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一条先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再以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 蕴: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观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内容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它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精髓是独立自主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时至今日.该理论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面对错综复杂的营销传播环境和目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本土品牌可以把“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应用于营销实践,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3.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犹如茫茫大海的灯塔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在指引我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理论和思想所不能替代的。可以毫不隐晦地说,“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道路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但是,我们今天在享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具体分析“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把握,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在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下,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相似文献   

5.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把集体经  相似文献   

6.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把集体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作了系统阐述,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发展,对于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形成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龙堂 《南都学坛》2002,22(2):31-36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仍然坚持以大城市中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还未形成。长沙撤围前的“立三路线”时期,毛泽东仍未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从长沙撤围开始,毛泽东真正实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转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土地革命时期,蓬勃兴起的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中国苏维埃运动虽然基本上是依据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和模式而兴起的,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客观历史环境下,却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然而,正是由于苏维埃运动模式的影响,又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求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迟滞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直至1935年以后,随着中共政策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向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最终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为中国开辟了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王显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走向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下均略称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独特的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经过集体奋斗,是在经历了严重挫折并在实践...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上世纪初的军事策略.在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经济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农村包围城市”,正被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作为营销宝典.奉为圭臬。“农村包围城市”.指在自身力量有限的情形下.主攻并占据敌人实力薄弱的地区.在积蓄能与敌人抗衡的力量后,再与敌人正面交锋,杀回“敌占区”。强调的是”避实击虚”、”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钥,不仅可以从军事、战略以及获取民心等角度来研究其内涵和意义,也可以把其置于经济的视野下去理解。抗日战争结束前,中国共产党在部分农村站稳了脚跟,但还谈不上形成包围之势。1945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巩固了在农村的地位;通过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孤立城市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实施货币战,稳定了金融秩序;通过限制贸易,给城市制造了巨大困难。这种经济上的包围,对于严重依赖乡村的城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城市的重要原因。从经济角度审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可以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土地革命时期,蓬勃兴起的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中国苏维埃运动虽然基本上是依据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和模式而兴起的,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客观历史环境下,却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然而,正是由于苏维埃运动模式的影响,又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求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迟滞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直至1935年以后,随着中共政策由苏维埃工在共和国向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最终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本来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无需再争论的了。但是,杨福新同志撰文质疑:“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吗?”他并没有论述这条道路同世界革命的关系,显然是指中国革命问题而言的,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是不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以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椎的。作者说:“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斗争形式,走了不同的革命道路。”他把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道路划分为1927年前和1927年后两个阶段。他认为1927年前的“北伐战争就是以城市为中心,采取‘长驱直进和夺取大城市’的斗争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那种斗争形式是可行的。”作者引用了毛泽  相似文献   

14.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创立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的时间及其标志问题,近年来党史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从实际出发,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毛泽  相似文献   

15.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本形成时期,学术界已有各种不同意见。笔者认为,这一理论的基本形成时期在1927年初至1930年1月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问世这段时间。现简述理由于后。一、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本形成时期的上限定在1927年初的理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王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革命道路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相似文献   

17.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周恩来为首领导的南昌起义是全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光辉起点。他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特别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的科学论断,推动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从而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信把城市斗争看得比农村斗争更重要,没有明确地把小块红色政权与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联系起来,所以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的标志;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战争和战略问题》报告,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领农村,后夺取城市,明确地当作革命道路问题提了出来,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9.
只要对“包围”这一文本能突破日常的层面而注入普遍的意蕴,能突破既存的画面而着上时代的色彩,能除却历史的密码而替换现实的方程,那么“农村包围城市”在中国这一神秘、神奇而又神圣的国土上,就不但是当年的革命之路和今天的建设之路,也是成就任何大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综观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创新思想贯穿其各个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以及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论” ,及新民主主义时期提出的“三大法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