定与完善的必要环节,完善的科技政策评估可以推动科技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但是,目前科技政策评估的内涵和评估框架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研究。本文就是围绕着这两点开展研究,特别是在科技政策评估内涵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政策评估的三个可操作性的评估框架,并设计了此框架下的总体指标。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科技管理改革背景下,科技创新政策评估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创新主体和科技界等方面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通过文献考察、调查分析和案例研究发现,国外关于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在政策评估框架、方法和指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对中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研究认为,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理论方法不完善、评估范式缺失制约了评估实践发展,因此,加强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构,应是下一步中国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政策是塑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重庆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是推动重庆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科学技术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报告》分析框架,选取“十三五”时期重庆、浙江、天津、广东4省市共计170份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开展纵向和横向比较。结果发现:重庆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重心在要素及主体政策;问题为人才流动管理政策有待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设力度不够,区域创新政策与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协同度有待提升,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存在政策空白,专利促进政策建设不足等。基于以上分析,结合重庆实际,从整体规划与政策优化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策学习是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政策协调实际上是政策参与者通过政策学习实现政策融合的过程和结果。中国地方公共政策不协调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科技政策与气候政策的协调问题具有代表性。运用政策学习的理论框架,分析武汉市低碳试点中科技政策和气候政策的学习历程,发现武汉政策参与者的学习主要是对外部经验的学习,尚处于初级阶段,学习的平台也比较欠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政策网络,促进政策信念的学习,创新运用政策工具,开展低碳技术政策评估。  相似文献   

6.
全球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和技术竞争不断升温,双碳转型对中国而言既是承担大国责任、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实现国家能源安全自主的历史性机遇,也会给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系统带来巨大挑战。能源转型过程在较长时期内面临绿色、经济、安全的多目标权衡?“不可能三角”问题,为此有必要构建“1+N”双碳政策体系,以克服单个减排政策的局限性。而构建完善双碳“1+N”政策体系需要把握其内在特征:多政策交互、主体微观特征丰富、转型风险复杂,把握内在特征是构建政策体系的关键问题。综述关键问题领域的研究进展,按照政策实证评估和政策仿真两条方法论主线,提出只有通过事后评估与事前仿真、传统研究方法和大数据等新型研究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构建、完善双碳“1+N”政策体系,推动平稳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在双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策评估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政策评估机制体现了政策评估的科学性与公共性之间的某种均衡,这种均衡客观上要求我国的政策评估理论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构建多元、复合的政策评估主体,充分考虑政策的可评估性问题,重构政策评估的标准和指标,注重政策评估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是昆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科技政策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对科技政策体系现状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了昆明市30多年来科技政策制定的特点,经过与先进城市的横向对比,找出昆明市在制定科技政策的思路、范围和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昆明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角度,理清了创新型城市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十二五"时期昆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并对如何加强与完善昆明科技政策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创新政策是科技政策演变的一个重要方向,以部门创新体系概念为基础,使得主要国家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产业创新政策符合技术创新成长规律,能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问题,提高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因而值得相关部门重视。产业创新政策是在产业政策引导下,推动创新政策适应于特定的技术和产业结构环境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政策科学的知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现代政策科学经历了从“政策科学运动”到“政策分析运动”的历史演变。如果对这一演变的学术积累进行系统的整理,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政策科学的知识体系。大致说来,这一知识体系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对政策的性质、结构、过程与发展进行系统的科学阐释的政策理论知识;二是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进行分析评估的政策方法知识;三是对政策的实际构建、信息处理、计划管理等等进行探索的政策应用知识。三个方面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1.
风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和主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风险理论的发展是与风险社会现实的加剧分不开的,今天的科技进步正成为风险社会产生的根源。现代技术风险的危害表现在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及人自身的压抑与统治等多方面。面对技术风险,需要建立科学的技术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机制,更需要对技术发展进行科技政策的调控,这种调控包括科技政策的统筹、科技政策的调整、科技评审的政策导向及科技评价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控能促进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政策科学方法论的范式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传统政策科学方法论受到了越来越严厉的批评。围绕回到拉斯威尔“民主的政策科学”这一中心议题,新的政策研究范式、方法和途径不断涌现。这些新兴理论在方法论上,不仅对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学说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政策研究中的客观实在假设、基础理论和方法都提出了最为激烈的批评,从根本上动摇了实证主义政策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曾经一度被视为政策科学方法论基石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也因此被一种外延更为宽泛的社会合理性理论所取代,这种政策研究方法论上的范式转向,最终导致了“政策科学”向“政策研究”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政策思想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策一般论,即邓小平关于政策的作用、功能、本质、特征、结构等问题的基本观点;第二层次是政策过程论,即邓小平关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稳定、发展等过程的分析和论述;第三层次是现实政策论,即邓小平关于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具体政策主张。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革命力量。政府对科技进步起着积极的引导和补充作用。税收作为国家最强有力的政策工具之一 ,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还有一些制约科技进步的因素有待改进。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对策选择包括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健全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导向机制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科学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概念 ,对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研究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对技术政策研究较多、科学政策研究较少 ,没有形成强大的专业化研究队伍 ,以及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科技政策研究需要重视的几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度集中-军事工业导向制”是苏联科技政策的主要模式,通过对影响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经济、社会、思想背景和政策决定等因素的分析,对该模式从萌芽阶段到改革阶段演变过程的梳理,重点考察经济、社会和科技体制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所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处于转型期中国科技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眼中的科学是科学技术,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本.康有为的科学观偏重于科学的应用价值.梁启超强调科学的深层结构是科学方法,但他对科学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他把科学的实践所造成的灾难看成是科学的滥用.他赞赏科学的精神价值,但找不到这种求真的精神价值与中国求善的理想人格价值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中国新近出台的科学和技术政策自然成为各国研究者、决策者观察分析中国的焦点。日本学者近期研究评述中国科学和技术政策的视点集中于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战略、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官产学合作政策等。日本学者对中国科学和技术政策的善意的、建设性的评述,为中国科学和技术政策的创新提供了启发性的观察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