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公共产品模型和成本函数理论,建立最优化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成本函数模型,以劳动力、固定资本、化肥投入作为农业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灌溉设施、等外公路对1995-2011年我国省际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设施和等外公路的建设对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有正向促进作用,农业生产成本对灌溉设施、等外公路的弹性系数均为正;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灌溉设施的影响呈增长趋势,而等外公路的影响先增后减。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1年我国农业投入的31省市截面相关数据,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将其转化为双对数形式,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后退法逐步剔除检验不显著变量,对当年农业总产值与相应农业投入数据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2011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农药、化肥与农村用电量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显著,农村用电量指标反映了农用机械总动力、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水平,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利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1998—2018年面板数据建立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就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具体影响路径看,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农业要素投入在该影响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其中,劳动和土地要素投入的中介效应显著为正,资本要素投入的中介效应显著为负;城乡二元结构对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对直接路径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从而弱化了劳动要素投入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和资本要素投入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同时也强化了土地要素投入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根据1978~2008年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资实际价格)投入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DEA实证分析后发现:生产要素投入存在着技术相对有效而规模效率缺乏,即我国农业已渐呈现高能耗高投入而低产出低效率的发展趋势。为此,要切实加强以节能减排为主的技术创新和以耕地、水利等要素保质保量投入的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综合产出效率的提高,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要素禀赋变化和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农户对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做出适应性调整,进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基于扩展的Cobb-Douglas函数,构建要素配置比例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弹性系数,并以玉米为例实证检验了要素配置比例变化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减少劳动投入,增加化肥、机械等投入,配置在单位劳动上的物质技术装备得到明显改善,要素配置比例调整有效促进了玉米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全国层面,化肥-劳动配比弹性系数显著为正,对玉米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改善种子-劳动配比、机械-劳动配比也可以提升玉米劳动生产率。在产区层面,华北产区化肥、种子、机械、农药四种要素与劳动的配比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东北产区农药-劳动配比弹性系数为负;西南产区机械-劳动配比影响不显著。与劳动节约型要素相比,土地节约型要素与劳动配比的改善对玉米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这对全国和产区两个层面都适用。据此建议:一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尤其要注重要素之间的匹配、技术装备的集成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H县35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农业规模经营对农户化肥投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的扩大降低了样本农户在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投入水平,但参加分散经营的农民合作社却提高了样本农户在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投入水平。这揭示出当前我国农村不同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户在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投入水平的影响并不一致,以统一生产为基础的规模化经营更有利于降低农户的化肥投入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上述结论仅在与县城距离较近的农户样本中成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要鼓励农民合作社内部更高程度的统一生产经营;三要加强县域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业施肥新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7.
农业基础设施包括生产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两大类别。以2000~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验证农业基础设施对我国农业产出的影响。通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分析方法,具体衡量农业基础设施各项投入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通讯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水利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预期的高。农业基础设施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继续加大投资、优化结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维护,从而构成我国未来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考察各种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小,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支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供电设施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建立粮食生产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得出:农业劳动力作为粮食核心要素的地位不会改变;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要素;农用化肥仍然是粮食生产物质投入最重要的要素;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明显;农村用电量并未能提高粮食产量,相反可能存在一定的替代效用;自然灾害仍然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并非仅仅是"一次性"的效应,农业劳动力的输出和转移也未产生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服务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的生活服务性设施普遍不足,农村生产生活设施落后,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地方财政建设,发挥县级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