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闻传播中的生态传播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生态议题日益进入公众视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传播被提升到了一个重要高度,也必将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首先对生态传播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态予以厘清,其次主要考察我国新闻传播中生态传播的现状以及不同介质媒介的表现形态,最后阐述了新闻传媒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的新闻叙事表现出"为革命办报"、"集中领导"、"秘密发行"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当时革命环境下的产物,是革命媒介对当时生存环境的生态适应,是环境选择机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以"杭州飙车案"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形成的新媒介生态下,网络和报纸有着各自的传播形态与言论控制模式,是不同的权力、资源和资本所诉诸的空间,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同话语权的对抗性博弈与重新整合的过程."杭州飙车案"这一事件的新闻生产过程,说明新闻生产主体在不同的话语空间承担不同的角色;新闻制度是影响传统媒介的新闻生产的重要因素,在新媒介生态下新闻生产的变化与问题,引发学界对新闻事业角色与功能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表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为新闻传播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成功的新闻传播保障着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新闻传播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一,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并重的理念与方针;其二,全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和社会生态文明风尚的建构。环境新闻工作者肩负重大的社会使命,应有更好的科学意识和知识准备;应有良好的守法意识和法律修养;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指导下,探讨软新闻的汉英翻译,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译者在软新闻汉英翻译过程中居中心地位,需从翻译生态环境层面做出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转换选择。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的异常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考量着媒体的报道能力与报道水平,而媒体的新闻反应和报道表现又是其惯有新闻理念和运作特性的集中体现。文章以2013年四川纸媒中的暴雨报道为例,从具体的文本来反观新闻媒体如何在"异常性"事件面前体现"常态性"素质,保持新闻生态的平衡。研究发现:报道中存在信息有意突出与淡化、主题性报道和信息来源偏向等总体特征,新闻生态趋于失衡;而处于同一意识形态下的不同媒体则以具体报道上的异质性来占据各自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西部散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主要表现为对西部生态危机的展示和对生态理想的表现.西部散文生态意蕴的形成受到作家的生态体验、民族的生态文化、现代的生态思潮以及生态散文资源的影响.西部散文的生态意蕴通过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农业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确保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形态与模式.绿色农业外部性表现为生产的、单向的、持续性的外部经济特征,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不仅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表现在成本收益的不对等性.绿色农业发展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来自产业地位、行业特点、技术水平、宏观政策诸方面.因此,实现绿色农业外部性内部化要从财政补贴政策、生态补偿、生态资本运营,政府生态责任、生态环境保护补贴机制、环境保护税制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代芜湖开埠后的十余年间是口岸社会生态生成的关键阶段,《申报》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大量报道。在《申报》的新闻话语中,芜湖彼时的社会转型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申报》将这座内河口岸城市的治理无力、风气沉沦以及矛盾尖锐的多维面相呈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内容一方面为人们思考皖江流域近代转型表现出的社会症候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也为把握《申报》新闻话语特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职业理念是现代新闻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成分.中国新闻业改革已历经30年,通过分析其间新闻从业者在职业角色的自我塑造和完善过程中行为模式与专业规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以描绘目前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的发展轨迹.提高新闻职业化水准,则需讲求把关于责任的共同意识形态贯穿新闻活动实体,准确规定新闻工作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强调将新闻从业角色规定和角色规范内化为实际表现及角色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新闻舆论在反映现实、表达意向、引导公众的过程中存在着现实偏差。这一偏差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新闻舆论的载体——新闻事实反映客观的偏差;二是新闻舆论在形成过程中的偏差;三是受众在接受舆论引导时心理上的偏差。为扩大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有效实施社会控制和管理,现实生活中应努力消除这种偏差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的过程其实就是新闻选择的过程,选择贯穿了新闻传播的始终。可以说新闻报道是选择的产物.不同的媒体定位会表现为不同的新闻选择,反过来新闻选择又造就了媒体的鲜明个性和特征,新闻角度和报道方式的选择是媒体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本文拟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为例探讨新闻选择在电视新闻节目生产流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的美学要求应追求真、善、美的标准.所谓真,不仅仅是生活真实,也应在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下,追求本质真实甚至渗入艺术真实的某些写作元素,如想象力在新闻叙述中的应用.所谓善,即新闻写作不应是冷冰冰的客观叙述,而应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主观价值取向,充满人性的光辉.美,则表现为叙述语言、结构等书写形式中表现出的美学特征.真、善、美的统一是新闻写作的美学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是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以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和表现的对象,以百姓的生活作为表现的内容,所报道的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无不包括在内.它所采用的报道语言也是朴实的、贴近大众的.较之传统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等,民生新闻这一种刚刚兴起的新闻模式具有更大的冲击力.也因为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普遍受到受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在格尔茨深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深描的概念,意指特定新闻事件传播过程中诸多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再传播及再传播过程中多样的解释所汇合形成新闻意义的过程和结果。新闻学中"深描"的主体是指没有组织的、阅读新闻并对新闻发表意见或提供新材料的受众,客体是媒体发布的新闻,本体是指不确定受众对新闻解释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化媒体新闻深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者转化为传者并对特定的新闻进行分享和阐释,二是在受者转化为传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共同目标,三是从受者转化而来的传者创造着新闻的文化性意义和群体性意义。发生在社会化媒体上的"群体互动"是对大众媒体"主席台发言"的淬炼。深描揭示了清晰的新闻事件在传播中变得嘈杂和混乱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作品的意境美(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表现,也是人们研究最充分的课题之一.新闻意境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但在新闻理论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艺术意境和新闻意境在呈现形态上有着很多相似性,但同时又不能等同,尤其是在创造手法和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所表现感情的隐显,主体意识的强弱,新闻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18.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引发了美国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环境伦理思想的变迁,这一变化过程也反映到美国的文学作品中,以至于形成了生态文学这一关注自然、生态,以生态批评为己任的文学流派,并逐渐成为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哲夫作为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创作包括两类,一类是虚构体的黑色生态小说,另一类是纪实体的生态报告文学.前者以批判人类三大欲望为思想线索和总的主题,后者则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冷峻的写实主义笔法、可贵的人文情怀及突出的新闻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